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創業者勾英達:在“退潮”後蛻變

2010年後,由中國互聯網掀起的創業大潮吸引了大批的

創業者,其中不乏年輕的95後。他們聰慧機警,比同齡人更富有見聞膽識,曾在在資本和商業世界中掀起一朵朵浪花,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能夠將項目做到今日者極少。野農優品的創始人勾英達,是這個“極少”中的一個。

95后创业者勾英达:在“退潮”后蜕变

勾英達是這批95後互聯網創業者中的其中一位。他於2014年創立農產品電商品牌“野農優品”,從而開始了他的“互聯網+”創業之路。2015年、2016年曾是他的“高光時刻”。期間他獲央視多次報道,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主動為其公司代言,受邀與來華訪問的著名投資家吉姆·羅傑斯共進晚餐,獲得2,000萬的融資。

5年時間過去了,當同一批獲得資本青睞的95後年輕創業者項目或難產或折戟時,勾英達野農優品的項目卻堅持走到了今天。他曾說95後創業的劣勢就是根本沒有優勢,“不會和人打交道,沒有人脈,缺少資金,找不到靠譜的人才”。也許正是因為他的謙虛,“野農優品”的項目可以從一粒種子開始一點一點慢慢發芽,2018年年末,“野農優品”實現總營收3.5億元。

在天資聰穎的年少時期,勾英達曾憑藉運營網站賺取第一桶金。從大二期間休學全身心投入到農產品電商行業至今,這五年一路走來,他在嚴酷商業世界的打磨中逐漸從順風順水、自帶光環的少年蛻變成更具有商業判斷力的成年人。

2016年勾英達曾說自己的夢想是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而現在他更近的目標是將牛羊肉品類做到全國第一。

95后创业者勾英达:在“退潮”后蜕变

2019年9月25-28日,野農優品參與2019年上海“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展覽交易會”。勾英達,後排居中。圖片來源:DR

“一開始就是做著玩兒的”

藉著野農優品到上海參展的機會,筆者見到了勾英達本人。深藍色POLO衫,黑色西裝褲、黑色皮鞋,一米九的高個兒,北方口音。勾英達剛過24週歲很年輕,而身上沉穩的氣質卻很明顯。

筆者問他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做農產品電商,他回答說“一開始就是做著玩兒的”。“當時就試著在公眾號上賣家鄉的特產嘛,沒想到不小心就做大了,唉,做大了之後就需要全身心投入了。”

整個對話間勾英達並不顯得亢奮,而是略微有些倦怠。或是遠途奔波帶來了疲勞,或是在這個行業一頭紮下去5年後少了最初的新鮮感。

勾英達最初在“野農優品”的微信

公眾號上賣特產,隨後建立了同名電商網站,目前以該品牌在全電商渠道上進行銷售。

當時“互聯網+農業”是一個很熱的概念,2014年,除了勾英達的項目之外,國內還有一批企業投身於農業之中,與之相關的還有“互聯網精準扶貧”的政策背景。勾英達從前就辦過網站,所以他覺得他懂,“能做好這事兒”。雖然他當時還是個大二學生,但他決定要跟朋友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個項目中,選擇了休學創業

少年自建網站實現盈利的獨特經歷、“雙創”的時代背景、項目符合農產品工業化的趨勢,再加上青年人少見的勇氣和目標感,勾英達受到了央視及其他媒體的多次報道,並順利拿到了總計1,600萬的投資以及各級地方政府總計3億元的扶貧項目補貼。

2015年5月,勾英達受邀參加央視2套《創業英雄會》節目,節目上潘石屹與其同臺並主動為其背書。潘石屹在臺上激動地說:“英達這個項目,是解決吃的問題,是解決一個千百年來的問題,只有在今天有互聯網的時候,才把生產環節跟消費環節直接聯繫在一起。多偉大的一件事情!大家一定要來支持他。我背書一下,我願意為他做形象代言人。”

