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為何攻不下又小又窮的北漢?

燒音箱


趙匡胤為何未能攻下又窮又小的北漢?

五代十國時期,群雄並起。趙匡胤先後征服各地的割據政權,最終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其中有一個政權,既窮又小,也沒有多少軍隊,卻存活了29年,連趙匡胤這樣雄才大略的皇帝到死都無法征服它,它就是十國中的北漢。



趙匡胤

北漢的建立者叫劉崇,是五代中後漢的開國皇帝劉知遠的弟弟。950年,後漢皇帝劉承祐(劉崇的侄子)被郭威所殺後,劉崇在晉陽稱帝,建立北漢政權。


劉崇

北漢面積小,人口也僅僅50萬,豁地十個州。據《資治通鑑》記載,北漢“弱顯寒酸”,說明北漢很窮。

可就這麼一個小國,竟在後周、北宋長達近三十年的圍攻中存活下來,兵強馬壯的柴榮和趙匡胤被北漢折磨的狼狽不堪。趙匡胤到死都沒征服北漢,究其原因有兩點:

一、 北漢有得天獨厚的天緣屏障。

北漢立國於山西,山西的地形非常複雜,西邊是黃河,黃河以東是呂梁山脈,這裡是北漢與後周和北宋的邊界。呂梁山以東是汾河谷地,從北往南分別是忻州盆地(屬北漢)、太原盆地(屬北漢)、臨汾盆地(屬後周、北宋)。汾河谷地以東是太行山脈。遼國又在太行山脈的崇山峻嶺之中,這裡是北漢與後周、北宋邊界的東部。這樣的地勢決定了北漢有居高臨下之勢,不利於大規模用兵,無論後周和北宋進攻都非常吃力,自守更沒問題。



二、北宋有一個強大的靠山---“乾爹”遼朝

北周建立後,雙方約為父子之國。劉崇稱遼世宗耶律阮為叔,而自稱侄皇帝,實際上劉崇比耶律阮大22歲。劉崇死後,其子劉鈞即位,向穆宗耶律璟稱“男”,遼帝稱呼他為“兒皇帝”。

其實,北漢不來投靠契丹人,契丹人也會找北漢合作。因為中原王朝軍隊一旦北上進攻,北漢至少可以充當替死鬼。同時,有了北漢,可以威脅到中原王朝的安全。

因此,遼朝也非常重視,只要有外敵進攻北漢,遼朝一定會鼎力相助,父親幫助兒子是天經地義的事!

遼朝大軍

遼朝地大物博,每年都要無償向北漢贈送大量的糧食,以保證北漢戰時所用。

所以說,因為北漢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遼朝的幫助,連雄才大略的趙匡胤都攻不下又窮又小的北漢。


雲煙有痕




攻不下北漢這件事不是老趙的黑點,相反,這事還有得一吹

北漢其它地方都好說,唯有素號“表裡山河”的晉陽城堅地險、易守難攻。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趙光義接受北漢劉繼元投降後就【盡徙餘民於新城,遣使督之,既出,即命縱火。】一把大火燒掉古晉陽,新建了一座太原城。太原城是晉陽城的簡化版,相對晉陽來說,攻下太原要容易得多。

然而,即使北宋末年宋軍的戰略規劃、戰鬥力、後勤補給都一塌糊塗,金軍左副元帥粘罕親率大軍圍攻張孝純、王稟孤軍困守的太原城,仍付出了巨大代價、耗時九個月才勉強拿下

一代明君柴榮也曾折戟晉陽城下





後周顯德元年正月,後周太祖郭威駕崩,柴榮登基。北漢劉崇聞喪大喜,馬上聯絡契丹人共同出兵,準備一舉拿下後周。【北漢主聞太祖晏駕,甚喜,謀大舉入寇,遣使請兵於契丹。】~《資治通鑑》後周紀二




補丁:

為什麼北漢伐周要邀請契丹人呢?

