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神女今無恙

陳池春 圖/文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斷巫山雲雨,

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

當驚世界殊。

三峽神女今無恙

三峽蓄水後,神女矗立在山巔,注視著長江三峽裡所發生的滄海桑田……2015年

1956年6月,毛澤東在《水調歌頭·游泳》這首著名的詩作裡描繪出長江三峽水利建設的宏偉藍圖。詩中的“神女”即指著名的巫峽神女峰。神女峰是長江三峽自然形象的標誌。這座山峰居於重慶市巫山縣長江北岸,與青石村正面相對。

三峽神女今無恙

1974年,青石村舊貌。

三峽神女今無恙

2015年,蓄水後的巫峽江水變得清澈寬闊,青石村經過風貌改造,以新農村的形象點綴在青山綠水之間。

青石村是一座三峽移民村,它在三峽工程所設計的最高蓄水位——海拔175米水位線以下需要搬遷的移民家庭有58戶、244人。1997年始,青石村先後在3年內分3批移民。青石村移民多數外遷到湖北等外省重新安置新家,其中少量採取“就地後靠”的形式,有7戶、32人在原址海拔遠高於175米處建造新家,易正相、易元秀父女就是其中一戶。

三峽神女今無恙

巫峽移民為建三峽而告別三峽。臨走前,滾滾離別淚灑在長江河灘上。1999年

三峽神女今無恙

三峽移民在離別三峽時的心聲!1999年

三峽神女今無恙

長江碼頭上,護送移民的船隻滿載著各家的傢什就要啟程。1999年

易元秀生在青石、長在青石。

三峽神女今無恙

1977年,改革開放前夕,青石村江面的船上,航道工人正在給三峽民兵講昔日川江艱難的通航歷史。

90年代中期,心生夢想的易元秀想到用家在神女峰下的特殊的地理條件開展接待遊客的主意。於是,她去縣城旅遊飯店當服務員“偷師學藝”。易元秀說:服務員每天上菜幾十桌是“一把抓”,什麼累都要受,起初沒頭緒,有些手忙腳亂,在老服務員幫助下,逐漸熟悉了。她還趁空閒時去配菜間向師傅求教。當了兩年多服務員,學會了餐飲服務的一些知識,逢年過節也能在家裡做出幾道“花樣”菜招待親朋好友。她做事手腳利索,靠一雙勤快的手,把家裡家外打理得井井有條。2003年,三峽蓄水到海拔135米之後,夫婦倆打造農家樂——神女山莊,生意逐漸地紅火起來。

三峽神女今無恙

蓄水前,從易家門口觀賞巫峽的風景:石灘,江流,群峰競相崢嶸。1982年

三峽神女今無恙

蓄水後,從神女山莊觀賞神女峰,江面豪華遊輪停泊,峽江換了新顏,真的與以前不一樣了。2015年

2008年10月,青石村境內的神女溪景區正式開放。該景區以傍依“神女”得名,是長江三峽在“後三峽”時代裡最具潛力同時也葆具峽谷原始魅力的新景觀。10餘年來,這裡的年遊客接待量由最初的幾萬人逐年增長到目前的32萬多人。

三峽神女今無恙

青石村村民易正相的老屋以前就是這個模樣:正對著長江與神女峰。1979年

三峽神女今無恙

易正相在自家門前曬晾自產的土豆、紅薯片等,這些是家裡重要的食物。1997年

景區興旺給三峽移民帶來了福音。易元秀一家人加高了樓層,增添了設備,將“神女山莊”擴充到32張床位,每年紅葉節期間可接待千餘遊客。其後,她家旅遊收入每年突破10萬元。

三峽神女今無恙

青石村在三峽工程決定上馬前基本是一些土屋,村民們需要從長江裡挑水吃。1980年

三峽神女今無恙

易元秀夫婦有時駕著自家的漁舟在長江裡打漁,你看,今天的又有不小的收穫!2015年

2015年底,易元秀在縣城花50多萬元買了一套新房子。

三峽神女今無恙

易元秀在縣城購買了商品房。她開心地在廚房裡準備團年飯。2016年

如今,這一家喝長江水長大的三峽原住民,見證著奔騰的江水由“動”變“靜”成“湖”。他們爽快地說:“這就是三峽工程建設給三峽移民帶來的好處,不然的話,我們啷個有這麼好過的日子嘛!”

