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为何攻不下又小又穷的北汉?

烧音箱


赵匡胤为何未能攻下又穷又小的北汉?

五代十国时期,群雄并起。赵匡胤先后征服各地的割据政权,最终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其中有一个政权,既穷又小,也没有多少军队,却存活了29年,连赵匡胤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到死都无法征服它,它就是十国中的北汉。



赵匡胤

北汉的建立者叫刘崇,是五代中后汉的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弟弟。950年,后汉皇帝刘承祐(刘崇的侄子)被郭威所杀后,刘崇在晋阳称帝,建立北汉政权。


刘崇

北汉面积小,人口也仅仅50万,豁地十个州。据《资治通鉴》记载,北汉“弱显寒酸”,说明北汉很穷。

可就这么一个小国,竟在后周、北宋长达近三十年的围攻中存活下来,兵强马壮的柴荣和赵匡胤被北汉折磨的狼狈不堪。赵匡胤到死都没征服北汉,究其原因有两点:

一、 北汉有得天独厚的天缘屏障。

北汉立国于山西,山西的地形非常复杂,西边是黄河,黄河以东是吕梁山脉,这里是北汉与后周和北宋的边界。吕梁山以东是汾河谷地,从北往南分别是忻州盆地(属北汉)、太原盆地(属北汉)、临汾盆地(属后周、北宋)。汾河谷地以东是太行山脉。辽国又在太行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这里是北汉与后周、北宋边界的东部。这样的地势决定了北汉有居高临下之势,不利于大规模用兵,无论后周和北宋进攻都非常吃力,自守更没问题。



二、北宋有一个强大的靠山---“干爹”辽朝

北周建立后,双方约为父子之国。刘崇称辽世宗耶律阮为叔,而自称侄皇帝,实际上刘崇比耶律阮大22岁。刘崇死后,其子刘钧即位,向穆宗耶律璟称“男”,辽帝称呼他为“儿皇帝”。

其实,北汉不来投靠契丹人,契丹人也会找北汉合作。因为中原王朝军队一旦北上进攻,北汉至少可以充当替死鬼。同时,有了北汉,可以威胁到中原王朝的安全。

因此,辽朝也非常重视,只要有外敌进攻北汉,辽朝一定会鼎力相助,父亲帮助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

辽朝大军

辽朝地大物博,每年都要无偿向北汉赠送大量的粮食,以保证北汉战时所用。

所以说,因为北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辽朝的帮助,连雄才大略的赵匡胤都攻不下又穷又小的北汉。


云烟有痕




攻不下北汉这件事不是老赵的黑点,相反,这事还有得一吹

北汉其它地方都好说,唯有素号“表里山河”的晋阳城坚地险、易守难攻。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赵光义接受北汉刘继元投降后就【尽徙余民于新城,遣使督之,既出,即命纵火。】一把大火烧掉古晋阳,新建了一座太原城。太原城是晋阳城的简化版,相对晋阳来说,攻下太原要容易得多。

然而,即使北宋末年宋军的战略规划、战斗力、后勤补给都一塌糊涂,金军左副元帅粘罕亲率大军围攻张孝纯、王禀孤军困守的太原城,仍付出了巨大代价、耗时九个月才勉强拿下

一代明君柴荣也曾折戟晋阳城下





后周显德元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驾崩,柴荣登基。北汉刘崇闻丧大喜,马上联络契丹人共同出兵,准备一举拿下后周。【北汉主闻太祖晏驾,甚喜,谋大举入寇,遣使请兵于契丹。】~《资治通鉴》后周纪二




补丁:

为什么北汉伐周要邀请契丹人呢?

