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為什麼用 12 進制?

時間為什麼用 12 進制?

我們都知道,東西方文明的基礎計數基本都是以十進制為主,這是因為人類是五指,雙手加起來是十,十進制可以讓人類不借助其他工具就能計數,非常方便。

但時間好像不一樣,東西方文明都把一年分為12個月,一天分為24小時或者12個時辰,然後每小時再分為60分鐘每分鐘分為60秒,大多數時間計數確實是有12這個公因子的。

有一個計量單位系統也有類似的非10進制劃分——角度。一圓周=360°,1°=60′,1′=60″

事實上這和時間的劃分也確實是直接相關的。

首先明確一點,現在的國際標準時間基礎單位是秒,但是在最早的時候,時間的基礎單位是——天。

這很好理解,日出日落這種無限循環的自然現象最適合人類用來記錄時間了,29.53天的月相和365.2422天的迴歸年都太長了,而一天恰好是人類一個活動週期,因此成為了時間的基準單位。

於是往上遞加,人們發現一個朔望週期大約是30天,因此30天就成了1月。

一個迴歸年大概是12個朔望週期,因此12月就成了1年。

當然,這個算法存在誤差,因此東西方曆法都有閏制來進行修正。

所以,1年=12月,1月=30天,這是自然現象決定的。

再說往下細分。

1天作為基礎時間單位,有必要進行細分來進一步指導人類生存安排,所以,人們首先需要一個計時工具。

那麼最早的計時工具大家也自然會想到利用週期相對穩定的地球自轉——宏觀表現為日出日落的現象。因此,人類發明了日晷。

時間為什麼用 12 進制?

日晷大家都懂,一個圓盤中間插根棍子,根據日影指向記錄時間。所以人類對時間的劃分,最早是在圓周上進行的。如果按照計數習慣,那應該十等分這個圓周才對。然而大家發現,十等分一個圓周操作難度太大了——不信你自己試一試。那就得換種分法了。

將一個圓周幾等分最容易?2等分。

其次呢?4等分。

除此之外呢?3等分也挺容易。

2,3,4的最小公倍數多少?

12嘛。

那就12等分好了。

於是各個文明的日晷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12等分,中國出現了十二時辰,而歐洲覺得只有白天半天有太陽,因此把白天黑夜一分為二,各12個小時,本質上都還是出於12等分的方便性考慮的。

這是時的由來。

再說分和秒。

這是倆出現在機械鐘之後的單位了。

機械鐘在形式上沿用了日晷的圓盤式,一週是12小時。

為了表達時間更精確,逐漸出現了分針和秒針。

分規定為1小時的60分之1,秒規定為1分的60分之1.

為啥?兩個原因:

第一,三根針都在一個錶盤上,分和秒的進制自然也得包含12這個公因子。

第二,為了方便分割。60這個數,有1,2,3,4,5,6,10,12,15,20,30,60整整12個因子,是2,3,4,5,6的最小公倍數。也就是說要把60進制的單位分割很容易被整除。

這第二個理由也就是角度被設為360-60-60進制的原因。360=3*4*5*6,可以很方便的三等分、四等分、十二等分、二十等分、六十等分等等。

時間的單位和角度單位都是脫胎於圓周分割,因此互相影響很大,比如單位都有秒和分也都是60進制。

綜上,時間進制中多為12的倍數的原因是:

1.自然現象週期的巧合(年月日的關係)

2.出於等分圓周的便捷性考慮(日時分秒的關係)

當然到了近現代,為了方便科學計算,進一步的劃分就是按的十進制了,比如1毫秒=1/1000秒,這些單位並不是基於傳統圓周分割而是出於科學需要,所以並沒有使用60進制了。

還有些其他說法,如古埃及曆法將360天視為1年所以1周=360°、黃道上恰好12宮所以一年=12月,但是這些說法相對沒有“分割方便”這個理由來得合理自然,所以不予討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