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畫家方從義山水作品欣賞

方從義(約1302-1393),元末著名道士畫家,江西貴溪人。字無隅,號方壺、又號上清羽士、不芒道人、金門羽客、鬼谷山人。早年入道,師從永嘉人金月岩修道家之學,為龍虎山上清宮正一派道士,金月岩去世後,他離開龍虎山遊歷全國各地,往來於大江南北,至正三年(1343)曾至大都(今北京),結交了不少文人、畫家和達官貴人,名臣危素稱他為“方外之交”,畫家張彥輔曾為之繪《聖井山圖》相贈,在當時很有名氣,由於不喜談論時事,獨好畫,不久即思南歸,但這次北遊使他大開眼界,對他的畫有很大促進。後人認為他的畫有點“外道”,所以儘管其畫格極高,藝術造詣精深,卻因為過於不重形似,故影響不如黃公望,倪瓚等人。

方從義善畫,又兼工詩文、書法。其畫初師董源、巨然、米芾,又學趙孟頫、高克恭之法。他的畫風格瀟灑,筆致跌巖,意境蒼茫,無塵俗之氣,以幽為其畫特色。他善畫雲山墨戲,筆下的景色多是冷寞,幽閉,塵俗絕少的地方:高山奇峰,深谷幽澗,古樹老屋,野水孤舟,給人以深沉、奇特和悲壯之感。他早年的畫嚴謹,晚年不拘於形,用筆奔放,滿含激情。傳世不多,人以禮求之,始為出其一二。嘗言:“太行、居庸天下之巖險,其雄傑奇麗,皆古之名畫,餘所顧見者今皆見之,而有以慊吾志,充吾操,吾非若世俗者區區而至也。”蓋學仙之穎然者,由無形而有形,雖有形終歸無形,畫能如是,其至矣乎?

元代畫家方從義山水作品欣賞

元 方從義 張翥詩意圖 29×26cm

元代畫家方從義山水作品欣賞

元 方從義 五老秋風圖 93×38cm

元代畫家方從義山水作品欣賞

元 方從義 重嶺煙靄 136×62cm

元代畫家方從義山水作品欣賞

元 方從義 松溪論道 127×47cm

元代畫家方從義山水作品欣賞

元 方從義 秋林草堂圖 畫心27×57cm 題跋31×58cm

元代畫家方從義山水作品欣賞

元 方從義 雲山圖 張大千題跋 61.6×31.8cm

元代畫家方從義山水作品欣賞

元 方從義 琵琶嶺上 沈周題跋 104×42cm

題跋:琵琶嶺上丹經熟,海嶽庵頭墨法真。草樹依然黃鸚遠,江南思殺未歸人。 沈周題。

元代畫家方從義山水作品欣賞

元 方從義 溪柳江南圖 79×29cm

題識:

一、方方壺自題:山下香泉細不流,垂楊嫋嫋茫涇樓,山中消息春深淺,怕有人來問喘牛。方方壺並題。

二、王燧跋:紫府深沉白晝閒,仙人歸去邈難攀,當時暫謫來塵世,寫遍江南雨後天。王燧題。

此幅署款方方壺,紙質氣息俱到,筆墨渾潤華滋, 超脫簡逸, 林木槎槎,墨氣冉冉,斷非後世俗手可擬者。

元代畫家方從義山水作品欣賞

元 方從義《綠水紅橋》 王原祁 高士奇題跋 84×33cm

款識:綠水紅橋夾杏花,數間茅屋是仙家,主人莫拒看花客,囊有青錢酒不賒,金門羽士方壺。

題跋:

1.上清仙子奪天仙,下謫來修水墨緣,聞道琵琶領頭月,照歸黃鶴又千年。此圖方壺先生所作,用李氏之法將化而入神矣,觀之正不知何為筆,何為墨,必也心與天遊者。如可詣此,先生觀化已久,遺蹟在人間,如可想見其風骨。敬題是絕,少寄仰止雲。婁東後學王原祁。