陳池春: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市縣兩級政府表彰“有突出貢獻專業技術拔尖人才”,重慶市巫山縣攝影家協會顧問。從事三峽攝影50年,應邀在中國麗水國際攝影節、上海國際攝影節、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中國鳳凰攝影雙年展及美國、港臺等地展出,曾獲“中國優秀攝影家”稱號、第七屆重慶藝術獎等。獨著《大寧河》《巫山煙雲》《三峽舊影》《三峽影像志:鄉土三峽》等,多部作品並被海內外文藝機構收藏。

通聯:136 0720 4976(微信同號)

50載習影構建三峽影像志

高唐

長江三峽,不僅是山河壯麗的自然奧區,亦是內涵豐厚的文化高地。長江三峽的攝影歷程自19世紀晚期由蘇格蘭攝影師約翰·湯姆遜開展拍攝肇始,至今已有近一個半世紀的光陰。

三峽神女今無恙

巫峽青石段拉縴如民謠所唱:“腳蹬石頭手刨沙,身披纖索把船拉,一天難逃三條灘,渾身累得骨散架”。1972年

1994年12月正式開建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於2010年10月首次蓄水至預定設計水位——海拔175米。大壩以上的峽江形成長約600公里、總面積1084平方公里並跨越湖北、重慶兩省市的河道型水庫。在此前夕,持續18年的三峽移民安置共計搬遷移民139.76萬人。在水電工程蓄水淹沒的背景下,長江三峽題材的攝影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熱情與機遇,成為世紀之交中國攝影創作的焦點內容。三峽題材攝影作品籍此積聚了超乎其它眾多選題內容的內涵氣質,被賦予一種描摹江山易容與世間徙離、承載歷史變遷與家國情懷的別樣含義。紮根於三峽腹地——重慶巫山縣的資深攝影家陳池春,也是百萬大移民的一分子,他真切地經歷了三峽原真的民間生活以及老城拆遷、遷移告別、新城建設的歷史性轉折。文化幹部出生的他就在自已的家門口,將攝影視覺鎖定在這一片亙古而新生的土地山河之間,不知不覺拍攝了整整50年——這可是一個人一生中最精彩、最富活力的韶華時光!

三峽神女今無恙

三峽蓄水泊,開船變得易如平地。水路仍然是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巫峽裡,往來青石村的客班輪上運輸著村民們新

陳池春圍繞長江三峽展開的攝影實踐,不僅包含跟隨山光水色變幻而四季相時而動的自然景觀拍攝,嚢括了地道的三峽老百姓各類民俗事象的本真寫實,還擁有一系列零距離記錄三峽移民群眾面臨世紀遷徙而依依惜別故土、它鄉落戶、就地後靠安置且奮力打拼的真實景象。在他的數以十萬計的作品裡,顯影出20世紀70年代之初尚在濃烈的政治氛圍裡的峽江民兵生活,那些衣衫襤褸的長江縴夫們在巫峽中匐地前行的真實模樣,那些在高山上抬著木質的嫁妝吹吹打打張羅新婚之喜的山民群像 ……這些內容構成三峽人在蓄水前綿密的生產生活細節,而真實的三峽歲月正是由這些樸實的細密觀察與連貫影像所充盈而獲得質感的!三峽本土人的身份,使得陳池春得以持續地捕獲三峽民間樣態的新變,上諸多事象復又在他的晚近作品中對比呈現:昔日常常作為軍事武裝演練場所的峽江,如今漾出一面平湖,近萬噸級的豪華遊輪穿行其間,接送中外賓客在此休閒觀光;傳統意義上的縴夫悄然絕跡,替代為眾多私家漁船在平湖中捕魚為食;移民的後代告別了娶新迎嫁妝的傳統,改在新縣城的酒店裡操辦成婚大事,體面而風光。那曾在新中國領袖詩作裡出現的巫山神女,50年來依然深情地佇立在群峰之巔,注視著巫峽彼岸的青石在蓄水後出落成紅椽白牆的新農村,在那裡,它的村民們跟隨著新時代而逐步綻放出新的姿顏。

三峽神女今無恙

神女山莊的生意越做越紅火。易元秀既能在廚房裡顯身手,又勤快地打掃山莊的清潔。2015年

攝影於此,因由50年的深耕不輟而具備了抵抗遺忘的頑強。這種頑強,直接賦予了影像抵達歷史縱深的力量。長江三峽,伴隨共和國成長嬗變的行跡,也隨著江水的漲浮而浸入在這用時光、心智、銀鹽、數字技術等融就的影像圖志裡了……

(重慶市小城之春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對此文亦有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