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向佛的梁武帝強制和尚吃素,卻福報很淺,結局竟是餓死

南北朝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6月12日)晚年痴迷佛教,三次捨身入寺出家,對中國佛教文化影響較大。蕭衍從《大般涅槃經》中找到理論根據,他自己只吃素食,後來又下令全國寺廟和尚都效仿,形成只有中國和尚吃素的傳統。又下了一詔“斷殺絕宗廟犧牲”,命令祭拜用的牛羊也用蔬菜代替,延續至今。

一心向佛的梁武帝強制和尚吃素,卻福報很淺,結局竟是餓死

梁武帝蕭衍

蕭衍在位共48年,在位初期,他接受南齊滅亡的教訓,勤於政務,每天五更起床開始辦公。也善於納諫,廣泛聽取意見,下令在宮門門前設立兩個信箱(當時叫函):謗木函和肺石函。對國家政策有批評或建議,可以往謗木函裡投信。如果有人覺得功臣或人才沒有得到應有的任用、提拔或賞賜,可以往肺石函裡投信。拜寶誌禪師為師,修習苦行。由於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提倡節儉苦修,禁絕一切浮費,日常生活非常節儉,吃飯也是蔬菜和豆類。。由於寶誌禪師可以幾天不進食,也不覺得飢餓,蕭衍就學習出家人過午不食,每天只吃一頓飯。經常只穿布衣,洗過好幾次仍不換,達到“一冠三年,一被二年”。在他的治理下,南梁出現了“文物之盛,獨美於茲”的“天監之治”。

一心向佛的梁武帝強制和尚吃素,卻福報很淺,結局竟是餓死

蕭衍篤信佛法,全國花費巨資興建佛教寺廟已達五百多座,唐詩人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是對當時的真實寫照。這些寺廟建得光鮮亮麗,全國出家的和尚尼姑達十萬人。《南史·郭祖深傳》:“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到了晚年,梁武帝對佛教痴迷已經走火入魔,疏於法制,企圖用佛教中的慈悲思想用於治國,縱容邪惡不法之徒。光天化日都會有搶劫發生,晚上偷盜的事情越發嚴重,即便一些官吏瘋狂斂財、敲詐民脂民膏,他對此也提倡寬容處理,而不是依法懲戒。時常以出家人慈悲為懷多次大赦天下,以至於作惡之人不再害怕法度,從民間到官府都恣意妄為,官府隨意欺壓百姓,社會開始一片混亂。

一心向佛的梁武帝強制和尚吃素,卻福報很淺,結局竟是餓死

更加荒唐的是,在公元527年,63歲的蕭衍居然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後才返回,然後大赦天下。529年,梁武帝又在同泰寺脫下帝袍,換上僧衣,捨身出家,群臣商議後,只得捐錢一億贖回“皇帝菩薩”。而梁武帝卻認為這些贖款可以增加自己的福報,以後又多次使用出家這一招。這一段時間的蕭衍剛愎自用,不聽勸諫,重用奸臣,喜歡奉承,直言進諫的忠臣良也失去了信心,造成朝政昏暗。到了546年,82歲的蕭衍第三次出家,這次群臣又用兩億錢將其贖回。

公元547年,蕭衍又第四次出家,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同年,東魏大將侯景來投靠南梁。侯景是個不折不扣的小人,一生四處投靠又不斷反叛,毫無誠信,很多國家都不接納他。大臣們紛紛上書進諫勸阻,梁武帝卻不顧大臣們的反對,以為可用佛家的仁愛慈悲感化,不僅接納了侯景,還還對其封官進爵,任命他為大將軍。

公元548年,梁武帝為救困在東魏的侄子蕭淵明,打算和東魏講和。侯景知道後,怕講和後被送回東魏問罪,為了自保便準備起義。梁武帝讓蕭正德率兵攻打侯景,侯景卻說服蕭正德,如果,倆人聯手,一內一外,推翻了南梁政權後,侯景就擁護蕭正德為皇帝。於是,蕭正德派了數十艘大船,幫助侯景率兵渡過長江和秦淮河。可是毫無誠信的侯景立即把蕭正德殺死,然後率兵攻入建康,將臺城包圍了起來。眾皇親國戚擁兵自固,此時京城只剩下老弱病殘的少量兵力,都懼憚侯景的軍事實力,不敢與侯景對戰。梁武帝這才幡然醒悟,可是已經遲了。被困在臺城內的蕭衍年事已高,混亂中沒人來給他送來飲食,很快就餓死了,享年85歲。

一心向佛的梁武帝為何沒能得到任何福報呢?光接納侯景就是一大罪業。侯景是羯族首領,本來五胡只在北方造禍,只因梁武帝一個錯誤,將禍害引到江南。侯景掌控梁朝軍政大權後,開始在江南大肆掠殺,僅首都建康城就將全城4萬戶約20萬人殺絕,造成赤地千里、屍骨遍地,史稱侯景之亂。

其實,在蕭衍早年與達摩相見的時候,達摩就已經點明他的福報有漏。

一心向佛的梁武帝強制和尚吃素,卻福報很淺,結局竟是餓死

大約在公元520年左右,達摩祖師乘船抵達中國,先在廣州光孝寺住了一年多,尋傳授衣缽之人未果後,得知梁武帝蕭衍是好佛之人,便一路北上,一路北上所見所聞,梁朝的社會弊端盡收眼底,他也想點化這位“菩薩皇帝”。

而梁武帝卻為他所做的佛事沾沾自喜,見到達摩後,就請求開示法要,也想得到這位大師的認可,就連問三個問題。

蕭衍問:“我修佛寺,寫經卷,供養僧人,有何功德?”

達摩答:“沒有功德?”

蕭衍問:“我做了這麼多善事,為什麼沒有功德?”

達摩答:“你做的一切只是表象,真正的功德是世間的語言和文字無法表達的,也不是世間有為法可以達到的。”

蕭衍問:“解釋世間萬物的真理是什麼?”

達摩答:“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這個回答讓蕭衍有點惱火,生氣地問了最後一個問題。

蕭衍問:“你是何人?”

達摩答:“我也不知道啊。”

梁武帝以為達摩祖師是沽名釣譽之輩,翻著白眼看殿外的天,達摩祖師也非常失望,離開皇宮北上,運用輕功踩著一枝葦杆渡過長江到了魏國,在少林寺面壁9年。而梁武帝將這段對話重複給他的師父志公禪師後,志公禪師才為他道破禪機。三十年後當梁武帝被人遺忘在臺城內餓死前,肯定才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