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新聞工作者”他們的人生定格在扶貧路上……

今年10月7日晚上,甘肅隴南發生一起交通事故,車上6人僅有一人生還。遇難的是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扶貧辦副主任張小娟和舟曲縣融媒體中心陳文燕、王彥輝、閔江偉等四名記者。近日,他們被追授為甘南州“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新聞工作者”。

“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们的人生定格在扶贫路上……

今年國慶假期期間,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全縣的幹部沒有放假,由於年底當地要迎接脫貧驗收,幹部們正在為此做著準備,舟曲縣扶貧辦副主任張小娟也是其中的一員。10月7日下午,張小娟所在的工作組來到曲告納鎮,這裡是年底驗收摘帽的重點檢查鄉鎮。與此同時,舟曲縣融媒體中心的陳文燕、王彥輝等四名記者也抵達了這裡,進行採訪。

當天晚上六點半,張小娟結束了她的工作,準備趕回縣城去,為第二天的工作做準備。

“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们的人生定格在扶贫路上……

舟曲縣曲告納鎮黨委書記 劉鵬武:六點半左右,我給打的電話,她說她已經找了個便車(順風車)要過去,單位上還是工作上有點啥急事,趕緊要過去溝通看一下。

張小娟說的便車就是舟曲縣融媒體中心的採訪車。與張小娟同行的記者閔江偉聽說同事們在附近採訪,就聯繫了他們打算一起回去。當晚七點左右,一行六人,乘車離開了曲告納鎮。7點40左右,汽車在途徑隴南市武都區兩水鎮一座大橋時,衝入了白龍江,事故造成車上五人死亡,僅有一人生還。

“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们的人生定格在扶贫路上……

前不久,甘南州委舟曲縣委追授張小娟、陳文燕、王彥輝“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甘南州委、州政府,舟曲縣政府追授陳文燕、王彥輝、閔江偉“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同時發起對張小娟、陳文燕、王彥輝、閔江偉學習的號召。

紮根家鄉扶貧 她是扶貧“移動數據庫”

在事故中因公殉職的甘肅舟曲縣扶貧辦副主任張小娟,是一名藏族姑娘。大學畢業後,她在北京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然而一個特殊的契機,讓她回到了家鄉,並且紮根扶貧事業。

1985年,張小娟出生在舟曲縣曲瓦鄉城馬村的一個農民家庭。2003年,她以全州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大學畢業後,張小娟在北京一家五星級酒店擔任人事部經理,並解決了北京戶口。如果沒有變化,張小娟將在北京展開她的人生畫卷。但是2008年“5·12”地震後,她決定回到舟曲縣,回到大山裡。

“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们的人生定格在扶贫路上……

張小娟的弟弟 張建平:地震以後我們這兒受災也比較嚴重。她經常在電話裡面就是問我們家裡的情況,問災後重建的情況,然後說她現在回來能幹些什麼。

對於姐姐放棄北京的發展回到家鄉,張建平並不感到意外。在上大學的時候,張小娟的學費來自於國家西部開發助學工程的資助,她一直感念於心。2008年9月,張小娟回到家鄉,成為舟曲縣立節鄉的一名鄉鎮幹部。2010年,她參加了全省80後優秀年輕幹部選拔考試,取得了全縣第一的成績。2010年8月8日凌晨,舟曲縣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上千人遇難,得到消息的張小娟趕到縣城,投入搶險救災中。

張小娟的弟弟 張建平:我媽就問她,你不害怕嗎?你一個女孩子。她當時就說了,你看我有護身符,她指她自己的黨徽說,這就是我的護身符,我什麼都不怕。

“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们的人生定格在扶贫路上……
“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们的人生定格在扶贫路上……

張小娟曾先後擔任舟曲縣曲瓦鄉的副鄉長、紀委書記,在每一個工作崗位上,張小娟都能把工作做得有聲有色。2016年1月,張小娟被調整到縣扶貧辦副主任的崗位上,主要負責貧困戶的建檔立卡工作。建檔立卡是精準扶貧工作的基礎,但這個數據庫是不斷動態變化的,有人會退出,也有人會因為因災因病返貧,因此需要張小娟經常下鄉去核準數據。舟曲縣大山林立,很多鄉鎮離縣城都很遠,張小娟經常白天去下鄉,晚上回來加班整理數據。

