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為根——百年曹縣馬叉舞

以武為根——百年曹縣馬叉舞

馬叉:長柄兵器,叉頭兩旁又分出兩刃,形似鏜。小說中經常看到的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當中的叉就是它。擊法有攔、挑、崩、砸、滾、搬、搗、搓等,相傳釋迦牟尼在練功的時候用其來活動筋骨。

以武为根——百年曹县马叉舞

馬叉是集體育、遊藝與雜技於一身的民間表演性項目,在曹縣廣為流傳。在曹縣當地有一句順口溜“北關的獅子,南關的叉,還有侯集的好竹馬……”,現如今馬叉舞已演變為一種休閒娛樂的活動。這項相傳始於清朝的傳統民間藝術,在曹縣發展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在此期間,因其廣受群眾喜愛,根植於民間……

以武为根——百年曹县马叉舞

據馬叉老藝人講,早在清光緒二十八年(約1902年)之前,馬叉這門民間藝術就傳入了曹縣曹城辦事處南關,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如今馬叉這門民間藝術,已成為當地重大節日、民間花會的重頭戲,深受老百姓的喜愛。上世紀30年代,曹縣就成立了馬叉會,當地居民為精湛的馬叉表演所折服。新中國成立後,曹縣馬叉會除春節外,遇有重大的慶祝活動都會上街演出。

以武为根——百年曹县马叉舞以武为根——百年曹县马叉舞
以武为根——百年曹县马叉舞

伴隨著清脆悅耳的叉環相撞發出的叮鈴聲,一根根馬叉在胳膊、後背、身體等處上下翻飛,“仙人洗面”“轉魚”“張飛楩馬”與武術相似的馬叉招數陸續上演。一根根3斤多重的馬叉在藝人們的手中,似乎活了起來,自始至終馬叉都是在不停地旋轉、翻滾當中。

以武为根——百年曹县马叉舞

曹縣馬叉舞的表演充分地繼承和發揚了古老的原生態民間藝術,通過馬叉幾代傳人的不懈努力,又使得馬叉演出不斷推陳出新,經過專業老師進行舞臺指導編排,使之更具有觀賞性、藝術性。現在的馬叉會表演已經不僅僅是能夠適應行鄉走會的小節目,在舞臺上進行表演也毫不遜色。

以武为根——百年曹县马叉舞以武为根——百年曹县马叉舞

2014年馬叉舞項目被正式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供稿:曹縣文化和旅遊局

--end--

時光荏苒,陪你走過

鉅野博物館:與您相約,回望歷史

千真萬確!孫臏旅遊城、舜耕山莊免費遊玩福利攻略!
走進“中國麒麟之鄉”——鉅野,一起探尋有關麒麟的傳奇故事!

-菏澤文化旅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