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美國用的槍都能連發,為什麼有些日本人用的槍卻只能打一槍拉一下槍栓?

難得糊塗79760


其實二戰中各國軍隊普遍使用的都是打一槍拉一下槍栓的“自動裝填式”步槍,比如德軍的毛瑟98K,蘇軍的莫辛納甘,英軍的李·恩菲爾德和日軍的三八大蓋。

這種類型的步槍雖然不能連發,但其最大的優勢就是精度和射程,而且一定程度上減少單位時間內的彈藥消耗,可以減輕後勤補給帶來的壓力,所以受到各國的普遍歡迎。美軍參戰之初由於國內工業能力沒有完全開動,所以使用的也是這類型的步槍,型號為03春田式步槍。

而無需拉栓射速較快的半自動步槍其實在一戰前就已經研發出來了,不過由於其射程、精度低於傳統步槍,彈藥消耗量大,很吃後勤補給能力。再加上輕機槍和衝鋒槍的出現,介於二者之間的半自動步槍就顯得非常尷尬,所以並沒有成為各國的列裝單兵武器。

美軍普遍裝備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研製於20世紀20年代,隨著二戰時美國工業能力的完全開動,後勤補給完全不是問題,加蘭德步槍才得以大量投產,並取代春田式步槍,成為美軍的制式裝備,在戰場上發揮出巨大的火力優勢。

當然其他國家也想像美軍這樣裝備半自動步槍,但他們的工業能力和美國差了幾個量級,不能像美國這樣玩消耗。特別是資源匱乏的島國日本,在戰爭後期為製造槍彈竟然強迫本國人民把家裡的銅鐵製品統統上交國家,根本不具備列裝半自動步槍的能力。

當然,日本人單兵素質較高,普通士兵的槍法很準,所以更喜歡使用精度較高的三八大蓋。而這又何嘗不是資源匱乏的表現之一呢,只能精打細算的過日子了。


石頭說歷史


二戰時,日美陸軍步兵裝備的槍械存在代差,日軍步兵手中基本上是清一色的三八式步槍,彈倉容量5發,屬於栓動式步槍。

所謂栓動式步槍,即每扣扳機,只能發射一發子彈,且退彈殼和將子彈推進膛,需要手工拉槍栓來完成,每扣扳機發射後,都需要拉動槍栓,因此射擊速度慢,又因為彈倉容量低,火力持續能力差。

(圖中左二士官手中的M1卡賓槍)

而反觀美國大兵,除了個別狙擊兵手中是M1903春田栓動式步槍外,基本上都上M1加藍得半自動步槍,以及M1卡賓槍,另外還有M1式湯姆森衝鋒槍和M3式衝鋒槍,都是半自動和全自動射擊的槍械,其火力持續性能,都要遠超日軍單發的栓動步槍。

其中,M1加藍得半自動步槍,8發漏夾供彈,具有火力猛、射程遠、射速快、射擊精度高等特點,被譽為二戰中最可靠的一把步槍。

(美女兵手中的M1式衝鋒槍)

M1卡賓槍,重量很輕,15發彈匣供彈,後期改進型有30發供彈具可選擇,火力持續能力也完爆日軍步兵手中單發的三八大蓋。

M1式湯姆森衝鋒槍和M3式衝鋒槍,儘管發射手槍彈,彈丸殺傷力不如步槍彈,但有20發和30發直彈匣,所以火力猛,適合衝鋒和陣地戰,其火力也完勝日軍步兵的單發步槍。

(二戰日軍三八栓動步槍)

其實,在二戰時,依日本的科技,完全可以製造衝鋒槍和半自動步槍,但日本是個島國,資源相當有限,當初引進德國毛瑟步槍時,就將其彈丸由7.92毫米,改成了6.5毫米。

此改變步槍口徑,有兩個原因,一是毛瑟步槍7.92毫米彈丸威力過剩,表現在後座力極大,不適合身材矮小的日本兵;二最主要的是,將步槍口徑由7.92毫米,改成6.5毫米,可以節省大量保貴的銅材,當時子彈和炮彈的彈頭和彈殼,都是用黃銅製造的,戰時耗費量極大。

(美軍手中的M1加藍得步槍)