北汉开山鼻祖孝和帝刘崇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是后汉隐帝刘承祐的叔叔

因为后汉隐帝刘承祐要处死领兵在外的郭威,郭威不肯伸着脖子让人砍头就造了后汉的反,刘承祐一生气就杀了郭威全家,很快郭威就打进汴梁,刘承祐在跑路途中被人杀了,郭威拥立了刘崇的儿子刘赟做了皇帝。

不久郭威就搞了首次“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封刘赟为湘阴公,并拒绝把刘赟还给他爸爸——坐镇晋阳的后汉[河东节度使兼中书令]刘崇

后周广顺元年正月的同一天,郭威和刘崇很默契地彻底一拍两散,并结下了不死不休的血海深仇。【戊寅,杀湘阴公于宋州。是日,刘崇即皇帝位于晋阳。】~《资治通鉴》后周纪一

北汉只有晋阳和并、汾、忻、代等十二州之地,面对后周强大的军事压力,刘崇只能选择认干爹以求自保:

【(刘崇)赍重币结契丹,自言与周有隙,愿如晋祖故事,约为父子。契丹主许之。】~《宋史》卷482

【北汉孝和帝……每上表于契丹主称男,契丹主赐之诏,谓之“儿皇帝”】~《资治通鉴》后周纪三




好不容易耗死了仇人郭威,仇人柴荣继位之初根基未牢,刘崇理所当然地把这视作一个绝佳的复仇机会,他还盛情邀请契丹爸爸跟他一起南下发财。人算不如天算,三月,后周在高平反败为胜,打得刘崇狼狈而逃。【北汉主衰老力惫,仗于马上,昼夜驰骤,殆不能支,仅得入晋阳。】跑回晋阳后刘崇赶紧派人向契丹爸爸求援,刚上岗一年的辽穆宗同意派兵支援【契丹主遣(王)得中还报,许发兵救晋阳。】~《资治通鉴》后周纪三

四月,后周军队在名将符彦卿率领下兵临晋阳城,北汉汾州、辽州守将投降。这场反击战的战果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柴荣的预期,他本来只想把刘崇打怕,但是北汉军民箪食壶浆的降周热情极大地鼓舞了他的斗志,后周准备乘机将北汉一锅端。【初,帝遣符彦卿等北征,但欲耀兵于晋阳城下,未议攻取。既入北汉境,其民争以食物迎周师,泣诉刘氏赋役之重,愿供军须,助攻晋阳,北汉州县继有降者。帝闻之,始有兼并之意。】~《资治通鉴》后周纪二

五月,柴荣亲临晋阳城下。符彦卿打败了屯于忻、代之间的数千契丹援军,率军进驻忻州,契丹军退守忻口。契丹援军陆续赶到,符彦卿倍感压力,于是向柴荣请求增兵,柴荣派出李筠、张永德两位亲信大将率三千人增援符彦卿。双方在忻州城外摆开阵势对砍,后周先胜一阵,杀契丹兵二千,随后后周悍将史彦超轻敌阵亡,前锋部队损失殆尽。符彦卿退入忻州后自忖无法坚守,于是退往晋阳与围城的大部队汇合。【彦超恃勇轻进,去大军浸远,众寡不敌,为契丹所杀,筠仅以身免,周兵死伤甚众。彦卿退保忻州,寻引兵还晋阳。】~《资治通鉴》后周纪三

柴荣此刻面临的困境是:大军围城久攻不下,天热久雨疫病蔓延;契丹援军大至,周军即将腹背受敌。于是如何体面地班师就成了不可迴避的问题。【时大发兵夫,东自怀、孟,西及薄、陕,以攻晋阳,不克。会久雨,士卒疲病,及史彦超死,乃议引还。】

虽然后周负责殿后的大将药元福很给力,打败了北汉的追击部队,但毕竟是紧急班师,后周屯积的军需物资损失惨重,已经攻取的北汉地盘也尽数前功尽弃。【然军还匆遽,刍粮数十万在城下者,悉焚弃之。军中讹言相惊,或相剽掠,军须失亡不可胜计。所得北汉州县,周所置刺史等皆弃城走。】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







赵匡胤虽说有个“先南后北”的统一战争规划,但从小就是个标准熊孩子的老赵并没有完全拘泥于死计划,他一边瞄着南边的割据政权,一边抽空就给北汉上眼药

开宝元年八月,老赵命李继勋等征北汉,其实也是一种以削弱北汉实力的袭扰。没想到九月李继勋刚在铜温河小胜一仗,北汉供奉官侯霸荣就把北汉主刘继恩杀了,侯霸荣才笑了几声,宰相郭无为就派人爬窗户把侯霸荣杀了,立刘继元为帝



