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记忆:七十年代的炮仗——二踢脚

本文有删节,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乡间记忆:七十年代的炮仗——二踢脚

乡间记忆:七十年代的炮仗——二踢脚

乡间记忆:七十年代的炮仗——二踢脚

残笔写意:

七几年的炮仗种类,单调的如同我们那时身上的衣服。那时候嘴里念叨的炮仗,只是一种用旧书报纸纯手工制作的小矮子,样子比现在的鞭稍大一点,因为罐装的只是普通的黑火药,响声甚至比当今的鞭还要逊色,现在市面上早已绝迹;而后就是我们说的鞭,那时候叫小洋鞭,与现在的鞭比起来,不光个头要小得多,家族也太单薄,大多50到100头儿一挂,最初也是灌装黑火药,后来可以见到一些灌装银灰色或棕色火药的,响声更清脆一些;体型最大的,当属我们最喜欢的 “二踢脚”,也许是因为大家对其外表粗犷情有独钟吧,至今,人们还让它延续着牛皮纸的外衣,而且除了把以前的纸药捻换成了现在的导火索,其余几乎找不到两样儿。还有一些诸如“摔炮”、“拉炮”等小玩意,因为爆炸声小且比较安全,通常被我们当做恶作剧的道具。至于烟花,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提起二踢脚就有说不完的话,因为二踢脚制作比较繁琐,装药也很多,价钱比一般小炮仗要昂贵,一般人家过年也就买上两三扎,所以捡拾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爆炸的哑炮,然后依葫芦画瓢就成了小伙伴们打发时光的乐事。用细高粱杆做芯,然后密匝匝的缠上很多层旧书纸,两端切割整齐,用浆糊粘贴好残边后将高粱杆抽出,然后再用浆糊活泥沙堵死一端,用炉火烤干后放入第一节的火药,第一节火药和第二节火药中间先贴纸筒边缘放一个药捻,然后用碎纸夯实,在第二节火药临近末端纸筒处钻一小孔,放好引燃的药捻,最后再用针坠子一层层翻边,封严另一端的堵头。原理很简单,可我们的努力却总没有梦想飞得高。记得第一次燃放,随着“通”的一声,二踢脚顺利起飞,而高度却远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紧紧四五米左右,而且几次试验如出一辙,后来听大人们说,制作“二踢脚”的火药很有讲究,下边那节用的是“竖药”,用来提升高度的;上边那节是“横药”,用来产生强大的爆炸力,这个说法正确与否我到现在也没弄明白。失败归失败,但那种自己动手的乐趣却让我们乐此不疲,甚至按照别人教给的“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配方,从老旧的阴面砖墙上挂下白色粉末做硝。嘿嘿,结果呢?不言而喻,从来没有成功过。这些模仿延续了很多年,直到一年春节的一次意外才让我们彻底放弃。

同样的制作方式,那次的“二踢脚”却带来了麻烦。本应该在空中爆炸的第二节,肯定是因为连接两节之间的药捻出了问题,要么药捻过长,要么过松,延迟了点燃第二节的时间,眼瞅着它在小伙伴们期许的目光中急剧下落到人丛里,然后爆炸。直接后果就是集体被骂了个狗血喷头,尔后到过了年开学的时候,还有两个人脸上缠着纱布,并且被老师当做“标兵”叫到黑板前示众,其中一个就是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儿后怕的我……

红星大队:

已多年未放二踢脚了。空中时不时的炸响,高亢响亮,过年还是二铁脚最有气势,最显过年的味道。后来在城市过年,除夕午夜时分,鞭炮声轰轰响成一片,分不清个数,对面不能交谈,人人双耳失聪,非常难受。还是放二踢脚好啊。

二踢脚属于杀伤力较大的利器,好像已经列入禁售禁放之列。1968年学校实行军管军训,各红卫兵组织又重汇于学校。当时各地革命委员会纷纷成立,庆祝革委会成立的大会上大放二踢脚庆贺。学生手里就有一些二踢脚。有一些不太安分的学生,别出心裁,把二踢脚水平燃放。一次,学生在室内点放二踢脚,射向院外。炮点着了,有一解放军战士从门外走过,二踢脚恰巧在战士的胯部炸响了,军装炸得稀烂,所幸人未受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