此外,日軍方對士兵灌輸宣揚的是武士道精神,十分重視士兵的槍法,要求一發一中,也強調刺刀見紅,重視士兵的拼刺,所以二戰時,日軍步兵槍法精準,拼刺技術高超,這些都是歷史事實。

再則,日軍方認為衝鋒槍百發一中,太浪費子彈,所以一再阻擾衝鋒槍的開發,甚至在殘酷的太平洋奪島戰役中,日軍守島部隊和海軍陸戰隊,在與美軍逐島爭奪戰中,被美軍步兵火力徹底壓制死傷慘重,生產百式衝鋒槍時還要求裝上兩隻腳,能當機槍用,又要裝上刺刀,能拼刺用,軍部的目光短淺,使百式衝鋒槍產量尚不足萬餘支,還未裝備日軍守島部隊,戰爭已經結束了。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二戰美軍使用的是M1半自動步槍和M1卡賓槍,而日軍是38式和99式栓動步槍,要美軍落後一代。

日本在1930年就研發出了半自動步槍,並且準備以小倉兵工廠的甲型半自動步槍或者日本特殊鋼的丙型半自動步槍為下一代步槍。其實這兩種半自動步槍都採用了佩德森半自動步槍的技術。

但是在這個時候77事變爆發了,在8月7日,日本宣佈追加在華北地區的戰爭經費4億日元,其中彈藥費1億日元。最後1937年,日本陸軍的軍費達到了23億,是平時的2倍以上。

不斷擴大的戰爭,光是在1938年,日軍就擴編了10個師團,由於缺乏步槍,都從意大利進口了一批步槍。而日本陸軍軍械費的76%,都用於製造彈藥。根本就沒有錢製造大炮和坦克了,就更不要說是步槍,為此,日本換裝半自動步槍的計劃就被擱置了。

到了1944年,日本開始研製四式甲半自動步槍和四式乙自動步槍,都是採用7.7毫米子彈,半自動步槍是10發子彈,自動步槍是20發和30發子彈兩種款式。

但到了1944年以後,日本已經失去了制海權和制空權,極度缺乏原材料,僅有的材料也優秀製造飛機和船隻。由於缺乏原材料,整個1944年,陸軍都沒有生產1門野戰大炮,就更不要說步槍了。最後日本就只生產了125支半自動步槍和200套零件根本沒有投入全面生產。


深度軍事


這個問題就像是說吉普車能買起,但是油加不起啊!

日本的手動步槍其實已經十分落後了

在槍械方面,日本使用的基本的武器是步槍,當然其他國家也都是以步槍為主,日本是以三八大蓋為主,德國出名的是毛瑟98K,蘇聯的是莫辛納甘,中國的武器比較雜,基本是漢陽造加萬國造,還有各種仿製的,在中國的抗戰過程中只有後期才使用上美式的衝鋒槍,那打得小日本是嗷嗷叫啊!

隨著戰爭的發展,自動取代手動,先是出現了半自動的槍,可以自動裝填子彈,單發射擊的步槍,比如美國的M1加蘭德,德國的STG44.

自動步槍取代手動步槍,玩CF,CS等射擊類遊戲基本用的都是這種自動步槍,可以自動進彈,連續發射子彈,一梭子可以打三十發,然後換個彈夾就搞定了,比如美國的M4A1,蘇聯的AK47,等等都是常用的槍。

當然,在二戰中步槍也就發展到半自動的水平,AK47這些槍都是二戰後才發明出來的,但是衝鋒槍取代步槍已經是大勢所趨了,在德國和美國的制式裝備中,衝鋒槍的比重逐漸增加。

日本依然堅持用那種最手動的打一槍拉一下槍栓的手動步槍三八大蓋,在太平洋戰場中真的是被美軍的衝鋒槍給突突完了。

作戰思維的變化使槍械的作用也進行了變化

在亞洲戰場比如日本的作戰思維是,裝甲部隊配合步兵部隊,火炮打完步兵衝,步兵沒衝完,火炮繼續轟。

但是歐洲的作戰思維早就發生了變化,隨著裝甲部隊的完善,以及火炮部隊的加強,步兵再也不能承擔遠程輸出的任務,而是保障裝甲部隊的前行以及端掉敵軍的炮臺等任務,所以進程攻擊取代遠程攻擊,密集火力取代稀鬆火力。

