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說話?你不是內向,而是知識量少

"要是我像你一樣外向就好了,就能夠交到各種各樣的朋友,生活會更加多姿多彩!"

大學同學小浩最近常常抱怨,"性格太內向,不愛說話,工作幾年,沒有交到幾個朋友,下了班之後就只能宅在家玩遊戲,很苦惱!"

不知道到有沒有人注意過一個現象,"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我們習慣於貼標籤,例如不愛說話=內向。

一旦給對方貼上標籤,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對他人的印象就固定了。而那些被我們貼上負面標籤的人,很難扭轉他在我們心中的印象。想要撕下最開始貼的標籤,需要很長的時間。

加上從眾心理,大眾有普遍的認知——不愛說話的人,一般都是性格內向的人。而性格內向的人,溝通能力不行,不適合做銷售類的工作。

其實,這種認知大錯特錯,我們可以試著逆推下,將因果顛倒下位置:因為溝通能力不行,所以不愛說話,才被人認為是內向。

不愛說話?你不是內向,而是知識量少

在《改變提問,改變人生》一書中,作者強調了一種思維方式:提問式思維。也就是說,當我們評判某種行為的時候,試著用學習的心態,從另一個角度提出新問題。

舉個例子,我對小浩的評判是"他不愛說話,很內向,不適合銷售工作",換一種角度提問題"他為什麼不愛說話呢?如何才能夠讓他變得愛說話?"。

在詳細地詢問了小浩不愛說話,不想出去交朋友的原因,才知道是因為不知道和那些人聊什麼話題。

因為不會,所以膽怯。因為膽怯,所以越發不會。

注意觀察,那些善於交際的人,是不是不管遇到誰,都能夠交談甚歡。而交談甚歡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他腦海中的知識存量豐富,不管對方聊什麼話題,他都有涉獵,有話可說。

說到底,小浩不是內向,而是腦海中的知識量少。

不愛說話?你不是內向,而是知識量少

一、 聊得來的人,和誰都聊得來

溝通的本質是什麼?是信息交換。

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書中,作者藤原和博說過,每個人腦海中都有無數的知識碎片。當我們與他人溝通時,也意味著將自己的知識碎片分享給對方,同時接收和理解對方的知識碎片。

只有我們腦海中的知識碎片足夠多,我們才能夠有輸出的可能。只有我們有能力理解對方的知識碎片,兩個人才能聊的起來,否則就是雞同鴨講。

因為從小喜歡看動漫的原因,慢慢地覺得日語的發音很好聽,進而萌生了自學日語的興趣。但身邊沒有人瞭解日語,也沒有對此感興趣的人,所以我一般都不和人聊這類的話題。

前幾天,偶然認識了一個小哥哥,小哥哥也在自學日語,我們兩個人腦海中都有自學日語相關的知識碎片。

我們交談甚歡,喜歡的動漫有哪些?自學的日語課程是哪個老師教的?學習了多久?有沒有什麼效果?要不要我們用簡單的日語對對話?

兩個人互相提問,互相回答,交換了彼此腦海中關於這部分的知識碎片。求知慾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當我們能夠從他人身上獲得想要的知識,就會忍不住繼續聊下去。

當我們知道了交談甚歡的前提是,彼此腦海中要有類似的知識碎片。接下來,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才能獲得足夠多的知識碎片呢?

不愛說話?你不是內向,而是知識量少

二、 如何才能獲得足夠多的知識碎片?

在有限的人生之中,如何投入自己的精力,如何產出和輸入,是一生要思考的問題。

關於信息輸入的渠道,按照象限法分類:

第一象限:媒體且個人性的體驗:讀書、互聯網。

無論我們如何逃避,我們的社會已經變成了一個互聯網社會。手機、電腦逐漸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

從互聯網中,能夠獲取什麼樣的信息?實時資訊、娛樂八卦、深度文章等等。各種各樣的讀書app,還推出了每天聽一本書的服務。

此外,我們還能夠從書中獲得作者共享的知識碎片。不同的書籍,知識碎片都不一樣,有文學、心理學、經濟學、行為學、神經學等等。

跨領域讀書,走出自己的讀書舒適圈,才能有所成長。

第二象限:實際且個人性的體驗:和他人相遇、旅行、玩樂、工作。

除了讀書和互聯網這個渠道,工作是我們獲取信息很重要的一個渠道。

按照最低一天8小時的工作時間算,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進行信息輸入。和同事打交道,從同事身上學會如何合作;和領導打交道,學會如何工作。

不同的是,大部分人對這一領域的信息輸入,毫不在意。

每天重複著相同的工作,整天抱怨懷才不遇,待遇不好,對待任何人和任何事,包括自己,都是評判的態度:領導偏心,同事不好合作,自身能力不夠等等。

而不是抱著學習的心態,拋開自己的成見,思考"為什麼他會那麼做?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我能從中學到哪些知識?我為什麼不行?有哪些地方不行?有哪些方法可以改變目前的狀態?"