“當初我們是這樣想的,農產品行業是個萬億市場,線上的銷售佔比還不到1%,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這個佔比可能會從1%提高到10%,因此我們認為這是個巨大的市場。”總的來說,看起來觸手可及的財富、潛在的社會效益以及過往創業經歷的鋪墊,勾英達曾認為在線上銷售農產品前途似錦。

“互聯網+農業是傳統行業,甚至算不上互聯網行業”

然而在不斷推進項目落地的過程中,一件件意料之外的事不斷重構勾英達對該行業的認知。農產品的種植戶小而雜,因此採購環節較為複雜,一些小摩擦曾讓勾英達頗為頭疼。

“有次我們收購大米,大米的批發價5塊,但對方想賣我們8塊。我們問對方為什麼,對方說你不是扶貧嗎,扶貧那不就得賣你貴點兒嗎?”

“我們在產地免費安裝了溯源系統,每個溯源系統價值1萬多塊錢,農戶可以用手機查到實地實時的生產情況,肥力、溫度、溼度等等,這可以給農戶生產種植提供指導,但有農戶到了收成的時候覺得莊稼少了,認為是因為安裝了溯源系統影響了莊稼生長,硬要我們賠莊稼錢。”

“還有到我們公司拉橫幅的。我們賣了化肥給他,但他覺得化肥效力不夠,沒有達到預期的產出,也是要我們賠錢。我們請了好多專家去看了,專家鑑定後都判斷化肥是沒有問題的,按道理是完全能夠達到預期收成的,但他聽不進。”

除了採購端遇到的問題,農產品在推廣上也有一些挑戰。“野農優品”最初在線上走的是高端路線,將農產品進行禮品化的包裝和銷售,同樣在超市賣3塊一斤的大米經過禮品化的包裝後以十幾塊錢的價格出售。“那時候很多商家都這麼賣,我們也在這樣做,但後來我們發現,這樣是不行的,雖然大米品質的確非常好。”後來,“野農優品”轉變了銷售思路,力求在同品質的優良產品中做到高性價。

“因為利潤薄,我們在營銷上的預算較少,目前也還沒有進駐商超。現在的超市根本不掙產品銷售的錢,他們掙供應商的錢就足夠了。現在一款產品要進超市,一年沒有一萬塊錢根本進不去。進店費、條碼費、廣告費、促銷費、活動費……擺堆兒地問你要錢。”

深入農產品電商行業之後,勾英達發現,電子只是手段,本質還是商務,“農產品行業的話語權在B端,我們的利潤在1個點到3個點,這在行業中還算高的了。有些公司賣一斤大米就賺幾分錢。” 在勾英達看來,這個生意要增長,靠的還是傳統的商業方法。

未來的打算

雖然創業中碰到了諸多問題,但5年的時間已使得“野農優品”有了一定的規模,勾英達對公司未來發展路線的規劃也更為清晰。2018年,“野農優品”實現總營收3.5億元,預計2019年全年的營收將達到5億元。野農優品不僅涉足了價格頗高的有機農產品,SKU也達到了400個。

5年過去了,一直在全國各地跑的勾英達目前想要一個階段性的勝利,“我要把牛羊肉品類做到全國第一。”他停頓了一會兒補充了一句,“必須做到全國第一”。

“在內蒙古,牛羊肉這一塊基本沒什麼人碰,因為牛羊肉作為生鮮食品在運輸過程中對冷鏈儲存的要求很高,一旦保存不好,折損就很大,但對於我們來說,我們覺得現在做牛羊肉時機很成熟。” 勾英達說話的語氣堅定而自信。基於對內蒙古當地牛羊肉企業的觀察,他認為目前當地企業缺乏成熟的上下游供應鏈,產品運營尚未實現標準化,層次不齊的品質難以形成品牌和價格優勢,而這個劣勢正在為“野農優品”創造機會。

勾英達打算在年底前上線10款牛羊肉產品,目前“野農優品”正在內蒙、北京、上海、廣州地區建造冷凍倉庫,未來公司將會全力投入線下社區生鮮店和各一線城市的倉儲配套,完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

永遠不會有一次就成功的創業者,但創業的過程能讓人不斷學習、成長,堅持並努力才能使我們距離目標更近。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