隨著戰爭的推進,不但輕武器火力越來越猛,就是重火力的火炮口徑也越來越大,衝鋒槍逐漸成為主流。

但是衝鋒槍也有缺點,就是打的並不是精準,衝鋒槍和步槍的對比簡單來說就是百發不中和百發百中。而且步槍也有一定的優點,就是穩準狠,在缺少裝甲作戰的中國,步槍才是王道。日本的三八大蓋也正是看中了這點。

日本並非沒有能力研發出衝鋒槍,為何卻堅持要使用步槍

很多人認為日本人冥頑不靈,用三八大蓋是堅持武士道的信仰,認為一發一中才是本事,日本人的思維有點像開車也要講究手動檔比自動檔更有技術含量,更能體會到駕駛的樂趣。

其實純粹是扯王八犢子,因為自動檔的車比同級別的手動檔的車都要貴那麼一兩萬,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狹窄,資源短缺,能夠發動這麼大規模的戰爭實際早就已經快不行了。

日本其實也能研發出衝鋒槍,問題的關鍵是不在於衝鋒槍,而是在於子彈,衝鋒槍就是吉普車似的,好用是肯定的,關鍵是油加不起啊,衝鋒槍百發不中,浪費的是子彈啊,美國有錢子彈隨便打,但是日本不是啊,日本彈藥也很緊缺,所以,才要求士兵一定要精準,當然,我們就沒有必要笑話人家了,我們有的部隊,人均才四發子彈。

美國人的作戰思維是,能用武器彈藥解決的事情都是小事情,那真叫一個財大氣粗,看《血戰鋼鋸嶺》的時候,先是火炮覆蓋一下,然後步兵才上去摸索,火力之猛,無人能敵啊!日本人能做的,只能是學習中國打起了地道戰,嘿!地道戰,嘿!

日本要是能用起衝鋒槍,估計美國的跳島戰役肯定會更加的漫長。


史論縱橫



關於二戰時期,日本人只能用單發栓動步槍的事實,總結起來就是因為即使日本自稱為帝國主義國家,但總體說來它還是帝國主義裡面矮窮矬的代表,所以說,它採用單發步槍是一種必然!為什麼這樣說?

矮,也就是短視。日本人根本沒有意識到衝鋒槍的重要性和可能帶來的質變,這一點德國人也存在短視行為,但德軍把機槍配備到班組一定程度彌補了這種短視,日本人壓根就沒有意識到,直到1935年他們在中國大陸遇到了裝備自動武器的中國軍隊的頑強阻擊,才恍然大悟。

於是他們開始研製衝鋒槍。也就是被大家熟知的“百”式衝鋒槍(玩過使命召喚應該都有印象),1935年研製,1940年定型,1941年裝備部隊。請注意這種衝鋒槍一共生產了不到3萬把,這也就扯出了第二個字——窮。


窮,也就是資源有限。日本軍方始終認為,槍術的重要性遠大於衝鋒槍帶來的質變,日本高層認為與其浪費一堆子彈去消滅一個敵人和用一個子彈消滅一個敵人作用是一樣的,所以就註定了自動武器在日本軍中得不到重視。

矬,也就是思想僵化。“百”式衝鋒槍,其彈夾位於槍體側面,類似於英國的“斯登”衝鋒槍和德國的MP-18衝鋒槍,該槍射速接近700發/分,採用30發,50發彈匣,相當中規中矩,毫無特色的一把衝鋒槍,經過日本人“升級”之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們給這把全長900毫米衝鋒槍裝了刺刀和機槍支架,安裝了相當標尺,請注意這個標尺的的最大瞄準射擊距離是1500米,步槍都打不到的距離,日本人卻給衝鋒槍上裝了,確實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綜上所述,日本人不裝備自動武器是國力使然,也是軍屆短視共同造就的,這是一種必然。


新兵衛


其實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士兵的單兵主要武器(不包括手槍)也不全是自動或者半自動武器,至少在戰爭的前半段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馬潤(海軍陸戰隊)使用的普遍還是M1903春田式栓動步槍,跟日本的38式或99式步槍一樣都是打一發拉一下的東西。

