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你的成功不可複製,你的未來並不明朗!

蘇州,你的成功不可複製,你的未來並不明朗!

今年4月,蘇州工業園區25週歲了,師從新加坡經驗的小朋友到了壯年。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對蘇州工業園區這個學生,打出了70分的評價。在《李光耀回憶錄》中,他曾這樣說:“蘇州工業園區成功的關鍵在於中國高層領導的智慧與才幹,以及各層人員的辛勤努力,我們選擇蘇州是正確的……我給蘇州工業園區的建設成績打70分,這是個相當高的分數。那裡風景宜人,總體規劃給人一種很新加坡式的印象。”

在國內,蘇州工業園更像是一個行業的圖騰。業內戲稱,中國有兩種園區:一種叫其他園區,其中叫蘇州工業園區。可見其在中國園區發展歷史上的特殊地位。而蘇州市經濟能有今日之成就,蘇州工業園的成功是關鍵因素。

規劃 | 一張藍圖繪到底

蘇州工業園區位於蘇州東部,毗鄰上海,行政區劃288平方公里,位於金雞湖畔的中新合作區佔據了80平方公里。

25年來,蘇州工業園區以約佔蘇州全市3.2%的土地、7.6%的人口,創造了全市15%左右的地區生產總值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5%左右的進出口總額和實際利用外資,成為蘇州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蘇州,你的成功不可複製,你的未來並不明朗!

蘇州金雞湖風光

蘇州工業園區在規劃伊始,便以“高調”在業內聞名。1994年,在蘇州的GDP僅僅720億的時候,花了3000萬人民幣請專業機構為園區編制總體規劃,讓開發區同行們大吃一驚。

按照規劃,園區中部建有居民區,工業區則建在外圍。園區的交通和公共設施網絡與市區緊密相連。該設計為最大程度的產城融合打下了堅實的的基礎。

蘇州,你的成功不可複製,你的未來並不明朗!

在當時,蘇州園區的規劃在三個方面可謂鶴立雞群。

首先,是蘇州工業園區在規劃之初,便遵照新加坡在園區建設方面“無規劃、不開發,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面”的先進經驗。當時很多人認為這筆錢花得不值,但事實證明,蘇州的這一超前思維使得園區的發展極為受益。

其次,與國內很多開發區短期內上項目,一路再做調整,以期達到節約有限資源和快速啟動的目的的“滾動式”發展戰略大為不同,蘇州工業園的總體規劃體現了用一些列剛性約束機制,讓“城市規劃大於市長”,實現“一張規劃圖,管它到結束”,貫穿了自1994年啟動以來25年園區成長期的始終。

最後,在處理園區行政版圖上的278平方公里行政地域與核心的8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區的關係時,蘇州工業區摒棄了國內開發區普遍採用的“先區內、後區外”的做法。蘇州工業園區從一開始就打破了區鎮、鎮域的規劃局限,大膽地將周邊鄉鎮定位成“中新合作區”的副中心,綜合了園區地貌、鄉鎮產業佈局,以及教育、衛生、商業、文化等社會事業各方資源,統一按照城市標準,與佔地30%的中新合作區融為一體。

以極為理性和剋制的發展態度,在最大限度尊重總體規劃的基礎上,蘇州工業園區的建設大體呈現了五個重要階段。

第一階段( 1994-1997年),8平方公里的開發,一流的投資環境,工業招商;

第二階段(1997-2000年),工業招商、住宅區建設,鄰里中心;

第三階段(2001-2004年),工業區、住宅區擴張,商業區和休閒區建設;

第四階段(2004-2008年),創新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社會公益事業的建設;

第五階段(2008-至今),開放創新試驗區、旅遊業。

梯度開發、循序漸進。正如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王翔近日對媒體的感慨:“園區開發至今已有20年,領導班子調整過多次,但開發區發展格局與當初規劃設計幾乎一模一樣。正是有著這樣的法治思維,蘇州工業園區才能實現‘一張藍圖幹到底’

蘇州工業園區的成功的秘訣在於超前科學的規劃,可謂

時間越久越見妙用,產業、住宅、商業,無一不受用終身。

在強大的活力之下,蘇州工業園成了一塊吸引優質外國直接投資的磁鐵。

據公開數據,截至目前,蘇州工業園區實際利用外資315億美元,累計創造稅收8000多億元,實現進出口總額超1萬億美元,人均GDP、單位GDP能耗、研發投入佔比等指標均達全國最好水平,躋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列。

蘇州,你的成功不可複製,你的未來並不明朗!

