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業的“默許”,鑄造了現在的韓國企業

昨日與兩位商業人士一起聊天,一位是韓國某國際性商會的副會長,而另一位則是日本某半導體協會的關聯人士。我印象中的韓國人,比較“不會謙虛”,總感覺韓國天下第一似的,但是昨天情況卻有些不同。隨著對話的深入,我也逐漸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韓國人國內的許多人雖然口口聲聲說抵制日本,但是商業上還是很誠實的。在商業領域,韓國企業對於日本企業有一種“敬意”在其中,這點通過細節就可以看出來。比如我們說到功率半導體技術的時候,明顯的感覺到韓國人興趣盎然,而日本人態度也十分明確:儘量合作。雖說現在是日韓特殊時期,似乎商業上的合作並未減速。其實透過這個事情,

我發現了韓國企業為何能夠迅速成長的理由,那就是日本企業的“默許”。

日本大企業沒落的30年?

1989年日本人均GDP排名是世界第四,2018年退到了第二十六位。此期間的增長率為58%左右,而美國的增長率則為174%。其中的原因是很複雜的,有國際環境,也有技術革新的衝擊等,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日本大企業的沒落”。日本電子產業的敗北是象徵事例,我這裡提到的敗北,指的是事業赤字、衰退以及縮小等。比如手機制造業、有機EL等。造成這種現狀的起因是日本在平板電視競爭中落敗開始,此事業的落敗,導致許多日本公司資金出現困難,導致手機和有機EL等領域的開發落後潮流。

日本企業的“默許”,鑄造了現在的韓國企業

我認為日本之所以會在號稱強項的“平板電視”上落敗,主要原因是經營層的戰略失誤,比如適應環境的“時機戰略”以及經營者本人的企業統治問題。這兩個原因導致失敗的企業是不同的,比如前者隨著環境的變化未及時作出戰略轉換的企業是夏普以及松下;後者所造成的影響更深,比如索尼、東芝、日立製作所和先鋒等。

夏普是液晶的開拓者,當時的技術走在世界的前端。但是,其企業規模不算太大,難以保持大量量產的體量,在資金方面存在困難。因此,夏普將重心放在了“差別化戰略”之上,比如大尺寸和高畫質。最初卻是存在著很大的優勢,但是夏普的商品慢慢的被競爭對少超過或者模仿,也不得不陷入價格戰;松下雖然較晚發展液晶技術,但是松下將資源投入到較大尺寸更加有利的PDP(Plasma Display Panel,等離子顯示器)上面,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了成本,取得了成功。不過以夏普為首的各個液晶顯示屏廠家,不斷在大尺寸化顯示屏上推陳出新,松下的等離子顯示屏同樣陷入了價格戰。

日本企業的“默許”,鑄造了現在的韓國企業

這兩家其實有個相同之處,那就是:未認識到平板市場逐漸飽和,沒有提前的轉換戰略,並且還大規模的製造工廠,其投資成為了“重擔”。2008年的經濟危機,加上2012年的日本停止了家電環保積分制度,使得家電的需求驟減。造成戰略上失誤的原因其實有很多,諸如過於相信自己的技術、未看清市場的轉變、過於依賴過去的成功經驗等;不過,我認為後者原因是眾多日本企業的通病,那就是企業統治。被選任的後代社長上任以後,公司依然殘留前代社長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會阻礙企業戰略的轉換。比如認為“雖然該事業是赤字,但是由於該項目是前代社長留下的項目,需要繼續經營”的日本企業不在少數。

三星等韓國企業取得“霸權”的原因

日本企業的“默許”,鑄造了現在的韓國企業

就在當時,日本各個企業陷入苦戰,在平板電視上三星卻逐漸取得主導權。三星並非比夏普的技術先進,在參加平板電視競爭時,三星採取的是“低價格戰略”。隨著液晶技術的進步,業界整體都陷入了價格競爭,發達國家的需求逐漸飽和,這個情況是任何公司都面臨的情況。日本企業往往缺少一定的機動性,比如松下集中價格競爭就無法同時進行差別化競爭;而夏普進行差別化競爭時,就無法進行價格競爭。三星則是採取更加“柔軟”的競爭戰略,比如其在歐洲發佈是一款省電的背光LED產品,技術十分的簡單,價格也很低,但是卻贏得了市場;並且與索尼一起成立了合資屏幕生產工廠,迎合新興國家的液晶電視需求,刻意採用成熟,但不是最先進的生產設備,其好處是節省了巨大的投資資金。當時日本企業只盯著“美國市場”,而將亞洲等國際市場完全放給了三星。

日本企業的“默許”,鑄造了現在的韓國企業

另外一點,就是“技術人才的流出”。在日本的高技術開發領域,有一個眾人熟知的故事:2012年的某一天,一名在日本有名的工程師突然“消失”了,整個日本都找不到他的痕跡。這個人是佳能開發中心的“室長”,有數十項專利,並且有豐富的半導體、圖像裝置以及攝像裝置的開發經驗。未了尋找他的蹤跡,日本公司不惜動用了專業公司進行調查,最終經過調查,專業公司這樣說:好像是被三星挖走了,但是我們也找不到決定性的證據,有可能他現在用韓國名字在工作。其實,三星為了得到日本的技術人員,經常會給他們印韓語名字的名片,目的就是防止被人發現。

並且,三星挖人的時間十分絕妙,日本冬季獎金一般是12月份發放,而日企的人事異動往往發生在第二年春季,可是在此之前,就已經能夠得知誰將發生異動,可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發生異動,而三星瞄準的就是“不滿職場環境”的日本技術人員。在一個例子,就是半導體領域,但是三星以及海力士為了得到東芝的閃存的技術資料,不惜花費重金在週末僱傭東芝等公司的職員。雖然這些事情,在日本並未報道,可是卻是許多老技術人員親歷之事。

日本企業的“默許”,鑄造了現在的韓國企業

當技術站在同一水平線上以後,考驗的就是企業的“戰略運營”能力了,而這點正巧是韓國企業的強項。日本的經營者,多是由技術出身,戰略方面經驗十分缺乏。而韓國企業諸如三星,會有一個類似於“參謀本部”的存在,其中大多數人都是取得MBA資格的,戰略規劃能力是日本企業無法比擬的。

結束語

其實,在我看來,曾經日本有無數次可以阻礙韓國企業發展的機會,可是並未重視而已。當時日本對於人才流出這件事,似乎是“默許”的態度,即便是知道有技術流出的可能,也會與韓國企業進行深度合作。所以,鑄造韓國電子以及半導體產業霸權地位的原因除了韓國企業本身以外,還有日本企業的默許!上述文章,是我基於昨日對話內容而思考的內容,日本許多企業似乎不太長記性,對於高新技術方面,依然對外在合作,但是根據我的推測,未來合作的國家,將會轉到“中國”,至於哪個領域?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