2.自昔愛名山,歸來倦登歷,當湖乃水鄉,岑岫杳難觀,見方壺下筆,興清激層,峰亂岈,荒溪倚蘆,荻滃浡雲,煙生蒼翠,渾欲滴雪,窗時卷舒,道路恍可,適因之悟,靜理萬事,如破的江花開,遲遲山鳥啼寂寂,聊此豁心胸,無勞圖宗壁,闔戶本寡營,塵襟安用滌。康熙辛未正月二十日抱筆翁,高士奇題。

元代畫家方從義山水作品欣賞

元 方從義《淡山小艇圖》(程南雲 徐邦達 張大千題跋) 54×39cm

元代畫家方從義山水作品欣賞

元 方從義《溪山煙雨圖》 106×32cm

此幀《溪山煙雨圖》乃元末著名道士畫家方從義所作,其善畫,兼工詩文、書法。其畫初師董源、巨然、米芾,又學趙孟頫、高克恭之法。他的畫風格瀟灑,筆致跌巖,意境蒼茫,無塵俗之氣,以幽靜為其畫特色。他善畫雲山墨戲,筆下的景色多是冷寞,幽閉,塵俗絕少的地方:高山奇峰,深谷幽澗,古樹老屋,野水孤舟,給人以深沉、奇特和悲壯之感。他早年的畫風嚴謹細膩,晚年不拘於形,用筆奔放,滿含激情。該作是方方壺最常表現的雲山、枯木、野水、茅屋,以深遠、高遠法為之,分為近、中、遠三個層次,雲山墨氣淋漓,蒼茫飄渺,老樹筆墨蒼潤老辣,中景之瀑布奔流直下,遠山隱於雲海,迷幻朦朧,風格灑脫,意境深幽,更趨晚年山水畫風格特點。

款識:金門羽士方方壺畫。

元代畫家方從義山水作品欣賞

元 方從義 雲林鍾秀 手卷 設色紙本 沈周高士奇跋 23.5x105cm 清宮舊藏

方從義《雲林鍾秀》,水墨紙本,手卷,高23.5釐米,長105釐米,創作於明洪武十年(1377)。繪贈鄧止庵,並長期存於鄧家。明中葉,明朝書畫大家沈周曾於後幅題跋,以讚揚方從義的畫藝及是卷“用米氏之法,將化而入神矣。觀之正不知何為筆何為墨,必也心與天遊者”。清康熙年間為禮部侍郎高士奇所收藏,有高士奇的“江村秘藏”、“竹窗書畫圖記”等收藏印記。高士奇能書善畫,甚精考證、鑑賞,收藏各種名跡甚豐。康熙三十年(1691)高士奇46歲時還為《雲林鍾秀》撰寫題跋,以讚頌該圖之畫藝及美景。乾隆年間收入宮廷,因為圖捲上已有“三稀堂精鑑璽”及著錄於“石渠寶笈”等印,還有嘉慶皇帝及宣統皇帝的鑑賞及御覽之寶,足以證明此卷從乾隆始一直藏於宮廷,極有可能滿清滅亡後由溥儀攜帶出宮,流入於民間,後被當代著名鑑藏家張伯駒收藏。

元代畫家方從義山水作品欣賞

元 方從義 雲林鍾秀 手卷 全卷 紙本設色 23.5x105cm

《雲林鍾秀》畫蒼茫之雲山霧海,山峰高聳,山腰飄著一帶濃雲,朦朧一片,山下坡岸雜樹茂密,還有一片暗淡樹影,在一股白雲飄帶中時隱時現,更突出了蒼茫雲氣之動感。畫一高一低的山峰挺出於白雲之上,山尖用墨色點染,山下深谷幽澗。畫之右端,畫有幾棵蒼天古松,用濃墨點出茂密的松枝和樹幹,生趣盎然。畫面之末端,茂密的樹叢中所出現之屋宇,儼然為一道觀集中之地,有山門、有圍牆、有宮觀,這應是龍虎山上清宮之主觀所在,其它宮觀則分散各處。此畫從表面上看系水墨雲山煙樹,實際為方從義繪道教第三十二福地龍虎山及上清宮等宮觀。他所題《雲林鍾秀》即已說明所繪為“天地間靈秀之氣所聚,亦省稱‘靈秀’、‘毓靈’”。這靈秀之氣所聚,及道教之福地。