張小娟丈夫 劉忠明:她把咱們全縣200幾個村她都走到了,每個村都走到了。而且她每個都要入戶,貧困戶她都入著。

扶貧工作涉及民政、教育、醫療等各個部門。張小娟要求自己掌握扶貧數據,各種相關政策爛熟於心。

“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们的人生定格在扶贫路上……

舟曲縣扶貧辦工作人員 趙冬梅:鄉鎮或者是其他行業部門對她的評價“移動數據庫”真的是當之無愧,真的。

“移動數據庫”這個評價,是舟曲縣扶貧幹部們對張小娟的尊敬,也是對張小娟的信任。很多人在對扶貧政策吃不準的時候,想起來的就是給張小娟打電話。丈夫劉忠明很心疼妻子,因為張小娟調到扶貧辦後,就基本沒有節假日,也睡不了一個好覺。

“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们的人生定格在扶贫路上……

張小娟丈夫 劉忠明:2016年的時候,頭髮就開始白了,她把頭髮擰著,把白的藏在下面了。

張小娟和同事們一起製作了扶貧政策圖解,方便當地群眾瞭解自己能享受的政策;她製作的口袋書,成為了一線扶貧幹部查找政策的工具書。她還獲得了2018年度全省扶貧先進個人、甘南州青年五四獎章、舟曲縣最美扶貧人、連續三年考評優秀記公務員三等功等等。

就在事故發生前兩天,張小娟在下鄉時發了一條朋友圈,圖片是舟曲縣典型的盤山路。在這條朋友圈裡,張小娟滿懷希望地寫道:“再崎嶇的路,也是過得去的!”

“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们的人生定格在扶贫路上……

張小娟丈夫 劉忠明:(她說)現在從國家這個層面上咱們搞精準扶貧這個工作,為啥咱們把這個事還不能幹好呢?正好這個歷史使命正好讓咱們趕上了,咱們就要把這個事情做好。

張小娟曾計劃,打贏脫貧攻堅戰後,要帶著爸爸媽媽去北京,要給孩子做好吃的,要參加一次學校的親子活動,要好好做一下美容,要穿著裙子美美地轉一圈……然而,10月7日,她的人生在扶貧的道路上永遠定格。遺體告別那天,全縣很多群眾自發為張小娟送別。目前,舟曲縣已經結束了州級脫貧摘帽初級驗收,正在等待驗收結果。

殉職記者:記錄扶貧故事 衝在突發一線

在10月7日的事故中,除了張小娟,還有4位記者倒在了脫貧攻堅的戰場上。

對於舟曲縣融媒體中心的記者來說,10月7日是個黑暗的日子,殉職的記者都是去採訪扶貧工作的,這樣的採訪是近幾年最主要的採訪內容。土生土長的陳文燕,1987年出生,過去一直從事電視新聞,今年她又主動請纓,投入了新媒體稿件的拍攝製作。到她殉職前,共發佈了100多條新媒體作品,20多場現場直播。

“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们的人生定格在扶贫路上……
“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们的人生定格在扶贫路上……

舟曲縣融媒體中心副主任 馮海明:她播音播得好,出鏡也出得比較好,外景記者帶出鏡的編輯也會,技術上的活她也會。

89年出生的王彥輝,每次碰到急難險重的工作,都主動第一個上。在一次採訪中,王彥輝主動要求到最偏遠的地區去。沒想到在回來的路上遇上了泥石流,被困了5天。在被困的五天裡,他拍攝了大量搶險救災的畫面,製作了多條新聞。他的拼搏精神和業務能力來自於平時的積累,同事們並不意外。

“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们的人生定格在扶贫路上……

王彥輝的同事 奐振強:一次我在成都的時候,他給我打電話說你給帶兩本書吧。他希望就是新聞不要死板,能不能更加靈活一點,更容易讓受眾的這些群眾喜歡看,更加接地氣。

今年23歲的閔江偉是這次殉職的記者中最年輕的一位。別看他年歲不大,卻是同事眼中的體貼人。他今年端午節拍攝當地民俗活動時,他得知同事剛做完手術,便主動請纓代其拍攝。從早上5點到下午4點,閔江偉一天走了43000多步。

舟曲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 何柄江:當時下來他整個已經走不動了。下來之後他一步都挪不動了,整個腿抽筋了這種感覺。

今年國慶節期間,記者們也放棄了休息,忙著報道全縣的驗收摘帽工作。因為這一場意外,陳文燕、王彥輝、閔江偉等人不幸因公殉職。事發後,當地為他們舉行了遺體告別儀式,目前,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中。(央視記者 安文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