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大姐靠路邊攤發家,今帶200農民發魚財,員工最高8000元工資


30多年前,20歲的覃立新下崗了,她回到家鄉在街頭賣起了滷菜和魚糕。覃立新的家在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百里洲鎮,這裡生態環境宜人,水產資源豐富,當地很多村民家裡都有魚塘,養著草魚、青魚等品種的淡水魚。“我之前在外面上班,1985年下崗時,我才20歲,回到了家裡後,開始在街頭賣滷菜和魚糕。”

剛開始的時候,雖然只是一個路邊的小攤,但覃立新對品質就有了很高的要求。為了買到活蹦亂跳的新鮮魚,覃立新每天凌晨2點就起床,去村裡漁農那把剛剛打撈上來的新鮮活魚買回來,在6點之前把魚糕做好,在拿到菜市場去賣。

早些年,當地人多數都是在天氣變冷後,才開始買魚做魚糕吃。春節一過,天氣逐漸變暖後,很少有人再做魚糕吃。作為當地的傳統美食,雖然每個人都會做魚糕,但魚糕並沒有包裝,更沒有品牌。用心做魚糕的覃立新,很快就讓覃立新收穫了眾多忠實的回頭客,她意識到了,牌子的重要性,開始慢慢的把規模擴大,並註冊了自己的商標。


在覃立新把魚糕生意做大的同時,她發現,很多漁農養的魚,因為找不到銷路而發愁,甚至養一年魚,還賠錢。為了帶動當地農民致富,覃立新和當地的200多戶養殖戶合作,派技術人員前去指導,並把他們養的魚進行對接收購,農民們養多少魚,都不愁銷路。“我就想著怎麼樣能夠幫助漁農,讓他們養的魚不但能夠賣出去,還能夠賺到錢。”圖為養殖戶正在將捕撈的活魚,運送到覃姐魚糕的加工區。

在平常工作中,員工吃的一日三餐,全部都是免費的,有的員工家屬在這裡吃飯,也都不要一分錢。員工住的宿舍,都有獨立的衛生間,不僅可以淋浴,甚至還有空調。覃立新說:“我們的員工下班就可以去食堂吃飯了,吃了飯就可以回房間休息。很多農民,甚至一家人都在我們這裡工作。”

在覃立新幫助的養殖戶裡,有不少是貧困戶、五保戶,有的貧困戶家裡沒有勞動力,雖然有魚塘也養殖不了魚,只能閒置在那裡。覃立新瞭解情況後,給貧困戶每月發適當工資,並派人去替他們養殖魚,最後把魚塘裡養的魚百分百買走,賣魚的錢也全部歸貧困戶所有。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他們的生活問題,還幫他們創收、脫貧。


在和覃立新合作的200多戶養殖戶裡,很多人在合作之前,他們養的魚銷售都成問題。而如今成了覃立新的養殖戶後,養的魚不但不愁賣,價格還比市場略高一毛錢左右,大概能夠增收500塊錢。很多漁農笑著說,跟著覃姐,我們可是發了魚財。圖為覃立新和漁農柏修國在魚塘邊。

30多年來,從一個街頭小攤,發展到現在規模化的企業,覃立新也把公司的產品從單一的魚糕,發展到有小龍蝦、米麵製品、調味品、休閒食品等80多個品種。每當有客人來公司,覃立新都是用自己家的產品招待客人。圖為覃立新和客人們在一起就餐,餐桌上除了魚糕外,香腸、魚丸、烤燒餅等,都是覃立新公司生產的食品。

如今的覃立新,公司有200多名員工,到旺季時有近500人,而公司裡所有的員工,百分百都是當地周邊村的農民。這些員工在這裡工作,除了吃住不花錢外,每個月還能拿到3000-6000塊錢的工資收入,還有員工最高拿到了8000多塊錢的工資。


如今的覃立新,公司有200多名員工,到旺季時有近500人,而公司裡所有的員工,百分百都是當地周邊村的農民。這些員工在這裡工作,除了吃住不花錢外,每個月還能拿到3000-6000塊錢的工資收入,還有員工最高拿到了8000多塊錢的工資。

覃立新希望在未來,能夠幫助到更多的養殖戶和貧困戶,讓他們在增收的同時,不僅能夠脫貧,還能致富,也希望她的魚糕,走進千家萬戶,讓更多的人,一年四季都能吃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