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為何執意遠征高句麗,又為何失敗?戰略眼光卓著、執行低庸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篡北周稱帝,建立隋朝。8年之後,隋軍南下滅陳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恢復了中原大一統王朝的疆域。然而,雖然隋文帝開創了開皇之治的繁榮局面,隋朝卻二世而亡,坐享國祚僅僅38年。

隋煬帝為何執意遠征高句麗,又為何失敗?戰略眼光卓著、執行低庸

隋朝的短命離不開第二任皇帝隋煬帝楊廣的一系列暴政,其中對百姓損耗最為劇烈的還是“三徵高句麗”。需要指出的一點,隋唐時期官府對朝鮮半島北部的那個國家並不稱作高句麗,而是叫做高麗。但由於這個高麗和後來朝鮮半島的王氏高麗王朝不論是文化、族群還是法理傳承上都沒有關聯,大家便以“高句麗”作為代稱,以防混淆。

高句麗的先祖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1世紀的東北,此時的中原和朝鮮半島北部正處於漢朝統治之下。當時東胡的一支扶余人在今天吉林地區建立了扶余王國,但很快王族內部就陷入了權力傾軋之中,其中一位爭鬥失敗的王室成員名叫朱蒙,便流落至今天遼寧東北另立門戶,建立了高句麗王國。

隋煬帝為何執意遠征高句麗,又為何失敗?戰略眼光卓著、執行低庸

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很快扶余就對高句麗訴諸以武力,卻未能成功。此後高句麗趁西晉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的混亂時期,率軍南征朝鮮半島(即漢四郡)。公元5世紀,高句麗又與靺鞨(滿族祖先)聯手,趁扶余防禦鮮卑而精疲力竭之際,瓜分了它的疆域。其中扶余的漁獵和放牧之所皆被靺鞨佔據,而農耕土地則盡歸高句麗所有。至此,高句麗成為白山黑水間最大的農耕霸主,旋即加快南下步伐,將勢力逐步延伸至朝鮮半島南部,並逐步控制住了三韓地區。

6世紀的高句麗達到了鼎盛,卻也很快開始衰落。王國的居民成分也從濊貊和扶余人,逐步吸收了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此時的高句麗北部遭受遊牧族群的侵襲愈發嚴重,而南方的三韓故地(即與漢四郡並列的馬韓、辰韓、弁韓)逐漸分化成為百濟和新羅。公元551年,百濟和新羅為了擺脫被高句麗奴役的地位開始結盟抗擊高句麗,三國爭霸時代來臨。

隋煬帝為何執意遠征高句麗,又為何失敗?戰略眼光卓著、執行低庸

當時的高句麗由於王位繼承問題,陷入了各方幕僚的內鬥之中,再加上北方遊牧族群的軍事壓力,很快就將肥沃的漢江流域丟掉了。然而為了爭奪漢江流域,百濟和新羅也開始反目成仇。當時朝鮮半島這三國的背後都有域外勢力進行角逐,高句麗背後的盟友是靺鞨(後又與突厥暗通款曲)、百濟的盟友是大和國(此前曾尋求北魏支持)、新羅的盟友則是隋朝(以及後來的唐朝)。

我們現在評論隋煬帝三次遠征高句麗的時候,通常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隋煬帝好大喜功,想要通過宏大武功彌補自己繼承皇位的法理不足(逼死太子楊勇、意圖擺脫關隴門閥影響);另一種則認為楊廣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畢竟不論是開鑿大運河還是打壓高句麗都極具戰略眼光。然而從詳細的史料中分析,我們所看到的很可能是一個“眼高手低”(即戰略卓著、執行低庸)的皇帝形象。

隋煬帝為何執意遠征高句麗,又為何失敗?戰略眼光卓著、執行低庸

早在隋文帝時期,就已經發生過高句麗聯合靺鞨侵犯隋疆,從而惹怒隋文帝的事情。當時隋文帝派遣30萬大軍準備進行反擊,卻不料高句麗方面前十求和、措辭非常前輩,此事便不了了之了(當時隋軍爆發瘟疫,且糧草供應不及一個原因)。然而到了隋煬帝時期,高句麗與隋朝的矛盾日趨尖銳。秉承朝貢秩序的隋朝對高句麗的冒犯耿耿於懷(高句麗以東北農耕霸主自居,從不“進貢”隋朝)。高句麗這樣做是有一定底氣的,它擁有遼闊的產糧區,且地形多山、氣候高寒,因此有恃無恐。

高句麗的漠視,導致隋朝朝貢秩序出現了一個缺環,更為重要的是高句麗的農耕屬性所積蓄的力量讓中原農耕王朝天然有所警覺。再加上當時隋煬帝力圖擺脫世家門閥對朝政的掣肘,想要通過建立卓越功勳壯大皇權,所以大肆徵調軍民北伐高麗。但是遠征高句麗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路途遙遠,從中原腹地(主要是指華北平原)調集兵馬需要繞過整個渤海灣才能抵達高句麗,然而當時的遼東地區開發程度底下(三國後期,司馬懿徵遼後曾大肆內遷百姓)、交通不便、當地補給有限,所以行軍速度緩慢。

隋煬帝為何執意遠征高句麗,又為何失敗?戰略眼光卓著、執行低庸

由於路途遙遠、北地苦寒、補給不足,就必須徵調民夫運輸糧草以解決軍隊糧餉問題。然而雄心勃勃的隋煬帝第一次伐高句麗出動的軍隊數量達到了113萬,徵調民夫兩倍於此,一場三百多萬人的大型運輸行動由此展開。隋煬帝似乎認為一旦白萬大軍陳兵於高句麗邊界,對方必將嚇破了膽,舉手投降便是必然。可是如此龐大的軍民調度造成了兩個極為嚴重的後果,一方面大量軍民趕赴前線勢必給後勤運輸造成極大壓力,另一方面大量民力的抽調導致華北地區、尤其是山東半島出現大量不生產者,許多田地因此荒廢,影響了糧食的產出。

由於高句麗複雜的山脈地勢,百萬大軍根本難以有效鋪開,而高句麗也並未因為這支軍隊的來臨而放棄抵抗。隋煬帝的武裝遊行威懾計劃破產了,前方出現嚴重糧食短缺,隋朝不得不新徵發民夫運輸軍糧。但是此時華北的牛車、馬車早已運往前線,民眾只得用獨輪推車緩緩運送。低效率運輸糧食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糧食尚未運輸到達目的地,便已經被民夫吃完了,最後面臨的是無糧可交的局面。

隋煬帝為何執意遠征高句麗,又為何失敗?戰略眼光卓著、執行低庸

最終百姓們為了活命,不堪忍受隋朝的暴政,就只能揭竿起義了。在遠征高句麗行動的後期,隋煬帝命令華北沿海地區(主要是山東半島)剩餘民夫給隋軍打造戰艦,許多人整日泡在海水中,皮膚都潰爛了,這也是山東半島率先爆發農民起義的原因。

綜上所述,隋煬帝遠征高句麗既又補全朝貢體系的外交考慮、震懾門閥的內政考慮,也有忌憚高句麗農耕屬性的長遠考量。然而由於高句麗路途太過遙遠、山勢崎嶇、氣候苦寒,攻克難度較大;另外地理因素也導致糧草補給困難。征伐高句麗是導致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這在很大程度上源於隋煬帝的“眼高手低”,尤其是一塌糊塗的後勤工作和民間調研工作密切相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