▲M1903春田步槍

至於為什麼馬潤們非要用這種東西,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美帝的馬潤在戰術傳統上非常強調單兵精確射擊能力(到現在還保留著400碼還是600碼精確射擊這種鬼畜科目),而栓動步槍無疑比半自動步槍更適合精確射擊;二是馬潤的戰役環境決定了他們不可能隨時都能拿到彈藥補給(畢竟是“穿過佈滿礫石的海灘,奔向的裡波黎”),自動武器的彈藥消耗量決定了它們的持續作戰能力差,如果子彈打完了補給送不上來,整個部隊就杯具了。

因此,美國的馬潤們在戰爭一開始使用的跟日本一樣,都是手動步槍。但是隨著戰爭的進程,美國的工業生產力開始爆發,戰爭主動權迅速易手,馬潤們到了戰場上基本不存在彈藥之虞,而在東南亞的熱帶雨林作戰,搞精確射擊的栓動步槍確實是根本沒法用,所以,馬潤們很利索地就全部換成了M1加蘭德步槍。

至於日本這種國家,那句話怎麼說來著——“窮逼”就不要學人發動世界大戰了。日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從一開始,打的就是窮逼的戰爭,單單從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本土的彈藥製造總量來看,要學美軍一樣給單兵普遍裝備半自動與自動武器,怕是日本打不到兩年就要因為家財見底而不得不舉手投降了。

如果說美軍的馬潤裝備栓動步槍是因為戰術性的因素優先,戰役性因素次之,那麼日本拿著38式跟99式就敢跟英美鬼畜玩命那就是戰略性因素優先(國家財力與工業生產力根本沒法支撐大量裝備衝鋒槍與半自動步槍),戰術性因素次之(跟馬潤一樣在戰術傳統上極度強調單兵精確射擊能力),至於戰役性因素那就是一泡汙了(鬼子有後勤嗎?)。


軍武次位面


二張中美軍使用的是M1加蘭德式半自動步槍,也是二戰中唯一一個全面使用半自動步槍的軍隊,因此美軍步兵班組佔據著極為明顯的火力優勢。而日軍由於資源,作戰思想等原因,二戰中使用的則是栓動步槍,火力十分薄弱,難以和美軍相比,因此美軍在面對火力十分薄弱的日軍時,可謂是佔據了全面的優勢地位。

其實二戰早期美軍裝備的也是M1903栓動步槍,但是美軍早在二戰前就已經研發了M1半自動步槍,並因為美國全面參戰而開始大量製造。M1加蘭德步槍使用的也是.30-06步槍彈,威力很大,射擊精度也比較優秀,是戰爭中後期美軍的主要步槍。

而日本軍隊,則由於國土資源十分缺乏,機械加工水平有限,再加上作戰思想認為栓動步槍已經能夠滿足戰爭需要,所以日軍二戰中主要使用的是栓動步槍。在中國戰場等地區作戰的日軍使用的主要是三八式步槍,而在太平洋戰場等作戰的日軍使用的則是99式步槍,兩種步槍彈藥不通用,火力也無法和美軍的半自動步槍相比。

而日軍在作戰中也感受到美軍半自動步槍帶來的巨大優勢,因此也開始研發自己的半自動步槍,其中就有仿製美國M1加蘭德步槍而來的四式半自動步槍,但是誕生過晚,沒有批量生產,所以沒有投入裝備使用。


戰爭之王


二戰美軍和日軍在步槍上的區別,簡單點說就是:美軍基本已經完成了從旋轉後拉式槍機結構的手動步槍到半自動步槍的升級,甚至於美軍還裝備了大量的衝鋒槍和全自動步槍;而日軍仍然普遍裝備的是手動步槍,只有極少量的特殊部隊才裝備了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也就是說,當時美軍在單兵武器方面已經超出了日軍一個時代。

至於說美軍為什麼能裝備半自動步槍,而日軍不行,這主要是雙方國力和雙方對戰爭戰術的區別導致的。

因為半自動步槍的耗彈量,相當來說要遠大於手動步槍,美國人財大氣粗,耗得起。而日本物資相對貧乏,耗不起。所以日軍在步兵武器的選擇上,就比較保守,不強調火力壓制,而強調設計精度。也就是所謂的子彈有限,要省著點用才行。



