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魯敏隨筆三冊:虛構者的非虛構之路

11月9日,“魯敏隨筆三冊——《時間望著我》《路人甲或小說家》《虛構家族》”在南京奇點書集首發。作家魯敏和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黃葒、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何平,媒體人羅拉拉以及主持人聶梅一起,從“一個虛構者的非虛構之路”出發,與讀者分享這三本新書的創作歷程。此次活動也是第二屆中國江蘇·揚子江作家周活動之一。

作家鲁敏随笔三册:虚构者的非虚构之路

11月9日,“魯敏隨筆三冊——《時間望著我》《路人甲或小說家》《虛構家族》”在南京奇點書集首發。魯敏(中)、黃葒(右)、聶梅(左)。

《時間望著我》《路人甲或小說家》《虛構家族》是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魯敏二十餘年來非虛構作品的首次完整結集,收錄了她的個人隨筆、創作漫談、閱讀筆記、文學對談與演講等多種體裁的文學創作,由譯林出版社於今年8月出版。

據悉,這三冊非虛構文本均由魯敏個人親自編選,從“我讀”、“我寫”到“我說”,揭示了一個“70後”代表作家的文化滋養和創作經驗。《以父之名》《母系》《胡遷之死》等曾備受關注的文章亦全文收錄,其中《母系》已被譯成英、俄、阿拉伯和保加利亞語等多種文字。

魯敏說:“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寫小說,一直寫虛構故事,講述別人的世界、別人的空間、別人的時間。但我也悄悄地或者默默地說了很多我自己的話。我願意一下子很實誠地全捧出來,交待我寫作20多年來在各個方面的所思所想,所得到的,所失去的,我覺得它也許會對一部分人有一定的閱讀意義吧。”

進入她的文字世界,才能感受她的勇氣

1998年的某個黃昏,魯敏站在一棟寫字樓上往下看人行往來,心念一動,決意踏上小說之路,以小說之虛妄抵抗現實之虛妄。她記得自己正懷著女兒,大著肚子穿上所謂的防輻射服,野心勃勃又心神不寧地坐到電腦前,寫出了作為小說家的第一篇小說《尋找李麥》。

“這麼些年來在,總在小說裡替我那些虛擬人物訴說,這回,也聽聽自己的聲音,就算沙啞,也是真嗓子。凋敝的時間望著我,發酵的記憶望著我,苦澀的路人望著我,老年的我在望著:我為著這些目光而寫。”這些聲音,這些目光,被魯敏放在了隨筆集《時間望著我》裡。

作家鲁敏随笔三册:虚构者的非虚构之路

《時間望著我》書影

羅拉拉感慨,魯敏在這本隨筆集裡有著非凡的勇氣。“書裡兩次提到西瓜。一次寫父親,魯敏的父親在去世前大概一兩個月送了她一隻西瓜,但因為她與父親關係不好,她就死活沒有吃一口;還有一次寫母親。魯敏和她的母親本來高高興興地把一隻當時對他們還挺稀罕的大西瓜帶回家,不料途中顛簸,西瓜四分五裂,她母親就跟她兩個人坐在地上,把這隻西瓜吃得乾乾淨淨。”

“我們每個人小時候可能都遇到過窘迫的事,但恰恰是那些事給了我們非常深刻的記憶,就是痛和甜夾雜在一起的記憶。”羅拉拉說,她是記者,採訪過很多人,不少人會要求把採訪裡有傷體面的內容刪掉。“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人。所以當一個作家真的有勇氣把 ‘不體面’寫出來,我非常感動。”

“表面上看,魯敏是一個很審慎,很閉合的人,但你進入她的文字世界,才能感受她的勇氣、她的激情、她的摯愛。”

不是小說家,我是路人甲

從1998年寫作《尋找李麥》2000年發表《轉瞬即逝》開始,魯敏在二十年左右的時間裡已出版《奔月》《六人晚餐》《九種憂傷》《荷爾蒙夜談》《牆上的父親》《取景器》《惹塵埃》等三十餘部作品,曾獲魯迅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馮牧文學獎、人民文學獎、郁達夫文學獎、中國小說雙年獎等。《路人甲或小說家》是她有關創作隨筆、文學訪談與演講的首次結集。