此幅《雲林鍾秀》,用墨率意豪爽,不拘泥常法。所作大筆水墨雲山蒼潤渾厚,富於變化,風格雄壯灑脫,意境清謐靜逸,實為難得一見之神品。又經清宮及民間大藏家珍藏,彌顯其珍貴。

元代畫家方從義山水作品欣賞

元 方從義《秋山行旅圖》181×64cm

圖中繪左側高山兀立,崢嶸逶迤,小溪傍山勢汩汩流淌,溪側是幾間茅舍,樹木四合,村前草橋之上,有載重牛車正從橋上通過,一人驅牛,二力夫用力推車前行,村後山路上,一負者踽踽獨行。遠山隱現,茅舍半隱,構成一幅清謐靜逸的畫圖,顯示出作者隱逸拔俗的心境。筆墨酣暢,多用染法,以墨之濃淡分遠近。用筆多橫向,樹木點染率意自如,錯落有致。構圖右重左輕,景物縱勢展開,顯出深邃幽遠的竟境。方從義在元代乃至整個中國繪畫史上有相當影響,比其年長且畫名顯赫的黃公望對其頗為推崇,稱其畫“高曠清遠,可謂深入荊、關之堂奧”。

元代畫家方從義山水作品欣賞

元 方從義 雲樹流泉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29×37cm

元代畫家方從義山水作品欣賞

元 方從義 神嶽瓊林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神嶽瓊林圖》作於1366年,畫上有他的章草題款:“歲在旃蒙大荒落三月十一日,鬼谷山人方方壺為南溟真人作神嶽瓊林圖”。這幅《神嶽瓊林》圖是方從義的代表作,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畫面上幾座巍峨的主峰拔地而起,直插雲端,逼人的氣勢具有北方山川雄渾壯麗的特色,而畫面下端的小橋、溪水、樹叢、屋舍,又極具南方景物的獨特韻味。可見融合南北、師法自然是方從義山水作品當中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

元代畫家方從義山水作品欣賞

元 方從義 白雲深處圖卷 上海博物館藏

元代畫家方從義山水作品欣賞

元代畫家方從義山水作品欣賞

元 方從義 雲山圖 紙本水墨淡設色 27×144.5釐米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元代畫家方從義山水作品欣賞

元 方從義 《武夷放棹圖》軸 紙本 水墨 縱74.4cm 橫27.8cm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武夷山景。武夷山在今福建省崇安縣西南,綿亙百餘里,有36峰、37巖,水流其間,分為九曲,為我國南方風景名勝之地。古代,道家將它稱為第十六洞天,是道教活動較為集中的地區。此圖是方從義為同道周敬堇而作。畫面右側一峰高聳,峰下水中一葉小舟徐徐划行,岸上怪石嶙峋,林木叢生其間。筆墨濃潤,酣暢淋漓,山體用縱向長線條皴染,以增其峭礪高聳之感。佈局奇特,筆法多變,融古法為己用,表現出獨具特色的藝術格調。


本幅右上隸書題名:“武夷放棹”。左側自識:“敬堇籤憲周公,近採蘭武夷,放棹九曲,相別一年,令人翹企。因仿巨然筆意圖此,奉寄仲宣佈,幸達之。至正己亥冬,方壺寓烏石山識。”鈐“方壺清隱”印。“至正己亥”為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此圖應為方氏晚年作品。“烏石山”即閩山,在福建閩侯縣境內。
本幅鈐“卞令之鑑定”、“石渠寶笈”、“陳仁濤”、“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心賞”、“金匱寶藏陳氏仁濤”、“乾隆鑑賞”、“譚”“敬”(方連珠)、“徐安”、“古黔陳少石考藏名跡”、“安氏儀周書畫之章”、“式古堂書畫”等鑑藏印15方。
著錄於《大觀錄》卷十九、《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二十三、《寶迂閣書畫錄》卷一。