不過,日軍也不是沒有裝備過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從一些資料上來看,當時的日軍也研發了很多連發前槍,只是裝備率不高,相比於美軍鼎鼎有名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和湯姆遜衝鋒槍來說,名氣要小很多。

山寨製造的【半自動步槍】

日本的半自動步槍,可以追溯到二戰前。最早的時候,日軍想自主研發。比如日本陸軍第一研究所的南部麒次郎、陸軍技術審查部的日野熊藏等人,就都搞過自主設計,但是在技術上不成熟,一直沒有定型。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了,時間不等人,於是日本自行研製半自動步槍的計劃被擱置。改而開始山寨西方國家的成型步槍,進行仿製。

而被日本人選中,決定進行山寨製造的半自動步槍,就是美軍當時裝備的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

日軍在東南亞戰役期間,繳獲了大量的伽蘭德步槍。隨後,日本軍工部門開始仿製,並做出一些本土化改進,配發給日本海軍陸戰隊和傘兵部隊使用。只不過日本人一直到投降,都沒有大規模的批量生產。因此在二戰結束後,美軍通過統計後才發現,日軍在二戰期間一共才生產了約250支的伽蘭德的山寨款步槍。而且其中還有一半都鎖在了倉庫裡,只有一百多支被投入實戰。

這個準備數字相比於日軍的兵力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因此別說美軍沒見過了,估計很多日本高級將領也沒有見過自己部隊準備的半自動步槍。



自行研製的【衝鋒槍】

日本自行研製衝鋒槍開始於1921年,由東京兵工廠負責研發。該槍在1927年首次接受測試就暴露出了結構複雜、閉鎖不足、零件脆弱、射速過快(1500發/分)、精度較差等一系列的問題。

於是在1930年代,作為日軍輕武器自行研發的領軍人物南部麒次郎在1931年和1934年又完成了兩個設計,並且參加了1936年由陸軍技術本部對新型衝鋒槍設計的審查。他研發的這一型衝鋒槍,採用T形佈局,可以調節射速。但因為可靠性不足而被陸軍否決,僅僅生產了很少的數量。(在1937年的中國戰場上被使用過)


另外,南部麒次郎還為日軍戰車部隊設計了一款非常短小的衝鋒槍,被稱為南部試製二型衝鋒槍,一共只生產了50把,曾在緬甸戰場被英軍繳獲過。



值得一提的是,國軍曾經也繳獲過南部試製二型衝鋒槍。然後,我國的軍工技術人員也根據這一槍支進行了仿製。通用美國湯普森衝鋒槍的彈匣,理論射速約為500發/分。

到了1940年,日本軍工人員根據南部試製二型衝鋒槍再次升級,由於當年是日本的神武皇紀2600年,於是這一改進型衝鋒槍,就被稱為“百式衝鋒槍”。

早期型百式衝鋒槍,配備筒狀刺刀座,可以安裝三十式刺刀、槍口消焰器和兩腳架,取消了射速調節器。(槍機的行程較長,理論射速只有450發/分,沒有必要安置射速調節器)

這個百式衝鋒槍比前面提到的各式日製衝鋒槍的名氣要大的多,這屬於當年日軍自主研發的自動武器的代表槍型。



從國外購買的【衝鋒槍】

由於自主研發的衝鋒槍不能滿足部隊的裝備需求,因此從1920年代到1940年代,日本還從西歐國家直接購買了一些衝鋒槍,少量的裝備了陸軍、海軍和警察。 其中,數量最大的是德國博格曼MP-18/Ⅰ、MP-28/Ⅱ以及其衍生型。

順帶一提,由於德國的博格曼衝鋒槍大多采用7.63x25mm規格的毛瑟手槍彈,因此日本也購買了7.63mm毛瑟手槍。所以,日軍其實也有盒子炮,只不過盒子炮不是日軍的制式武器罷了。

另外,日軍還從瑞士購買了一些SIG-1920 7.63mm衝鋒槍裝備部隊。這個槍型其實也是MP-18/Ⅰ衝鋒槍的衍生版本,使用的也是盒子炮的子彈。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型號的衝鋒槍,國民政府也從西歐國家購買過。正面戰場上很多被日軍繳獲的國軍衝鋒槍,日軍都是拿回去改改,就可以直接用了。

