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说话?你不是内向,而是知识量少

"要是我像你一样外向就好了,就能够交到各种各样的朋友,生活会更加多姿多彩!"

大学同学小浩最近常常抱怨,"性格太内向,不爱说话,工作几年,没有交到几个朋友,下了班之后就只能宅在家玩游戏,很苦恼!"

不知道到有没有人注意过一个现象,"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我们习惯于贴标签,例如不爱说话=内向。

一旦给对方贴上标签,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就固定了。而那些被我们贴上负面标签的人,很难扭转他在我们心中的印象。想要撕下最开始贴的标签,需要很长的时间。

加上从众心理,大众有普遍的认知——不爱说话的人,一般都是性格内向的人。而性格内向的人,沟通能力不行,不适合做销售类的工作。

其实,这种认知大错特错,我们可以试着逆推下,将因果颠倒下位置:因为沟通能力不行,所以不爱说话,才被人认为是内向。

不爱说话?你不是内向,而是知识量少

在《改变提问,改变人生》一书中,作者强调了一种思维方式:提问式思维。也就是说,当我们评判某种行为的时候,试着用学习的心态,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问题。

举个例子,我对小浩的评判是"他不爱说话,很内向,不适合销售工作",换一种角度提问题"他为什么不爱说话呢?如何才能够让他变得爱说话?"。

在详细地询问了小浩不爱说话,不想出去交朋友的原因,才知道是因为不知道和那些人聊什么话题。

因为不会,所以胆怯。因为胆怯,所以越发不会。

注意观察,那些善于交际的人,是不是不管遇到谁,都能够交谈甚欢。而交谈甚欢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他脑海中的知识存量丰富,不管对方聊什么话题,他都有涉猎,有话可说。

说到底,小浩不是内向,而是脑海中的知识量少。

不爱说话?你不是内向,而是知识量少

一、 聊得来的人,和谁都聊得来

沟通的本质是什么?是信息交换。

在《如何有效阅读》一书中,作者藤原和博说过,每个人脑海中都有无数的知识碎片。当我们与他人沟通时,也意味着将自己的知识碎片分享给对方,同时接收和理解对方的知识碎片。

只有我们脑海中的知识碎片足够多,我们才能够有输出的可能。只有我们有能力理解对方的知识碎片,两个人才能聊的起来,否则就是鸡同鸭讲。

因为从小喜欢看动漫的原因,慢慢地觉得日语的发音很好听,进而萌生了自学日语的兴趣。但身边没有人了解日语,也没有对此感兴趣的人,所以我一般都不和人聊这类的话题。

前几天,偶然认识了一个小哥哥,小哥哥也在自学日语,我们两个人脑海中都有自学日语相关的知识碎片。

我们交谈甚欢,喜欢的动漫有哪些?自学的日语课程是哪个老师教的?学习了多久?有没有什么效果?要不要我们用简单的日语对对话?

两个人互相提问,互相回答,交换了彼此脑海中关于这部分的知识碎片。求知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当我们能够从他人身上获得想要的知识,就会忍不住继续聊下去。

当我们知道了交谈甚欢的前提是,彼此脑海中要有类似的知识碎片。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获得足够多的知识碎片呢?

不爱说话?你不是内向,而是知识量少

二、 如何才能获得足够多的知识碎片?

在有限的人生之中,如何投入自己的精力,如何产出和输入,是一生要思考的问题。

关于信息输入的渠道,按照象限法分类:

第一象限:媒体且个人性的体验:读书、互联网。

无论我们如何逃避,我们的社会已经变成了一个互联网社会。手机、电脑逐渐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从互联网中,能够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实时资讯、娱乐八卦、深度文章等等。各种各样的读书app,还推出了每天听一本书的服务。

此外,我们还能够从书中获得作者共享的知识碎片。不同的书籍,知识碎片都不一样,有文学、心理学、经济学、行为学、神经学等等。

跨领域读书,走出自己的读书舒适圈,才能有所成长。

第二象限:实际且个人性的体验:和他人相遇、旅行、玩乐、工作。

除了读书和互联网这个渠道,工作是我们获取信息很重要的一个渠道。

按照最低一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算,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信息输入。和同事打交道,从同事身上学会如何合作;和领导打交道,学会如何工作。

不同的是,大部分人对这一领域的信息输入,毫不在意。

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工作,整天抱怨怀才不遇,待遇不好,对待任何人和任何事,包括自己,都是评判的态度:领导偏心,同事不好合作,自身能力不够等等。

而不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抛开自己的成见,思考"为什么他会那么做?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我能从中学到哪些知识?我为什么不行?有哪些地方不行?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目前的状态?"

