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澱最大水中村1.5萬人,房屋密集,街道衚衕狹窄,百姓怕失火


雄安新區安新縣東南約10公里處的白洋淀深處,有一個四周被澱水包圍的傳統村落——圈頭村,幾年前剛剛修通了與外界聯繫的陸上公路,之前全靠舟楫往來。圖為無人機航拍的圈頭村,房屋密集,街道衚衕狹窄,似四川甘孜的色達五明佛學院。

圈頭村是個移民村,最初的村民是在明永樂十三年從長城古北口外第一重鎮小興州遷來任丘縣西北的,早年稱富家屯,乾隆年間改稱圈頭,先後在此落戶的是陳、夏、張三姓。圖為無人機航拍的圈頭村。

據《任丘縣誌》記載,圈頭村在行政區劃上數度變遷。抗日戰爭時期,圈頭村屬白洋縣;解放後劃歸安新縣,屬保定地區。圖為無人機航拍的圈頭村。

圈頭村有三街六道,即大街、前街、后街,行宮過道、官過道、東夏家過道、西夏家過道、張家過道、陳家過道。村內居民900餘戶、1.5萬餘人。村內街道、衚衕縱橫交錯,房屋鱗次櫛比,很多窄狹衚衕兩人要錯身通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圈頭村有水、有葦,鄉親們世代靠捕魚和用蘆葦編席、打箔、編簍、打簾和製作葦制工藝品,家家院子裡常年都有蘆葦存放。

蘆葦是易燃品,逢年過節燃放鞭炮,時常會有火災發生。人們居住密集,往往一燒就是好多家。原純水村陸路不通消防車進不來,全靠左鄰右舍眾鄉親合力撲救。現在做蘆葦編織的少了,加之不少人家移民澱外,火災少多了。

清代康熙皇帝先後40次到白洋淀巡幸,其中29次水上圍獵,乾隆皇帝也曾4次駕臨,並在郭裡口、趙北口、圈頭、端村修建行宮,康熙的孫子乾隆也多次來白洋淀水圍並住蹕。據說當年在修建這座水塔時,挖地基挖出了一個大條石,顯示這裡就是當年的行宮所在地,當然現已不復存在。


圈頭村大水塔下面,在每天都有的早市,村民購買生活用品。【《瑞視覺》發佈的照片,全部是新華社簽約攝影師、人民圖片和光明圖片簽約攝影師的原創作品,歡迎關注、評論、轉發或者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