除了以上列舉的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外,日軍還裝備了很多其它槍型,這裡就不一一的列舉了。

總的來說,日本是個窮國,消耗不起大量的彈藥。因此,日本陸軍的核心戰術是使用栓動步槍配合擲彈筒推進。在精銳老兵的操作下,栓動步槍也能達到非常驚人的精準,而擲彈筒百米內甚至更遠,也經常能保證驚人的首發命中率。在這種情況下,日軍其實不需要半自動步槍以及衝鋒槍。

後來,美軍在太平洋戰場教育了日軍火力壓制的重要性後,此時日軍的老兵基本上在太平洋上被美軍的產能消耗光了,另外國內的資源也已經不支持大量換裝了。於是日軍也就不搞武器換代,而是採取最有效率的神風特攻,搞自殺式襲擊。

所以,日軍不大規模裝備半自動武器或者衝鋒槍,主要是因為在戰爭前期沒充分認識自動武器的重要性。後期認識到了,但也沒有時間裝備了。並且,日軍的資源一直是個軟肋,實力上也不支持日軍大量配發不需要打一槍拉一下槍栓的半自動和自動武器。


Mer86


日軍使用的三八大蓋一次只能射擊一顆子彈,然後要拉動槍栓退出彈殼,壓進第二顆子彈,然後再次射擊。日軍不是不能設計並生產出自動步槍,而是它自身資源匱乏,子彈製造浪費資源,因此日軍設計步槍的一個重要指標是精確度,儘量做到一個子彈消滅一個敵人!另外日本武士道精神廣泛存在,骨子裡還是喜愛冷兵器作戰,因此槍與刺刀是步兵的標配!



美國是一個爆發戶,國土資源多,幹事情也是財大氣粗,因此槍械設計理念是快速連發!美軍的步槍整體上比日軍高一個檔次,打仗時美軍也不重視節約子彈,總是瘋狂掃射,以壓制敵人!日軍則是精確點射,有效殺傷敵人,然後混到一起白刃刺殺,在氣勢上壓倒敵人,摧跨敵軍的抵抗意志!


不得不說,日軍雖然殘暴如禽獸,但是軍事素養和戰鬥意志是遠遠強於美軍和國軍的!日軍不怕死,不珍惜士兵生命;美軍怕死,很在意士兵傷亡情況;日美兩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充分展現了各自的傳統!


大秦鐵鷹劍士


因為二戰時美國用的是半自動步槍,而日本則堅持用拉栓式手動步槍

二戰時期的各國主力步槍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歐美各國在戰爭中後期普遍配備的半自動步槍,如美軍的M1式加蘭德步槍,德軍的1943式半自動步槍。

(M1式加蘭德步槍,被軍迷譽為二戰時最好的半自動步槍)

這種半自動步槍是一種子彈自動裝填上膛的步槍,也稱為自動裝彈步槍,無需像手動步槍那樣每一槍都需要手動退彈殼。

其優勢就是可連續擊發,保持火力輸出。

在二戰的歐洲戰場,在戰爭中後期,軸心國和同盟國都已經為前線部隊換裝了半自動步槍,以求取得更大的火力支持。

但是在世界的另一端,在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卻堅持使用只能單發射擊的全手動步槍。

其所使用的三八式步槍,每次射擊完後,必須手動拉槍栓退彈殼,就是打一槍退一次彈殼。這樣三八式步槍是無法進行連續射擊的,射速也十分緩慢。

(日本的三八式步槍,其射程遠,精度高的射擊理念,反映出二戰時日本落後的軍事思想)

之所以日本如此固執的使用這種落後的步槍,倒不是因為日本造不出半自動步槍。

主要還是因為日本資源匱乏,無法承擔過多的彈藥消耗,軍隊十分重視士兵射擊精度的訓練,要求一顆子彈就能解決敵人的情況下,絕不使用第二顆。

所以半自動步槍在日軍眼裡簡直就是在浪費子彈。

直到到了戰爭大後期時,在太平洋上的日軍被美軍強大地火力打得找不到北。日本政府才開始考慮研發自己的半自動步槍。

只是這個正確的決策來的太晚了。

(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因為步槍火力不足,在與美軍的激戰中十分吃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