鄉間記憶:七十年代的炮仗——二踢腳

本文有刪節,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鄉間記憶:七十年代的炮仗——二踢腳

鄉間記憶:七十年代的炮仗——二踢腳

鄉間記憶:七十年代的炮仗——二踢腳

殘筆寫意:

七幾年的炮仗種類,單調的如同我們那時身上的衣服。那時候嘴裡唸叨的炮仗,只是一種用舊書報紙純手工製作的小矮子,樣子比現在的鞭稍大一點,因為罐裝的只是普通的黑火藥,響聲甚至比當今的鞭還要遜色,現在市面上早已絕跡;而後就是我們說的鞭,那時候叫小洋鞭,與現在的鞭比起來,不光個頭要小得多,家族也太單薄,大多50到100頭兒一掛,最初也是灌裝黑火藥,後來可以見到一些灌裝銀灰色或棕色火藥的,響聲更清脆一些;體型最大的,當屬我們最喜歡的 “二踢腳”,也許是因為大家對其外表粗獷情有獨鍾吧,至今,人們還讓它延續著牛皮紙的外衣,而且除了把以前的紙藥捻換成了現在的導火索,其餘幾乎找不到兩樣兒。還有一些諸如“摔炮”、“拉炮”等小玩意,因為爆炸聲小且比較安全,通常被我們當做惡作劇的道具。至於煙花,那是很久以後的事情了。

提起二踢腳就有說不完的話,因為二踢腳製作比較繁瑣,裝藥也很多,價錢比一般小炮仗要昂貴,一般人家過年也就買上兩三紮,所以撿拾因為各種原因不能爆炸的啞炮,然後依葫蘆畫瓢就成了小夥伴們打發時光的樂事。用細高粱杆做芯,然後密匝匝的纏上很多層舊書紙,兩端切割整齊,用漿糊粘貼好殘邊後將高粱杆抽出,然後再用漿糊活泥沙堵死一端,用爐火烤乾後放入第一節的火藥,第一節火藥和第二節火藥中間先貼紙筒邊緣放一個藥捻,然後用碎紙夯實,在第二節火藥臨近末端紙筒處鑽一小孔,放好引燃的藥捻,最後再用針墜子一層層翻邊,封嚴另一端的堵頭。原理很簡單,可我們的努力卻總沒有夢想飛得高。記得第一次燃放,隨著“通”的一聲,二踢腳順利起飛,而高度卻遠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緊緊四五米左右,而且幾次試驗如出一轍,後來聽大人們說,製作“二踢腳”的火藥很有講究,下邊那節用的是“豎藥”,用來提升高度的;上邊那節是“橫藥”,用來產生強大的爆炸力,這個說法正確與否我到現在也沒弄明白。失敗歸失敗,但那種自己動手的樂趣卻讓我們樂此不疲,甚至按照別人教給的“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配方,從老舊的陰面磚牆上掛下白色粉末做硝。嘿嘿,結果呢?不言而喻,從來沒有成功過。這些模仿延續了很多年,直到一年春節的一次意外才讓我們徹底放棄。

同樣的製作方式,那次的“二踢腳”卻帶來了麻煩。本應該在空中爆炸的第二節,肯定是因為連接兩節之間的藥捻出了問題,要麼藥捻過長,要麼過鬆,延遲了點燃第二節的時間,眼瞅著它在小夥伴們期許的目光中急劇下落到人叢裡,然後爆炸。直接後果就是集體被罵了個狗血噴頭,爾後到過了年開學的時候,還有兩個人臉上纏著紗布,並且被老師當做“標兵”叫到黑板前示眾,其中一個就是現在想起來還有點兒後怕的我……

紅星大隊:

已多年未放二踢腳了。空中時不時的炸響,高亢響亮,過年還是二鐵腳最有氣勢,最顯過年的味道。後來在城市過年,除夕午夜時分,鞭炮聲轟轟響成一片,分不清個數,對面不能交談,人人雙耳失聰,非常難受。還是放二踢腳好啊。

二踢腳屬於殺傷力較大的利器,好像已經列入禁售禁放之列。1968年學校實行軍管軍訓,各紅衛兵組織又重匯於學校。當時各地革命委員會紛紛成立,慶祝革委會成立的大會上大放二踢腳慶賀。學生手裡就有一些二踢腳。有一些不太安分的學生,別出心裁,把二踢腳水平燃放。一次,學生在室內點放二踢腳,射向院外。炮點著了,有一解放軍戰士從門外走過,二踢腳恰巧在戰士的胯部炸響了,軍裝炸得稀爛,所幸人未受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