元代畫家方從義山水作品欣賞

元 方從義 溪橋幽興圖軸 紙本水墨 63.3×35cm故宮博物院藏


圖繪山水一區,高山雲鎖,溪水自山間流淌,草橋橫架,一人策杖前行,遠山隱現,茅舍隱於林木之中,意境清謐靜逸。筆墨酣暢,多用染法,用筆多橫向。樹木點染之筆疏率,以墨之濃淡分遠近。圖中景物都集中於畫面下部,上部則非常空曠,使畫面顯得深邃幽遠。
本幅右側行書題”溪橋幽興“四字,下鈐一印,不辨。右下角山石間有作者墨書“方從義”款。畫面左側方從義自題:“方壺臨高公雙筆,己未春寄雲生文雅靖室。”左鈐“金門羽客”、“畫中神品”印。“己未”為元延祐六年(1319年),據此推測此圖應為方從義早期作品。
本幅左上有霞洲居一道人題詩一首:“我識方壺老,今經四十年。胸中混原氣,下起雲煙迸。迸啟乾坤秘,名聞湘海傳。有懷人已化,遺墨尚依然。霞洲居一道人。”下鈐“筆底江山”、“東山草堂”印。首鈐“松石軒”印。上詩堂有明沈周、文徵明題二則,分鈐“停雲館”、“沈氏啟南”印。
未見著錄。

元代畫家方從義山水作品欣賞

元 方從義 太白龍湫圖軸 紙本水墨 100.6×46.1釐米 日本大坂市立美術館藏

此圖自題款識:“至正廿年庚子歲二月望後三日,為彥嘉老友寫太白龍湫圖。上清羽客方方壺戲墨。”下鈐“方壺書印”、“周大夫方叔之後”二印。圖上還鈐有“壺”、“金門羽客”、“墨痴情叟”、“張則之”、“張孝思”、“王達善氏”等印。至正廿年庚子歲即為公元一三六○年。著錄於《法書名畫見聞表》。

元代畫家方從義山水作品欣賞

元代畫家方從義山水作品欣賞

元 方從義 山水圖-趙雍、王冕、朱德潤、張觀、方從義《元五家合繪》卷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捲包括元代5位畫家的5件繪畫作品,作品尺幅相近,後人將其合裱為一卷。
其一《松溪釣艇圖》,元,趙雍作,紙本,墨筆,縱30cm,橫52.8cm。
款署:“至正二十年二月既望仲穆畫。”鈐“仲穆”、“魏國世家”。另有清乾隆皇帝御題詩及鑑藏印。至正二十年為1360年,趙雍時年72歲。圖繪近岸坡石雙松,孤舟釣叟,隔水平巒遠岫,意境清幽,筆墨蒼潤。


(二)《墨梅圖》,元,王冕作,紙本,墨筆,縱31.9cm,橫50.9cm。
自題:“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元章為良佐作。”鈐“元章”、“文王子孫”。另有清乾隆皇帝御題詩及鑑藏印。畫面中一枝梅花橫出,枝幹秀挺,花朵疏朗。以淡墨點染花瓣,再以濃墨勾點萼蕊,墨色清潤,高情逸趣溢於筆端,表達了作者藉墨梅標榜清高孤潔的思想情感。
曾經清人梁清標和清內府收藏,《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三)《松溪放艇圖》,元,朱德潤作,紙本,墨筆,縱31.5cm,橫52.6cm。
自題:“醜石半蹲山下虎,長松倒臥水中龍。試君眼力知多少,數到雲峰第幾重。朱澤民。”鈐“朱澤民氏”。另有清乾隆皇帝御題詩及鑑藏印。
圖繪巨石怪松,孤舟徐行。畫松枝用筆爽利迅捷,坡石皴法溫潤,人物用白描法,筆簡意濃。曾經明沈周、清安岐收藏。
(四)《疏林茅屋圖》,元,張觀作,紙本,墨筆,縱25.8cm,橫59.6cm。
款署:“至正戊戌八月,張觀制。”另有清乾隆皇帝御題詩及安歧鑑藏印。至正戊戌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
圖畫平坡老樹,茅舍掩映,水闊山遠,清雅控幽。樹木勾點結合,錯落有致,坡石用墨溼潤,畫風承北宋李成、郭熙一脈。

(五)《山水圖》,元,方從義作,紙本,墨筆,縱26.5cm,橫45.3cm。
款署:“方方壺作。” 另有清乾隆皇帝御題詩及明項元汴等多家鑑藏印。
圖畫密林茅舍,小橋流水。畫面景物豐滿,墨色濃淡相間,筆法靈活瀟灑。

轉自:陰山工作室、書畫雅苑,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