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爾丹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昭莫多戰役

1695年,經過幾年的準備,噶爾丹率領好不容易集合起來的兩萬多兵馬,再度東侵。在偵知噶爾丹已經開始東侵的消息之後,清軍開始了大動作。

從1695年年底開始,康熙皇帝即著手編組三路遠征大軍,準備再次出擊。

東路軍:統帥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東北駐防八旗兵六千,另有後勤保障人員三千,任務是越過呼倫貝爾草原至索嶽爾濟山堵截噶爾丹的東侵之路。

中路軍:統帥康熙皇帝,統京師禁旅八旗前鋒兵、護軍、驍騎兵、漢軍火器營兵、炮兵、棉甲兵、左翼察哈爾蒙古兵、宣化府及古北口綠營兵、盛京兵、寧古塔兵、黑龍江兵、喀喇沁蒙古兵及內蒙古各盟兵丁,總兵力4萬左右,另有後勤保障人員1.7萬。計劃出北京後,經魁屯布拉克、插汗七老山,壓向克魯倫河。

西路軍:統帥撫遠將軍費揚古、振武將軍孫思克。其中,費楊古部包括山西右衛駐防八旗、京師補調八旗、大同綠營、察哈爾和土默特兩部的蒙古兵,總共13500人,有後勤保障人員1萬餘,取道歸化城北上。孫思克麾下為陝西、甘州、涼州、寧夏等四鎮綠營兵及西安駐防八旗兵共計1萬,有後勤保障人員七千餘,出寧夏北上。兩軍會師於漠北翁金河(德勒格爾杭蓋)地區後,再合軍一處前往庫倫以南的昭莫多集結待命。

三路大軍算上作戰部隊及後勤人員,總計約十萬人。


噶爾丹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昭莫多戰役

(上圖)描繪康熙皇帝親征噶爾丹的繪畫作品


五月十一日,當康熙親自率軍抵達噶爾丹在克魯倫河曾駐紮過的克勒和碩後,發現隨地都是被丟棄的輜重物品——噶爾丹跑了!不過,令康熙皇帝略感欣慰的是,五月初四,費盡周折的西路軍已經抵達昭莫多。但為了減少糧食損耗,費揚古、孫思克在翁金河會師後前往昭莫多的途中,又再次精簡了兵力,編制內的四萬大軍實際只有一萬四千餘人到位,且行程已經耽誤了將近半個月,人馬疲憊不堪。

這些情況盡被噶爾丹掌握,他之所以在克魯倫河扔下帶不走的輜重急急忙忙西走,就是為了避開擁有兵力優勢的中路軍而專門打擊嚴重減員的西路軍。這顯然並非如同清朝官方史書所宣稱的“而竟逃竄,怯懦顯然”。1696年五月十三日,中路軍兵臨戰略要地託諾山,仍不見敵蹤,而此時大軍隨身攜帶的乾糧已經告罄。康熙皇帝派出領侍衛內大臣馬思哈率2000名騎兵繼續追尋,自己則率中路軍主力暫時後撤以等候左都御史于成龍督運的糧草。就是這一天上午,清軍西路軍和噶爾丹軍在昭莫多遭遇,兩軍隨即展開了異常慘烈的廝殺。


噶爾丹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昭莫多戰役

(上圖)俄羅斯畫家筆下的昭莫多之戰


昭莫多,在蒙古語中意為大森林,根據學者黑龍的描述,“其地位於土拉河以北,肯特山以南,汗山以東。山下是廣約數里平川,林木茂薈,河流穿梭其間。森林之南,有一座馬鞍形小山橫臥,右連南山”(黑龍《康熙帝首次親征噶爾丹與昭莫多之戰》)。明朝時,這裡叫忽蘭忽失溫,15世紀初明成祖北征時,就是在此地以火器和騎兵結合的戰術大破東蒙古的阿魯臺太師。現在,這塊老戰場又要見證一場載入史冊的對決。


志在必得的噶爾丹先發制人,下令所有士兵上馬,佈陣衝擊:兩翼的準噶爾輕騎兵或手持短火繩槍,或持弓箭在快速奔馳中交替射擊;陣中的重騎兵平端長矛一往無前,意圖衝破西路軍的正面防守。此時的清軍西路軍已到達昭莫多十日之久,留在後方的部隊相繼趕到。同在軍中的寧夏鎮總兵殷化行對周邊地形加以勘查,並協助費揚古和孫思剋制定了作戰計劃。戰鬥一打響,西路軍各部開始按部就班、各司其職。滿洲正白旗前鋒統領碩岱、蒙古正黃旗都統阿南達率領部分清軍騎兵率先出擊與噶爾丹軍交鋒,兩軍甫一接觸,清軍就擺出一副且戰且走的架勢,向西面山林地帶撤退。為了吃掉眼前這股清軍,噶爾丹親率部隊緊追不捨。未幾,清軍騎兵分作兩路“逃散”,出現在準噶爾騎兵面前的,是已經按照變革後的“連環本柵”戰法在高處密林列陣完畢的振武將軍孫思克部。