蘇州東方之門已成蘇州地標

公開數據顯示,目前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000家外資企業在園區深耕發展,500多家中外企業設立研發中心,國際化和參與全球競爭能力居全國高新區首位;依託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境外投資服務示範平臺,蘇州工業園區支持309家中國企業赴53個國家和地區投資佈局,參與合作共建的中外產業園區達12個,成為“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的先行軍。

儘管蘇州工業園區獲得了巨大成功,但展望未來,為保持其長久的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園區也面臨一些挑戰。

鑑於迅速上升的生產成本,特別是在沿海地區,中國發展模式從低成本的製造業基地向高端知識技術驅動型經濟的轉型,蘇州工業園區只能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在全球價值鏈上的位置。

然而,如何在競爭激勵的長三角地區保持和提升這些優勢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涅槃 | 向滬而生,蘇州前景不明朗

窺一斑而知全豹!蘇州能發展到今天規模,蘇州工業園區演變而來的科技新城是典型代表,蘇州的經濟規模已比肩直轄市、中西部省級地域,那麼蘇州的未來仍舊成為中國城市的引領者嗎?恐怕未必!

蘇州的行政級別是地級市,作為一個地級市,實際上是一箇中心城市和一群周邊中小城市的集合體。而人們一般所說的城市,是指中心城市本身。蘇州的經濟規模的強大,除了蘇州中心城區本身經濟規模較強外,更重要的是,圍繞蘇州的崑山、太倉、常熟、張家港四座縣級市經濟發展均位居全國百強縣,事實上,蘇州的經濟總量(GDP)能夠超越江蘇的省會城市南京,相當原因是因為蘇州代管的四個縣級市的貢獻,如果刨除這是個縣級市的經濟,僅僅對比主城區而言,南京的城市經濟規模、城市建設從來都是碾壓蘇州的。

更需要指出的是,蘇州代管的這四個縣級市的經濟更多是圍繞上海發展,與蘇州的經濟聯繫的緊密度並不高,只是行政歸屬在蘇州而已。就是蘇州中心城區本身,實際也是向滬而生,與上海形成聯動,其自身經濟輻射能力有限。

我們常說,“大樹底下好乘涼!”但是,大樹底下,也是長不成大樹的!

在城市化發展到相當階段的時候,會形成以核心城市為中心、以圈域內若干大中小城市為次中心或節點,輻射周邊腹地區域,依託發達便利的交通、通信網絡,經濟聯繫緊密,具有較高城市化水平和一體化特徵的都市圈。

2018年11月,《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披露,方案初步擬定將覆蓋上海+蘇州、無錫、南通、嘉興、寧波、舟山、湖州等“1+7”市。實際上,蘇州也好,崑山、常熟、張家港、太倉也好,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那就是上海。在蘇南模式發展之初就已經路徑鎖死地圍繞上海進行配套,最終促成了跨省的上海都市圈的實現。

一直以來,蘇州的城市定位是上海都市圈的次中心城市。上海作為世界級城市大都市,保證了蘇州的底線高度,但同時,也給蘇州的上升設置了天花板。

未來的城市競爭趨勢日漸明確,人口、資源都在向幾座有希望發展成為超級城市的二線大城市彙集。不能成為中心城市將極大限制蘇州的城市發展前景。

作者 | 陳 晨,戴耀邦

蘇州,你的成功不可複製,你的未來並不明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