北漢開山鼻祖孝和帝劉崇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是後漢隱帝劉承祐的叔叔

因為後漢隱帝劉承祐要處死領兵在外的郭威,郭威不肯伸著脖子讓人砍頭就造了後漢的反,劉承祐一生氣就殺了郭威全家,很快郭威就打進汴梁,劉承祐在跑路途中被人殺了,郭威擁立了劉崇的兒子劉贇做了皇帝。

不久郭威就搞了首次“黃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封劉贇為湘陰公,並拒絕把劉贇還給他爸爸——坐鎮晉陽的後漢[河東節度使兼中書令]劉崇

後周廣順元年正月的同一天,郭威和劉崇很默契地徹底一拍兩散,並結下了不死不休的血海深仇。【戊寅,殺湘陰公於宋州。是日,劉崇即皇帝位於晉陽。】~《資治通鑑》後周紀一

北漢只有晉陽和並、汾、忻、代等十二州之地,面對後周強大的軍事壓力,劉崇只能選擇認乾爹以求自保:

【(劉崇)齎重幣結契丹,自言與周有隙,願如晉祖故事,約為父子。契丹主許之。】~《宋史》卷482

【北漢孝和帝……每上表於契丹主稱男,契丹主賜之詔,謂之“兒皇帝”】~《資治通鑑》後周紀三




好不容易耗死了仇人郭威,仇人柴榮繼位之初根基未牢,劉崇理所當然地把這視作一個絕佳的復仇機會,他還盛情邀請契丹爸爸跟他一起南下發財。人算不如天算,三月,後周在高平反敗為勝,打得劉崇狼狽而逃。【北漢主衰老力憊,仗於馬上,晝夜馳驟,殆不能支,僅得入晉陽。】跑回晉陽後劉崇趕緊派人向契丹爸爸求援,剛上崗一年的遼穆宗同意派兵支援【契丹主遣(王)得中還報,許發兵救晉陽。】~《資治通鑑》後周紀三

四月,後周軍隊在名將符彥卿率領下兵臨晉陽城,北漢汾州、遼州守將投降。這場反擊戰的戰果實際上已經超出了柴榮的預期,他本來只想把劉崇打怕,但是北漢軍民簞食壺漿的降周熱情極大地鼓舞了他的鬥志,後周準備乘機將北漢一鍋端。【初,帝遣符彥卿等北征,但欲耀兵於晉陽城下,未議攻取。既入北漢境,其民爭以食物迎周師,泣訴劉氏賦役之重,願供軍須,助攻晉陽,北漢州縣繼有降者。帝聞之,始有兼併之意。】~《資治通鑑》後周紀二

五月,柴榮親臨晉陽城下。符彥卿打敗了屯於忻、代之間的數千契丹援軍,率軍進駐忻州,契丹軍退守忻口。契丹援軍陸續趕到,符彥卿倍感壓力,於是向柴榮請求增兵,柴榮派出李筠、張永德兩位親信大將率三千人增援符彥卿。雙方在忻州城外擺開陣勢對砍,後周先勝一陣,殺契丹兵二千,隨後後周悍將史彥超輕敵陣亡,前鋒部隊損失殆盡。符彥卿退入忻州後自忖無法堅守,於是退往晉陽與圍城的大部隊匯合。【彥超恃勇輕進,去大軍浸遠,眾寡不敵,為契丹所殺,筠僅以身免,周兵死傷甚眾。彥卿退保忻州,尋引兵還晉陽。】~《資治通鑑》後周紀三

柴榮此刻面臨的困境是:大軍圍城久攻不下,天熱久雨疫病蔓延;契丹援軍大至,周軍即將腹背受敵。於是如何體面地班師就成了不可迴避的問題。【時大發兵夫,東自懷、孟,西及薄、陝,以攻晉陽,不克。會久雨,士卒疲病,及史彥超死,乃議引還。】

雖然後周負責殿後的大將藥元福很給力,打敗了北漢的追擊部隊,但畢竟是緊急班師,後周屯積的軍需物資損失慘重,已經攻取的北漢地盤也盡數前功盡棄。【然軍還匆遽,芻糧數十萬在城下者,悉焚棄之。軍中訛言相驚,或相剽掠,軍須失亡不可勝計。所得北漢州縣,周所置刺史等皆棄城走。】

~《資治通鑑》後周紀三







趙匡胤雖說有個“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爭規劃,但從小就是個標準熊孩子的老趙並沒有完全拘泥於死計劃,他一邊瞄著南邊的割據政權,一邊抽空就給北漢上眼藥

開寶元年八月,老趙命李繼勳等徵北漢,其實也是一種以削弱北漢實力的襲擾。沒想到九月李繼勳剛在銅溫河小勝一仗,北漢供奉官侯霸榮就把北漢主劉繼恩殺了,侯霸榮才笑了幾聲,宰相郭無為就派人爬窗戶把侯霸榮殺了,立劉繼元為帝