這本書也收錄了何平和魯敏的對談。在何平看來,魯敏是“70後”這個年齡段裡最具潛力的作家之一。“就像跑馬拉松,魯敏不是起跑時跑得最快的作家,她在 ‘70後’作家裡入場不早。但她的短篇很快就引起了很大反響。到了近幾年,她的長篇《六人晚餐》《奔月》都成為了這個群體裡特別優秀的作品。如果談到 ‘70後’作家而不談魯敏,對這一文學版圖肯定是一個重大缺失。”

“對於今天的文學而言,魯敏還有一個關鍵詞—— ‘暗疾’,就是有關我們都市人內心有怎樣難以言說的疾病這樣一種文學表達。”何平稱,從這個角度來看魯敏還是處於一種特別活躍的狀態,他甚至預言近三年裡魯敏可能會有一部長篇出爐。

作家鲁敏随笔三册:虚构者的非虚构之路

《路人甲或小說家》書影

在與批評家對話之外,《路人甲或小說家》中也收錄了魯敏和《中華讀書報》《文藝報》《文學報》等媒體的對話。魯敏說:“我們很多時候是在一個文學圈裡談論文學,但跳出這個圈子,從社會媒體或者社會人的角度去談,我覺得也很有意義,尤其對那些有志於寫作的人。”

“所有寫作的人,最難的就是確認自己究竟有沒有寫作的才華。我們會碰到兩種寫作者,一種特別不自信,還有一種自信過了頭。”她表示,“假如有人對自己的才華或者對未來之路有什麼想法,《路人甲或小說家》也適合這部分人來讀。其實不管你做什麼職業,你走在大馬路上,對於另外一個人來說你就是一個路人,一個他者。每個路人都有自己獨立的、隱秘的、偉大的願望,但是我們怎麼照顧它,奔向它,成全它,這是我們最要學習和認識的事情。”

除了對談,魯敏還把自己對當下寫作的觀察與思考寫進書裡。她舉例:“比如裡面有一篇對流行寫作的反思。大家經常認為所謂嚴肅寫作與流行寫作是水火不容的,其實不是。我在寫作中會借鑑很多流行小說的敘事節奏,體會流行小說對讀者的尊重。還有一篇寫到眼下中國版權書特別活躍,出現了很多中國當代小說翻譯成不同語種。但如果對其進行觀察,也會發現很多有趣的問題。”

閱讀是安全高效且令人愉快的社交

在魯敏看來,閱讀是最安全、最高效且最令人愉快的社交途徑。她最喜歡耶魯大學教授布魯姆的那句——“我們閱讀不是因為我們不能認識夠多的人,而是因為友誼是如此脆弱,如此容易縮減或消失,容易受時間、空間、不完美的同情和家庭生活及感情生活種種不如意事情的打擊。”

作家鲁敏随笔三册:虚构者的非虚构之路

《虛構家族》書影

《虛構家族》收錄了她多年間的文學閱讀筆記以及推薦書單。“窮年累月、點燈熬油的閱讀生涯裡,自然也有許多敗筆和痛苦的記錄,但滋味最好的那部分,我特別想與同道人分享。”

黃葒發現,這本書裡收錄的多是西方當代文學作品。魯敏回應道:“書裡西方當代經典比較多,東方老祖宗的經典比較少,是因為我覺得大家讀我們中國的東西是比較容易的。像是《白鹿原》或者《活著》,根本不用我推薦,看的人自然很多。又比如像《追風箏的人》,我也覺得根本不用推薦。但我可能會推薦一些別的作家,分享他們在這個廣泛世界中提供給了我們什麼經驗。”

“我是一個寫作者,但也算半個專業讀者。在《虛構家族》中我就想把我在當代外國文學現場看到的比較好的東西拿出來和大家分享,把閱讀精華里最好的一層奶油給 ‘撇’出來。”魯敏說,“我這個人除了寫書之外就是讀書,甚至於我是更願意讀書的。讀了那麼多書之後,我想告訴你,假如你時間緊張,比如要出差,我這裡有一篇叫《輕薄之書》。因為我自己出差會很焦慮到底要帶什麼書,經過長期實踐,選出了一些比較薄但又特別吸引人、不爛俗不膚淺的書。又比如我還寫過《你想不想大笑一下》,就寫到了我這些年讀過的比較好或者讓人看了真的很開心的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