老赵得到消息后不禁喜出望外,他开始加班加点地为大举攻伐北汉作准备,并命宋军持续向北汉施加压力。开宝二年正月,各路宋军奉命集结【(开宝二年正月)壬寅,遣殿中侍御史洛阳李莹等十八人分往诸州,调发军储赴太原。丙午,又遣使四十九人发诸道兵,屯于潞、晋、磁等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

开宝二年二月,老赵给李继勋、党进、曹彬、何继筠、赵赞等将领分派了征伐北汉的任务,并特意【命彰德军节度使韩仲赟为北面都部署,彰义军节度使郭延义副之,以防契丹。】~《宋史》本纪二.太祖二

分派好任务后,老赵宣布自己就是“都督诸路军马大元帅”【戊午,诏亲征。】~《长编》.《宋史》

宋军各部进展十分顺利,三月初李继勋就打到了太原城下,三月、五月宋军分别败契丹援军于阳曲、定州北,各路北汉军纷纷望风而降……老赵乐观地认为攻灭北汉指日可待,他甚至都已经指定了未来的太原行政长官。【三月辛丑,以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卢多逊知太原行府事。】~《长编》卷10

然而无论强攻、水淹,太原城依然坚不可破,这座城运气也好,好到有如神助。闰五月,经过长期浸泡,延夏门一带坍塌,大水灌入太原城内,宋军放箭阻止北汉人堵塞,决口越来越大,没想到【俄有积草自城中飘出,直抵水口而止,王师弩矢不能徹,北汉人因得施功,水口遂塞。】~《长编》卷10

三个月的强攻无效,水攻也失效,又到了天热久雨的季节,宋军中疫病流行,老赵焦头烂额的时候又传来契丹援军再次到来的消息。【时大军顿甘草地中,会暑雨,多破腹病,而契丹亦复遣兵来援。】~《长编》卷10

没办法,老赵只好听从李光赞和赵普的意见,收拾行囊打道回府。老赵没有认怂,他采纳了李光赞和薛化光的馊主意,从此一边派军队有事无事就到北汉境内溜达一圈拐带点人口到宋境,一边【屯兵上党,使夏取其麦,秋取其禾】打打北汉的秋风。







开宝九年老赵干掉了南方割据势力中所有的反对派,攻伐北汉被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开宝九年八月)丁未,遣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宣徽北院使潘美伐北汉。丙辰,遣使率兵分五道入太原。】~《宋史》本纪三.太祖三

这一次宋军仍然进展得非常顺利,九月初七、十月初八党进两次败北汉军于太原城北,十月二十晚,老赵驾崩,北伐中止。








老赵虽然没有直接攻灭北汉,但是他长期在北汉境内“拐带人口”、“打秋风”的手段极大地削弱了北汉的战争潜力。

两年半以后

【太平兴国四年,平太原,得户三万五千二百二十,兵三万。】

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北汉,刘继元降。清点原北汉户口和军队后的数据让人目瞠口呆,北汉十州四十县的总户数仅仅35220户,却不但要供养30000士兵和数目不明的朝廷各级官吏,还要每年厚礼打点契丹爸爸

李焘感叹道:

【“盖化光之策行,其耕民多南徙,所存无几,且兵数与民数略同,殆以一户奉一兵也。欲国不亡,得乎?”】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




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北汉也不是太宗一出手就灰飞烟灭的。没有郭威、柴荣、赵匡胤对北汉的持续性放血,就不可能轮到“不知兵”的赵光义来得意洋洋地骑在刘继元身上摩擦





为国钓鱼


关于这一问题,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一是北汉建国后一直尊北方的契丹国即辽国为“干爹”,自己称“儿皇帝”,有了强悍的辽国为后援,虽然自己弱小贫穷,据史载当时的北汉只有山西中、北部十三个州的地方,但在北宋征服的十国中也算有一定安全实力的。

