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市街,老蘇州記憶中的趣味

皮市街,老蘇州記憶中的趣味

姑蘇好時光,每天聽見有趣的蘇州。

蘇州的小街小巷有各種各樣的風格,有文藝範的、有書卷氣的,也有市井味的,也有花枝招展類的。而皮市街,似乎是一條很難用一個確切的詞語來總結的巷陌,好像什麼風格都不是,又什麼味道都帶著一點點

皮市街,老蘇州記憶中的趣味

皮市街的來歷當然是和姓皮的人有關了,據史書記載(《吳越備史》),晚唐文學家皮日休進士及第,在蘇州歷任軍事判官,順便造了一座別墅——皮墅。

皮墅,皮墅,漸漸地就被人們叫成了皮市,時間久了,就有了現在的皮市街。皮墅主人皮日休,雖然不如同時代的李白、杜甫名氣大,但就唐代詩人在蘇州地區的創作數量來看,皮日休絕對是一大詩霸——他在蘇州地區創作了251首詩,看來蘇州果然是個讓人詩興大發的地方

皮市街,老蘇州記憶中的趣味

同時期與他齊名的陸龜蒙也在蘇州創作了詩歌299篇,人們將他們倆合稱“皮陸”。

關於“皮市街”名稱的由來,還有另一種說法:因為宋代時,這裡專門出售皮貨,所以得名“皮市街”。

皮市街,老蘇州記憶中的趣味

皮市街雖小,卻是姑蘇城的一個地標,不僅匯聚著姑蘇城的市井氣息,甚至在蘇南地區都小有名氣。清朝乾隆十年刻繪的《姑蘇圖》上,就已標出了皮市街,《蘇州城廂圖》、《吳縣圖》、《蘇州圖》也都標註了皮市街。

皮市街距離觀前街不遠,是一條曾由花鳥、蟲籠、文玩愛好者自發聚集而形成的小集市,滿含著七八十年代老蘇州的美好回憶。

皮市街,老蘇州記憶中的趣味

九十年代末,皮市街由人們自發形成的買賣地點變為了由政府正式成立並管理的花鳥魚蟲市場,又在之後的二十年時間裡,名氣越來越大,幾乎每個蘇州人都在這裡買過花草、逗過籠裡的蟲鳥,欣賞過那些古玩和工藝品

當你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中,聽著當地人用吳儂軟語和老闆講著價,抬頭看著花鳥市場裡一個挨著一個的雨棚,屬於自己的慢節奏的愜意時光就暫停在這駐足的片刻凝視之中了。

皮市街,老蘇州記憶中的趣味

皮市街的花花草草,蚱蜢、蛐蛐兒這樣的蟲類,手裡盤的、身上掛的小文玩……總有一些小物件吸引你的目光,在這狹小的街道中,總會有一家能讓你駐足的老店,也總會有一件能讓你愛不釋手的玩意兒。

前一年,政府對皮市街進行了整頓,道路被拓寬,新皮市街花鳥市場也將迎來新的發展。

皮市街,老蘇州記憶中的趣味

皮市街,老蘇州記憶中的趣味

皮市街從宋朝開始就是著名的商業街,所以,皮市街上的各種小吃美味也是它的一大特色。

像在網絡上火到不行、天氣好才會出攤的潘玉麟粥鋪就在皮市街上,這碗簡簡單單的糖粥,一直堅持著純手工製作,用的是最傳統的工藝。

皮市街,老蘇州記憶中的趣味

潘玉麟夫婦出攤時,會推著載著蜂窩煤爐的推車,爐子上是熬糖粥、焐桂花赤豆、煮糯米圓子的鍋,老遠就可以聞到那熱乎又新鮮的豆沙糖粥味。

一碗粥,往往要熬煮上3-4個小時,這麼多年來,不管生意多麼火爆,也不曾為了方便快捷而簡化製作工藝,將老一輩人舌尖上的姑蘇味道兢兢業業地傳承了下來,別具匠人心。

皮市街,老蘇州記憶中的趣味

楊招娣糕點則是另一家皮市街上的名店,18年來只賣兩樣東西:赤豆糕和赤豆豬油糕。楊招娣的店鋪每天都是下午兩點左右才開張,賣完就打樣。很多人都是慕名而來,甚至有上海人特意趕來買她的赤豆糕。

皮市街,老蘇州記憶中的趣味

皮市街,老蘇州記憶中的趣味

這倒真的不是現在流行的所謂飢餓營銷,其實楊招娣每天早上5、6點鐘就起來了,從挑選赤豆、到熬製上好的豬油,再到做糕上蒸籠,4、5個人忙上大半天也只能做幾十塊赤豆豬油糕,因為新鮮、因為用心,所以才能做出不同尋常的好糕來。

除了幾家遠近聞名的老店,皮市街頭那圖案各異的糖人、噴香的油炸昆蟲、撒上了香菜和榨菜粒的豆腐花……都是蘇州人一直埋在心底的幸福味道。

皮市街,老蘇州記憶中的趣味

皮市街,老蘇州記憶中的趣味

▲位於皮市街附近的蘇州三中出品的手繪地圖

逢年過節去皮市街給家裡添置一些新玩意兒,又或是空餘之時去看看花鳥魚蟲,吃上一碗粥,咬上一口糕,聞一聞隔壁糖鋪傳來的甜味,滿眼都是趣味,滿心都是簡單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