评判的心态只会活在过去,学习的心态才是活在将来。

不爱说话?你不是内向,而是知识量少

第三象限:组织且媒体性的体验:电视、报纸、广播等

这段时间很火的一部电视剧《小欢喜》,剧中的情节,让很多人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家庭关系。

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发自内心想要的?而不是父母强加于的?父母和孩子需要边界感吗?什么样的边界感才是健康的?

所见所闻,电视剧中的信息,在我们看电视剧中的时候,就源源不断地输入进我们大脑中。

第四象限:实际且组织性的体验:学校、家庭。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主要来源。在我读书那会,每天都是听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尽管学业很重,但这一时期,是我信息输入量最大的时候。

每个人,时时刻刻在进行这四个象限的体验。关键在于,在这4个象限分别花了多长的时间。

每个人的爱好不同,获取知识碎片的渠道不强制要求一致,找到适合自己信息输入的渠道就行了。

知道了信息输入的渠道,我们脑海中有足够多的知识碎片,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了解,如何将脑海中的知识碎片和他人共享。

不爱说话?你不是内向,而是知识量少

三、 沟通中信息共享的两大形式是什么?

万变不离其宗,不管说话的内容是什么,说话者的身份有多么不一样,信息共享的形式都是:

提问+回答

1、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如何提问?

1.1具体且本质的问题:你赞同这一份企划案吗?有没有改进的意见?

有一部分人提问,会提一些很抽象问题,比方说,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人生中有意义的事情有很多,工作和生活,事业和感情等等。但问题足够抽象,回答者并不知道从何谈起。

1.2自己想问,对方想回答的问题:"你喜欢电视剧《深夜食堂》的哪一个情节呢?"

因为我和朋友都喜欢《深夜食堂》,分享彼此感触较深的剧情,很容易产生共鸣,拉近两个人的距离。

聊天最忌讳的问题就是,你想问的,对方讨厌回答的问题:你多大?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过几段感情?等等。

与人相处,给人一种良好感觉是持续相处最关键的一环。当你不停地问对方不想回答的问题,游戏就over了。

1.3符合自己经历、符合对方经历的问题:我比较喜欢看推理类的小说,你看过《暗黑者》吗?

和有共同兴趣的人沟通,真的很愉快,我分享值得一看的小说,他分享好看,但我错过的优秀推理小说,聊得很投机。

沟通中忌讳成为"点唱机",一个人不停地说自己的经历,但对方完全没有经历过,理解不了,只能够勉强附和。

不爱说话?你不是内向,而是知识量少

2、如何回答?分为非语言回答和语言回答

语言回答

2.1鹦鹉学舌:将对方的话,不改变意思的前提下,换一种表达方式。

陌生人:我完成了那个项目后,觉得充满了成就感。

小浩:对啊,能够圆满完成项目,肯定是考虑的很周全了。

重复对方的意思,看似很无聊,但这个是巩固对谈共鸣的基础,有了基础,才能够制造新对话。

2.2 找关键词:分析对方的话语,从中找出自己能拓展话题的关键词。

陌生人:的确,执行某个项目之前,都会按照SWOT方法衡量项目的可行性和风险度,以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推进。

小浩:SWOT方法具体是指什么呢?方便详细说一下吗?

2.3发表自己的意见:确定关键词后,需要发表自己独特的意见。

沟通讲究的是信息互换,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接受对方的知识碎片,而不分享自己的知识碎片,对方很快就会觉得乏味且无用。

陌生人:哦,你也做过类似的分析吗?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小浩:我习惯用波特五力模型,具体是这样的……。

不爱说话?你不是内向,而是知识量少

非语言回答

2.4歪头

向左或者向右歪头是一种非威胁性的姿态。我们颈部动脉是供应大脑氧和血的途径。切断颈部动脉,可以让人在几分钟内死亡。

歪着头互动,被认为更值得信赖,更具有吸引力。

2.5微笑

笑脸,反应了信心、开心、热情,以及最重要的信号:接受你的信息。

从生理上讲,微笑可以释放内啡肽,感觉到幸福。当我们对他人微笑时,对方很难不以微笑回应。

2.6眼神接触

眼神对视,保持直视一秒钟,然后慢慢转下头,继续直视一两秒,这种技巧可以强化友好信号。

但要注意眼神接触,不能够过度使用。很多男性误以为一直直视对方,会显得很真诚。 但长时间的直视,通常是被视为挑衅,从而变成敌意信号。

不要给自己轻易贴标签,尽量用事实称述,不要用评价性或者评判性的话语,给自己定性。

人一旦被定性,身份固定了,之后的所作所为都将围绕着这一身份。

如果有一天,有人评判你内向,你可以笑着说,"我只是不爱说话,并不是内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