老趙得到消息後不禁喜出望外,他開始加班加點地為大舉攻伐北漢作準備,並命宋軍持續向北漢施加壓力。開寶二年正月,各路宋軍奉命集結【(開寶二年正月)壬寅,遣殿中侍御史洛陽李瑩等十八人分往諸州,調發軍儲赴太原。丙午,又遣使四十九人發諸道兵,屯於潞、晉、磁等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0

開寶二年二月,老趙給李繼勳、党進、曹彬、何繼筠、趙贊等將領分派了征伐北漢的任務,並特意【命彰德軍節度使韓仲贇為北面都部署,彰義軍節度使郭延義副之,以防契丹。】~《宋史》本紀二.太祖二

分派好任務後,老趙宣佈自己就是“都督諸路軍馬大元帥”【戊午,詔親征。】~《長編》.《宋史》

宋軍各部進展十分順利,三月初李繼勳就打到了太原城下,三月、五月宋軍分別敗契丹援軍於陽曲、定州北,各路北漢軍紛紛望風而降……老趙樂觀地認為攻滅北漢指日可待,他甚至都已經指定了未來的太原行政長官。【三月辛丑,以兵部員外郎、知制誥盧多遜知太原行府事。】~《長編》卷10

然而無論強攻、水淹,太原城依然堅不可破,這座城運氣也好,好到有如神助。閏五月,經過長期浸泡,延夏門一帶坍塌,大水灌入太原城內,宋軍放箭阻止北漢人堵塞,決口越來越大,沒想到【俄有積草自城中飄出,直抵水口而止,王師弩矢不能徹,北漢人因得施功,水口遂塞。】~《長編》卷10

三個月的強攻無效,水攻也失效,又到了天熱久雨的季節,宋軍中疫病流行,老趙焦頭爛額的時候又傳來契丹援軍再次到來的消息。【時大軍頓甘草地中,會暑雨,多破腹病,而契丹亦復遣兵來援。】~《長編》卷10

沒辦法,老趙只好聽從李光贊和趙普的意見,收拾行囊打道回府。老趙沒有認慫,他採納了李光贊和薛化光的餿主意,從此一邊派軍隊有事無事就到北漢境內溜達一圈拐帶點人口到宋境,一邊【屯兵上黨,使夏取其麥,秋取其禾】打打北漢的秋風。







開寶九年老趙幹掉了南方割據勢力中所有的反對派,攻伐北漢被再次提上議事日程。【(開寶九年八月)丁未,遣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党進、宣徽北院使潘美伐北漢。丙辰,遣使率兵分五道入太原。】~《宋史》本紀三.太祖三

這一次宋軍仍然進展得非常順利,九月初七、十月初八党進兩次敗北漢軍於太原城北,十月二十晚,老趙駕崩,北伐中止。








老趙雖然沒有直接攻滅北漢,但是他長期在北漢境內“拐帶人口”、“打秋風”的手段極大地削弱了北漢的戰爭潛力。

兩年半以後

【太平興國四年,平太原,得戶三萬五千二百二十,兵三萬。】

太平興國四年五月,宋太宗趙光義親征北漢,劉繼元降。清點原北漢戶口和軍隊後的數據讓人目瞠口呆,北漢十州四十縣的總戶數僅僅35220戶,卻不但要供養30000士兵和數目不明的朝廷各級官吏,還要每年厚禮打點契丹爸爸

李燾感嘆道:

【“蓋化光之策行,其耕民多南徙,所存無幾,且兵數與民數略同,殆以一戶奉一兵也。欲國不亡,得乎?”】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0




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北漢也不是太宗一出手就灰飛煙滅的。沒有郭威、柴榮、趙匡胤對北漢的持續性放血,就不可能輪到“不知兵”的趙光義來得意洋洋地騎在劉繼元身上摩擦





為國釣魚


關於這一問題,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一是北漢建國後一直尊北方的契丹國即遼國為“乾爹”,自己稱“兒皇帝”,有了強悍的遼國為後援,雖然自己弱小貧窮,據史載當時的北漢只有山西中、北部十三個州的地方,但在北宋征服的十國中也算有一定安全實力的。