評判的心態只會活在過去,學習的心態才是活在將來。

不愛說話?你不是內向,而是知識量少

第三象限:組織且媒體性的體驗:電視、報紙、廣播等

這段時間很火的一部電視劇《小歡喜》,劇中的情節,讓很多人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家庭關係。

究竟,什麼樣的人生才是發自內心想要的?而不是父母強加於的?父母和孩子需要邊界感嗎?什麼樣的邊界感才是健康的?

所見所聞,電視劇中的信息,在我們看電視劇中的時候,就源源不斷地輸入進我們大腦中。

第四象限:實際且組織性的體驗:學校、家庭。

九年制義務教育,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最主要來源。在我讀書那會,每天都是聽不完的課,做不完的作業。儘管學業很重,但這一時期,是我信息輸入量最大的時候。

每個人,時時刻刻在進行這四個象限的體驗。關鍵在於,在這4個象限分別花了多長的時間。

每個人的愛好不同,獲取知識碎片的渠道不強制要求一致,找到適合自己信息輸入的渠道就行了。

知道了信息輸入的渠道,我們腦海中有足夠多的知識碎片,還遠遠不夠。還需要了解,如何將腦海中的知識碎片和他人共享。

不愛說話?你不是內向,而是知識量少

三、 溝通中信息共享的兩大形式是什麼?

萬變不離其宗,不管說話的內容是什麼,說話者的身份有多麼不一樣,信息共享的形式都是:

提問+回答

1、什麼樣的問題是好問題?如何提問?

1.1具體且本質的問題:你贊同這一份企劃案嗎?有沒有改進的意見?

有一部分人提問,會提一些很抽象問題,比方說,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人生中有意義的事情有很多,工作和生活,事業和感情等等。但問題足夠抽象,回答者並不知道從何談起。

1.2自己想問,對方想回答的問題:"你喜歡電視劇《深夜食堂》的哪一個情節呢?"

因為我和朋友都喜歡《深夜食堂》,分享彼此感觸較深的劇情,很容易產生共鳴,拉近兩個人的距離。

聊天最忌諱的問題就是,你想問的,對方討厭回答的問題:你多大?你的工作是什麼?你有過幾段感情?等等。

與人相處,給人一種良好感覺是持續相處最關鍵的一環。當你不停地問對方不想回答的問題,遊戲就over了。

1.3符合自己經歷、符合對方經歷的問題:我比較喜歡看推理類的小說,你看過《暗黑者》嗎?

和有共同興趣的人溝通,真的很愉快,我分享值得一看的小說,他分享好看,但我錯過的優秀推理小說,聊得很投機。

溝通中忌諱成為"點唱機",一個人不停地說自己的經歷,但對方完全沒有經歷過,理解不了,只能夠勉強附和。

不愛說話?你不是內向,而是知識量少

2、如何回答?分為非語言回答和語言回答

語言回答

2.1鸚鵡學舌:將對方的話,不改變意思的前提下,換一種表達方式。

陌生人:我完成了那個項目後,覺得充滿了成就感。

小浩:對啊,能夠圓滿完成項目,肯定是考慮的很周全了。

重複對方的意思,看似很無聊,但這個是鞏固對談共鳴的基礎,有了基礎,才能夠製造新對話。

2.2 找關鍵詞:分析對方的話語,從中找出自己能拓展話題的關鍵詞。

陌生人:的確,執行某個項目之前,都會按照SWOT方法衡量項目的可行性和風險度,以確保項目能夠順利推進。

小浩:SWOT方法具體是指什麼呢?方便詳細說一下嗎?

2.3發表自己的意見:確定關鍵詞後,需要發表自己獨特的意見。

溝通講究的是信息互換,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接受對方的知識碎片,而不分享自己的知識碎片,對方很快就會覺得乏味且無用。

陌生人:哦,你也做過類似的分析嗎?用的是什麼方法呢?

小浩:我習慣用波特五力模型,具體是這樣的……。

不愛說話?你不是內向,而是知識量少

非語言回答

2.4歪頭

向左或者向右歪頭是一種非威脅性的姿態。我們頸部動脈是供應大腦氧和血的途徑。切斷頸部動脈,可以讓人在幾分鐘內死亡。

歪著頭互動,被認為更值得信賴,更具有吸引力。

2.5微笑

笑臉,反應了信心、開心、熱情,以及最重要的信號:接受你的信息。

從生理上講,微笑可以釋放內啡肽,感覺到幸福。當我們對他人微笑時,對方很難不以微笑回應。

2.6眼神接觸

眼神對視,保持直視一秒鐘,然後慢慢轉下頭,繼續直視一兩秒,這種技巧可以強化友好信號。

但要注意眼神接觸,不能夠過度使用。很多男性誤以為一直直視對方,會顯得很真誠。 但長時間的直視,通常是被視為挑釁,從而變成敵意信號。

不要給自己輕易貼標籤,儘量用事實稱述,不要用評價性或者評判性的話語,給自己定性。

人一旦被定性,身份固定了,之後的所作所為都將圍繞著這一身份。

如果有一天,有人評判你內向,你可以笑著說,"我只是不愛說話,並不是內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