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村落」——韋曲街道北里王村

謹以此文,獻給大西安建設中,即將消失的長安村落文化!

「長安村落」——韋曲街道北里王村

位於古長安龍脈中軸線龍脊部位的鳳棲原上,北鄰曲江新區,東、南兩邊緊靠西安民用航天產業基地,村西的長安路,村南的航天大道和村東的雁塔路組成通暢便捷的交通網絡。5個村民小組,800戶,2059人。原有耕地1800畝,2006年後,大部分土地相繼被航天基地徵用,現有土地450畝,全部用於出租或村民興辦企業。

「長安村落」——韋曲街道北里王村

主要由張、許、陳、李、姚等姓氏組成,為建村後不同時期由山西、河南及西安郊區的金滹沱、李家村和長安的龐留、嶽村等村莊彙集至此。

「長安村落」——韋曲街道北里王村

據有關史料記載,該村建於明初,名為青安裡王村,清初又稱南里王、北里王二村,還曾以村民姓氏寫為李王村。後經廣泛調查,建村歷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且村名來源另有說法。其證據為:新中國成立後在村北曾先後開掘出兩處唐代遺蹟,碑石記載上顯示分別為唐時的李永府第和齊家花園;村民在建房時曾挖出華表、碑座等物件,由此可推測李永府第和齊家花園均為唐時達官顯貴的居所別業;村子曾有一定規模、保存完整的夯土城牆。村北和城門兩旁長有精心佈局、一定數量的古槐,城牆頂部也有自然生長的古槐多株。從這些古槐粗大程度和空心狀況分析,樹齡應在千年以上。元代時,回、漢兩個民族常有械鬥發生。一次,回民攻入村中,搶掠燒燬幾家富戶,有80多位村民登上城樓避難,回民又將城樓燒燬,80多人全部遇難。事後,村民在村東修築公墓,將遇難者遺體安葬。古城牆被毀於1958年搜積肥運動中。古槐也被砍伐,成為本村小學制作課桌凳的材料。20世紀70年代曾開掘出明代安王墓,碑石記載該村為“洪固裡鄉安王井村”。

「長安村落」——韋曲街道北里王村

該村處於古長安的龍脈線上。唐代類書《藝文類聚》記載:“龍首山長六十里,頭入渭水,尾達樊川,頭高二十丈,尾漸下,高五六丈,雲昔有黑龍自南山出,飲渭水,其行道成山,因以為名。”這條“巨龍”的龍脊是由6條高坡組成,今西安雁塔區東三爻村南坡,東連少陵原,西至上塔坡清涼寺。全長3.5公里,寬2公里。

「長安村落」——韋曲街道北里王村

村子周邊分佈著規模宏大的古代墓群,最有名的當數韋氏墓群、顏氏墓群和明秦藩王十三陵。韋氏墓群是漢、唐長安名宗豪族韋氏家族的墓葬群,自漢丞相韋賢、韋玄成父子徙居韋曲後,歷經五代大都居住於此。史志記載及考古發掘證明,其墓葬多在韋曲街道北鳳棲塬一帶。20世紀80年代,先後發掘出北周上柱國韋孝寬和唐韋幾墓誌等。顏氏墓群是名門望族顏氏家族的墓葬群。自顏之推任隋黃門郎後,從原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遷至京兆萬年(今西安市長安區)定居,本人及後代名人顏師古、顏勤禮、顏杲卿、顏真卿。顏真卿是著名書法家,其書法開創新風格,對後來影響很大,人稱顏體。1970年曾發掘出明安王墓葬群外,還發現有唐、元等時代墓葬和一座流沙墓。村子內外還有玉皇閣、天官寺、舍供塔、藥王廟、三官廟等遺蹟,均有考證研究價值。

「長安村落」——韋曲街道北里王村

村子原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村,世代以種植小麥、玉米等旱地農作物為主。新中國成立前後,40%的村民戶利用自產的小麥麵粉,做起製作銷售高樁蒸饃的生意,享譽西安。另外,村民中有個從漢中西鄉引進骨科治療的祖傳秘方,辦起家庭診所,已延續100多年,遠近聞名。村民張應海、張利盈等十餘人在本村及韋曲其他地段辦起骨病專科診所。村民張生祿所建北里王骨科醫院,已被評為國家二級甲等醫院。

「長安村落」——韋曲街道北里王村

過去,村民居住的是土瓦房,村委會辦公室長期設在破廟內,村內一片髒亂差景象。2004年以來,對全村道路重新進行規劃,相繼硬化全村45條大街小巷,並完善配套設施。新建兩層1000平方米的村委會辦公樓。家家戶戶建起漂亮的多層樓房,新建三座仿古石材門樓。相繼架設315千伏安變壓器10臺;告別傳統水井,實現自來水管網全覆蓋;建立設備齊全、符合國家標準的村級衛生室;投資120萬元,為村辦學校新建三層13間框架結構教學樓房,2011年學校被評為長安區標準化小學;在全村各路口安裝84個電視監控探頭;2007年建起一座三層仿古式骨灰安置堂,實行骨灰免費安置。在經濟轉型中,發展土方機械加工和房屋出租兩大產業,全村擁有各種土方機械170多臺套。房屋出租成為每家每戶經營項目,平均每戶年收入5萬元以上,臨街的高達幾十萬元。村中相繼出現瀾山、弘盛、觀山等大型私營賓館,小規模招待所多達數十家。2011年,村民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大關。為各戶統一安裝閉路電視,創建燈光球場,組建籃球隊、秦腔聯誼會、鑼鼓隊和中老年婦女舞蹈隊。2009年至今,村中每年舉辦一次農民運動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