二是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后,也曾多次积极兴兵征讨北汉,但都因辽国出兵援助而受阻,最为可惜的是公元969年那次北伐,本来进兵还算顺利,又好不容易击退了先期援助北汉的辽国军队,接着围攻晋阳城,并引入了汾河水漫灌城池,但是,就在河入涌进城里的关键时侯,一堆柴草漂浮到了城池缺口并堵住了缺口,北汉士兵也趁着机堵住了城墙缺口。我觉得,在这方面是赵匡胤个人判断出现错觉,认为晋阳城有足够多的兵将保证城池安全,急切难以攻下。这一点从看到宋军退走后围困晋阳城的汾河水也退却、晋阳城起死回生后的辽国使臣韩知范的感叹中可以印证,据史载:当时韩知范在看到宋太祖退兵后是这样说的,“宋军之引水浸城池,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若知先浸而后涸,则并人无类矣”。

此后,双方开始对峙,那时适逢夏季,宋军出现腹泻疾病,加上辽国派兵二次增援,赵匡胤无奈只好退兵。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宋太祖又犯了一个知觉错误,这个错误对于古代很多人并不算奇怪,那就是天意如此,古代很多人,甚至是领兵打仗的名人、军事家都相信这些。

之后没多长时间,汾河水退了以后,晋阳城发现多处坍塌,可以说,这次战争宋军能顺利攻到北汉都城晋阳并围困它,是宋大祖此前多次征讨中成果最大的,如果宋太祖能再坚持一点时间,就算辽国有援助,我想一个孤城想破它也不算太难的事,这一次错角让赵匡胤白白表失了一次灭掉北汉的大好机会。

第三个原因是赵匡胤在平定十国“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思想主导,没有全身心投到和北汉的战争中,加上在位时间较短,公元976年病逝的,在自己有生之年沒有能够亲自平定北汉,如假天年再延长几载,我想他一定能灭掉北汉的,事实上,北汉政权也是于公元979年被北宋宋太宗赵光义灭掉。


715457390177张建军


赵匡胤刚建国时实力也不太强,北汉在宋朝没有建立前就有了,北汉如果是弱国在周朝就灭亡了,北汉可不是太弱的小邦国,北汉还是有一定实力得。杨业就是北汉将领,杨业为了国家早日统一,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杨业才放弃了不求上进腐败的北汉,义无反顾地投靠了宋朝赵匡胤。北汉失掉了杨业将军,实力就大不如前了,后来又有一些名将离开北汉,北汉在也没有能力对抗宋朝了,北汉和宋朝打了没有多长时间北汉就灭亡了。


实事求是创作室小博士


公元960年元月,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建立北宋,始称宋太祖。

赵匡胤登基后,先后灭掉了五代十国中的荆南、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南汉等国。只有实力弱小的北汉还在负隅顽抗,久攻不下。

直到公元979年,宋太宗才亲征消灭了北汉。那么,宋太祖赵匡胤灭掉了其他国家,为什么消灭不了国力微弱的北汉呢?

北汉位于今天的山西太原一带,土地贫瘠。刘崇继位以后,为了避免国家被后周吞并,便和辽国结为同盟。奉辽国皇帝为“叔皇帝”。

刘崇死后,他的儿子刘承钧即位,尊称辽帝为“父皇帝”。

公元968年7月,赵匡胤派大军讨伐,刘承钧忧愤而死。他的儿子刘继恩即位。后来,刘继恩被候霸荣杀死后,刘继元就做了北汉皇帝。

后来,北宋多次进攻北汉,都没有成功。

北汉作为十国中仅存的一个弱小国家。为什么强大的北宋军队屡攻不下呢?

关键的一点儿就是北汉意识到自己的国家势微,紧紧依靠辽国。无论国内如何动荡不安,但外交政策从未改变。这也是赵匡胤久攻不下北汉的主要原因。

后来,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才亲征北汉,采取先攻打辽国的方式,击溃了北汉的援军,才一举灭掉了北汉。


大河汉子


赵匡胤虽然是一代开国的明君,但是当时打仗也不可能由他亲自带队冲锋陷阵,而是委派一员大将前去攻打,虽然北汉是个小国,但是他们的国家人民都十分的团结,士兵卖力,皇帝也十分的得人心,地形也适合他们防守。


伟哥读史


据说之所以久攻不下,是因为当时北汉有位能征善战的将军,他就是杨家将的前辈杨继业(杨业杨无敌后来归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