烏蘭布通之戰後,清軍炮兵總結出一個教訓,那就是在山地戰或野戰中,全重達110斤(清制單位,下同)的鐵心銅炮雖然威力很大,但運輸比較困難;而全重85—95斤的子母炮雖然在威力上較為遜色,但它的優點在於炮身輕便,無論是使用四輪炮車還是騾馬或駱駝承載都頗為便利,可以滿足清軍在野戰或山地戰中保持高度機動性的需要。子母炮的前身就是明朝中後期從西方引進的後膛裝填“佛郎機”火炮。清朝初年,西洋傳教士湯若望等曾協助清朝改良佛郎機:不改變原有的子銃、母銃結構,而將炮身統一改用熟鐵鑄造,在保持炮身長度基本不變的前提下縮小口徑。這一做法雖然使得清代子母炮的威力與它的原型明朝佛郎機炮相比大打折扣,但隨著倍徑的加長,子母炮的炮口初速遠超過佛郎機,能獲得比明朝佛郎機更大的射程。子銃、母銃、後膛裝彈的設計使子母炮可以獲得比前裝火炮高得多的射擊頻率,這在野戰中對付高速運動的騎兵尤為得力。康熙初年著名的火器專家戴梓也曾經參與監造子母炮的工作。

1695年,西路軍編組演練時,軍中就配備了相當數量的子母炮和其他各型火炮,但費揚古很快又向康熙皇帝上奏請求再撥給一批子母炮,康熙皇帝便將北京景山炮廠新造的子母炮24門和江南各省解送的子母炮55門撥給西路軍。1696年二月,西路軍出發前夕,康熙皇帝又從當年新造的48門子母炮裡撥出8門給費揚古。後來西路軍因遭遇惡劣天氣進軍困難,費揚古把軍中的將軍炮留在途中留兵看守,空出200峰駱駝來馱載軍中的子母炮。戰事的發展很快就證明,他的選擇是對的。

當年在烏蘭布通戰場,是清軍先向噶爾丹發起攻擊,被準噶爾軍藉助地利打退下來;如今在昭莫多,情況卻恰好相反:噶爾丹親率騎兵向高地密林處的清軍孫思克部發起攻擊,孫思克鎮定地指揮清軍士兵迎敵,一片鑼鼓聲中,清軍的鳥槍和子母炮發出陣陣轟鳴,戰場上一片硝煙瀰漫,從下往上的仰攻削弱了準噶爾騎兵的衝擊力,許多人被清軍的炮彈或槍彈擊中跌落馬下。面對這一情況,噶爾丹命令部下下馬,意圖以分散隊形衝入清軍陣中進行肉搏。孫思克果斷命令打開鹿角門,手持刀盾的漢軍藤牌兵自後衝出。雙方從五月十三日早上殺到當天下午,難分難解……

孫思克率部和噶爾丹主力激戰的同時,費揚古採納殷化行的獻策,親率完成誘敵任務的碩岱、阿南達兩部騎兵包抄到了噶爾丹的後方,把只有少量精銳衛隊的噶爾丹後方大營攪得天翻地覆。負責留守準噶爾軍後營的阿奴夫人不敵費揚古,便率衛隊前去和噶爾丹會合,正好碰到孫思克部的藤牌兵和噶爾丹軍混戰在一起的場面。此後,戰局已經發展到清軍不得不把騎兵也改作步兵投入步戰的地步。

與孫思克一起指揮部隊作戰的殷化行,後來在他的回憶錄《西征紀略》戊集續編第八卷裡如是寫道:

……時日已將申,頗晴和,而氣色甚慘淡。餘見賊勢不可遏,恐人心散亂,遂令士卒皆下馬,以一兵並牽五馬,餘兵皆出步戰。發上頒皇炮及自制子母炮壘擊之,噶爾丹及其嫂阿努娘子(即噶爾丹弒兄所奪之嫂)等,亦皆冒炮矢,舍騎而鬥,鋒甚銳不可敗,擊傷頗相當,勝負未決。

“碩皙敢戰,披銅甲,佩弓矢”的阿奴夫人加入戰團並沒有為噶爾丹扭轉戰局。相反,由於她本人的穿戴和坐騎都非常顯眼,很快就成了清軍鳥槍手和炮兵絕佳的射擊目標。清軍士兵紛紛向這個四十多歲的中年婦人開火,絲毫不顧及這樣做可能會傷到正在前方投入白刃戰的藤牌兵同袍。一片槍炮聲響過之後,阿奴夫人殞命沙場。


噶爾丹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昭莫多戰役

(上圖)噶爾丹的妻子阿奴可敦畫像

阿奴夫人嫁給噶爾丹二十餘年,兩人感情極深。她常追隨噶爾丹身邊出謀劃策,甚至和丈夫一起衝鋒陷陣。可以說她的陣亡對噶爾丹的打擊相當大。此時已近傍晚,在噶爾丹後營打完秋風的費揚古從準噶爾軍背後殺到,腹背受敵的噶爾丹終於支持不住逃離戰場。歷時一天的昭莫多之戰就此結束。


噶爾丹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昭莫多戰役



此役噶爾丹除付出了兩千多人陣亡、三千多人被俘的代價外,還有大批的甲冑兵器以及六萬多頭牲畜被清軍繳獲。得勝的西路軍於五月十五日和一直在搜索噶爾丹的中路軍馬思哈部會合,之後向東前進,準備順著中路軍的行軍路線班師。五月十五日到十八日,康熙皇帝先後收到馬思哈和費揚古發出的捷報。他不禁大喜過望,親率隨軍文武大臣以三跪九叩的禮節感謝上天,而後宣佈班師回朝。

1696年六月初九,康熙皇帝返回北京,持續數月的第二次征討噶爾丹的軍事行動就此結束。

本文摘自《戰爭事典032》


噶爾丹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昭莫多戰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