二是趙匡胤建立北宋政權後,也曾多次積極興兵征討北漢,但都因遼國出兵援助而受阻,最為可惜的是公元969年那次北伐,本來進兵還算順利,又好不容易擊退了先期援助北漢的遼國軍隊,接著圍攻晉陽城,並引入了汾河水漫灌城池,但是,就在河入湧進城裡的關鍵時侯,一堆柴草漂浮到了城池缺口並堵住了缺口,北漢士兵也趁著機堵住了城牆缺口。我覺得,在這方面是趙匡胤個人判斷出現錯覺,認為晉陽城有足夠多的兵將保證城池安全,急切難以攻下。這一點從看到宋軍退走後圍困晉陽城的汾河水也退卻、晉陽城起死回生後的遼國使臣韓知範的感嘆中可以印證,據史載:當時韓知範在看到宋太祖退兵後是這樣說的,“宋軍之引水浸城池,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若知先浸而後涸,則並人無類矣”。

此後,雙方開始對峙,那時適逢夏季,宋軍出現腹瀉疾病,加上遼國派兵二次增援,趙匡胤無奈只好退兵。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宋太祖又犯了一個知覺錯誤,這個錯誤對於古代很多人並不算奇怪,那就是天意如此,古代很多人,甚至是領兵打仗的名人、軍事家都相信這些。

之後沒多長時間,汾河水退了以後,晉陽城發現多處坍塌,可以說,這次戰爭宋軍能順利攻到北漢都城晉陽並圍困它,是宋大祖此前多次征討中成果最大的,如果宋太祖能再堅持一點時間,就算遼國有援助,我想一個孤城想破它也不算太難的事,這一次錯角讓趙匡胤白白表失了一次滅掉北漢的大好機會。

第三個原因是趙匡胤在平定十國“先南後北、先易後難”思想主導,沒有全身心投到和北漢的戰爭中,加上在位時間較短,公元976年病逝的,在自己有生之年沒有能夠親自平定北漢,如假天年再延長几載,我想他一定能滅掉北漢的,事實上,北漢政權也是於公元979年被北宋宋太宗趙光義滅掉。


715457390177張建軍


趙匡胤剛建國時實力也不太強,北漢在宋朝沒有建立前就有了,北漢如果是弱國在周朝就滅亡了,北漢可不是太弱的小邦國,北漢還是有一定實力得。楊業就是北漢將領,楊業為了國家早日統一,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楊業才放棄了不求上進腐敗的北漢,義無反顧地投靠了宋朝趙匡胤。北漢失掉了楊業將軍,實力就大不如前了,後來又有一些名將離開北漢,北漢在也沒有能力對抗宋朝了,北漢和宋朝打了沒有多長時間北漢就滅亡了。


實事求是創作室小博士


公元960年元月,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建立北宋,始稱宋太祖。

趙匡胤登基後,先後滅掉了五代十國中的荊南、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南漢等國。只有實力弱小的北漢還在負隅頑抗,久攻不下。

直到公元979年,宋太宗才親征消滅了北漢。那麼,宋太祖趙匡胤滅掉了其他國家,為什麼消滅不了國力微弱的北漢呢?

北漢位於今天的山西太原一帶,土地貧瘠。劉崇繼位以後,為了避免國家被後周吞併,便和遼國結為同盟。奉遼國皇帝為“叔皇帝”。

劉崇死後,他的兒子劉承鈞即位,尊稱遼帝為“父皇帝”。

公元968年7月,趙匡胤派大軍討伐,劉承鈞憂憤而死。他的兒子劉繼恩即位。後來,劉繼恩被候霸榮殺死後,劉繼元就做了北漢皇帝。

後來,北宋多次進攻北漢,都沒有成功。

北漢作為十國中僅存的一個弱小國家。為什麼強大的北宋軍隊屢攻不下呢?

關鍵的一點兒就是北漢意識到自己的國家勢微,緊緊依靠遼國。無論國內如何動盪不安,但外交政策從未改變。這也是趙匡胤久攻不下北漢的主要原因。

後來,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才親征北漢,採取先攻打遼國的方式,擊潰了北漢的援軍,才一舉滅掉了北漢。


大河漢子


趙匡胤雖然是一代開國的明君,但是當時打仗也不可能由他親自帶隊衝鋒陷陣,而是委派一員大將前去攻打,雖然北漢是個小國,但是他們的國家人民都十分的團結,士兵賣力,皇帝也十分的得人心,地形也適合他們防守。


偉哥讀史


據說之所以久攻不下,是因為當時北漢有位能征善戰的將軍,他就是楊家將的前輩楊繼業(楊業楊無敵後來歸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