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襄子能夠消滅智氏一族取得“晉陽之戰”的勝利,離不開這三個人

《華杉講透》這本書,讀著便令人加深了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瞭解,如“韓趙魏三家分晉”“圍魏救趙”“退避三舍”“商鞅立信”等眾多歷史事件的細節以及它們對現代人生活的啟示。這本書也極大激發了我對春秋戰國歷史的興趣。

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光將“韓趙魏三家分晉”作為開篇,已足見這件事的舉足輕重,也正是“韓趙魏三家分晉”拉開了齊楚燕趙韓魏秦戰國七雄的帷幕,甚至是間接助推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因為試想強大的晉國如若不被分割成三塊,秦王嬴政就不會這麼快這麼容易統一六國。“韓趙魏三家分晉”是一個很重要的歷史轉折點。

趙襄子能夠消滅智氏一族取得“晉陽之戰”的勝利,離不開這三個人

戰國七雄

昨天我寫了篇關於“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文章《從韓趙魏三家分晉事件看:不會用謀士、不聽謀士之言的後果有多慘》。被分割前的晉國已形成由智氏、趙氏、韓氏、魏氏、中行氏、範氏六卿把持朝政的局面。當時這六卿中勢力最強的是智氏。晉出公十七年,智氏聯合趙氏、韓氏、魏氏,滅掉範式、中行氏。後來,智氏的智襄子企圖先聯合韓魏滅掉趙氏,然後再依次滅掉韓魏。在這期間智襄子剛愎自用不聽謀士之言,最終導致自己在有名的“晉陽之戰”中被殺,累及智氏一族被滅,智氏的領土也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對智襄子恨之入骨的趙襄子,更是把智襄子的頭蓋骨用油漆漆了,當做喝酒的飲器。

在這場戰役中,趙氏成為了最大贏家,反觀趙氏的勝利,也更加看得出會用謀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天我們來看看在趙氏取得勝利的過程中,哪些人物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他們都曾為趙氏最終的勝利做了什麼。

趙襄子能夠消滅智氏一族取得“晉陽之戰”的勝利,離不開這三個人

我們先來看一看參與“晉陽之戰”的趙襄子無恤是如何成為趙氏繼承人的,這中間有過一段故事。

趙簡子(趙襄子的父親)有兩個兒子,大的叫伯魯,小的叫無恤也就是日後的趙襄子。趙簡子在猶豫不知道該立誰為繼承人時,就在兩片竹簡上,刻上訓誡的話,分別給到倆兒子,交代說:“一定謹記!”三年後,他問兩個兒子簡書上的內容。伯魯張口結舌,早就忘了。問他竹簡在哪兒,也說丟失了。而無恤則倒背如流,問他竹簡在哪兒,他立馬從衣袖裡拿出來,一直隨身帶著。於是趙簡子認為無恤賢德,就立了無恤為趙氏繼承人。

可見,當時趙襄子在成為趙氏繼承人之前,就是一個好學遵父命之輩。此後,趙氏交由他掌管,定是件值得稱道的事情。

而他在“晉陽之戰”中,之所以能帶領趙氏一族觸底反彈,將智氏一舉消滅,離不開下面這三個人。

第一位:董安於

董安於是趙簡子趙鞅的下屬,也是晉國當時知名的建築家,很早就已經展露出自己的特點,並衷心為趙氏一族守晉陽,同時也為趙氏一族構建了銅牆鐵壁一般的晉陽城。董安於具有超前的戰略眼光,當晉國六卿相互爭奪權力時,董安於就建議趙簡子構建一座用於保命的城池,或者說是最後的退路,這個地方就是晉陽城。

董安於建城不同於其他人,在晉陽城中,董安於大膽施為,將原本用於建造房屋主體結構的木柱改換成了精銅,將用於製作箭支的材料用來製作牆體,再輔以夯土砂石等等材料。

用這樣的方法建造的城池比一般的城池堅固十倍不止,但同樣也耗費了大量的錢財、人力,以致於趙簡子的錢財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了這上面。不過好東西最後發揮了最特別的作用,堅固的晉陽城幫助趙襄子抵抗了智氏、韓氏、魏氏大軍達數年之久,而用於造城的精銅拆下來就可以製作成兵器,造箭支的材料也可以就地取材。

趙襄子能夠消滅智氏一族取得“晉陽之戰”的勝利,離不開這三個人

董安於

第二位:尹鐸

董安於死後,趙簡子需要有人來鎮守晉陽城,這個人就是尹鐸。趙簡子派尹鐸治理晉陽。尹鐸在去晉陽之前曾請示趙簡子:“您派我去,是為了多搜刮錢財呢,還是為了保家衛國?晉陽城是作為普通的城池還是救命之所?”趙簡子:“晉陽是保家衛國的救命之所!”

尹鐸去了晉陽之後,暗中減少上報的戶數,也就開始慢慢扣留了很大一部分的錢糧稅負,將這些都返給了晉陽城的老百姓,晉陽人非常高興,對趙氏一族感恩戴德,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報效趙氏。而趙簡子也曾對趙襄子說:“晉國一旦有災變,你不要認為尹鐸年輕,也不要嫌晉陽路遠,一定要去投奔他。”

果不其然,尹鐸的先知為趙氏一族帶來了全晉陽人的擁戴,當智氏、韓氏、魏氏大軍到達城下的時候,民心激憤,都要為趙氏一族拋顱灑血,尹鐸的政策為趙氏一族爭取到了最大的民心。

趙襄子能夠消滅智氏一族取得“晉陽之戰”的勝利,離不開這三個人

第三位:張孟談

智氏、韓氏、魏氏三家久攻晉陽城不下,便想到了掘開晉水水灌晉陽的計策。張孟談敏銳感知到韓魏對於智襄子的不滿,力主出城為趙氏聯絡韓魏。水灌晉陽,晉陽城已經被圍得水洩不通,想要出城難度極大,風險很高,搞不好張孟談一出門就會丟了性命。但是張孟談非常聰明,假扮成智氏的小兵給韓氏傳令,見到了韓康子,這才與韓魏達成了協議,反撲智瑤。

自大的智瑤前期要挾韓魏不說,還在水灌晉陽的時候說了一句誅心的話:今日方知水能灌城!這句話直接戳痛了韓氏與魏氏。因為韓魏兩家的都城邊上都有一條河流,韓魏察覺出智襄子這是要在滅趙氏之後繼續滅韓魏。最後韓趙魏三家聯合反撲智氏,將智氏瓜分。從此,智氏就在晉國消失了。

趙襄子能夠消滅智氏一族取得“晉陽之戰”的勝利,離不開這三個人

張孟談聯韓魏

中國歷史自“韓趙魏三家分晉”起,也就從春秋時代進入了戰國時代。

洞悉歷史能夠令今天的我們看清很多問題,甚至從中預知未來,畢竟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唐太宗李世民在《舊唐書·魏徵傳》中說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一個族氏的崛起,離不開英明的開拓者、領導者,也離不開獻出計策的謀士,更離不開民眾的支持。笑看歷史,在這些聰慧機智的謀士中,有些人總有先見之明,有些人總能靠一張嘴改變時勢,也有些人總能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在我們眼裡他們是智慧的化身,是左右歷史進程和走向的人。歷史浩浩蕩蕩,但其中的關鍵人物也幾乎都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故事,他們的智慧對今天的你我來說依舊可以從中受益。

《華杉講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