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三六九”,九里隔八cà,這些益陽方言你瞭解嗎?

小心“三六九”,九里隔八cà,這些益陽方言你瞭解嗎?

三六九·子醜寅卯

東漢史學家班固寫《漢書》時曾把古今人物歸入《古今人表》的《九品量表》,分為上(上智)、中(中人)、下(下愚)三等。再細分為九個等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這就是後來將人區分出三六九等的來源。

至於“九流”,與班固的“九品”沒有關係,“九”只概言其多,“九流”是社會各階層與行業的統稱。歷來有不少人硬排出“九流”,其中最常見也最有道理的應是——帝王、文士、官吏、醫卜、僧道、士兵、農民、工匠、商賈。這一排法符合中國傳統意識,比如文士排到第二,體現的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

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五回:“只不過我這一會子輸了幾兩銀子,你們就三六九等了。”其中的“三六九等”指將人分出高低、貴賤。

“三六九”本指各種人,“小心三六九”就是提醒:與各種人打交道時小心點。另外,古人以為三、六、九為宜於出行的日子,“小心三六九”,也是提醒人們出門小心。在吵架時,說“你小心三六九!”則有威脅的意味。

“子醜寅卯”本是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前四個。作為一個成語,指的是事物的道理。一方面,知道地支的多是文化人,往往喜歡對事物推究出個道理來;另一方面,地支中本就包含了不少傳統學問,以前四個地支指代整個地支,也指代了其中的傳統學問。如“他這個人學問好,什麼都能講出個子醜寅卯來”。

其實,“甲乙丙丁”也可代表天干,也有學問。只是“甲乙丙丁”多用來計數,一般不用來指事理。

九里隔八“尺”

“九里隔八尺”,益陽人經常講,表示兩者關係不密切或距離較遠。這個俗語怎麼會表示“遠”的意思呢?原來是同音字惹的禍。

尺,益陽話白讀為cà。尺、赤,普通話讀chi,而益陽話都讀了cà。讀cà之後,“尺”就與“岔”音近了。

岔,是一個會意字,《康熙字典》才收入,釋曰:“三分路也,與汊同”。本義:山脈、山道的分歧處。

“汊”與“岔”是一對相關字。汊指水流的分支,也指河流的分岔處。益陽湖區、山區並存,這兩個字都用,且音相同。因此,“九里隔八岔”之“cà”在具體場合要分別寫成“岔”或“汊”。

這樣,“九里隔八岔(汊)”就好理解了:才九里的距離,卻隔著八個岔(汊)子,直線距離不遠的距離都顯得遙遠了!

“九里隔八岔(汊)”,一般表示較疏遠的親戚關係,在魯迅先生筆下叫“轉折親”。《阿Q正傳》“革命”一章裡,寫到城裡的舉人老爺將貴重物品寄到趙太爺家裡來,曾寫過一封長信,和趙家排了“轉折親”。花鼓戲《打銅鑼》裡,林十娘跟蔡九哥套近乎,攀親戚,自稱“你舅媽是我表嫂的叔伯姨”。因為該劇目在湖南影響廣泛,人們也稱較遠的親戚為“林十娘跟蔡九哥的關係”。

不過,仔細辨別,尺與岔、汊讀音還是有區別的。益陽白讀音裡“尺”為四聲,岔、汊為二聲。只是不明就裡的人將此處的“岔(汊)”漫讀成了“尺”。

阿彌陀佛·作孽

《山鄉鉅變》:(謝慶元堂客)“……只要他有米我煮,有柴我燒,又不尋死覓活的,就算阿彌陀佛了。”

阿彌陀佛,佛教指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佛,也譯作無量壽佛或無量光佛。信佛的人用作口頭誦唸的佛號,表示祈禱或感謝神靈等意思。如上例中謝慶元老婆所用的“阿彌陀佛”就相當於西方人口頭的“上帝保佑”,除了感謝神靈,還有值得慶幸的意思在。

另外,在益陽人的口語中,常有人說“這個人老實得阿彌陀佛”,其中的“阿彌陀佛”用如“作孽”,有“可憐”的意思。

孽的本義:庶出的,宗法制度下指家庭、家族的旁支。《說文》:“孽,庶子也。”段玉裁注:“凡木萌旁出皆曰櫱,人之支子曰孽,其義略同。”莊稼分開長,謂之分櫱;人分支,謂之分孽。

“孽”,引申為地位低賤的、惡、邪惡。《尚書·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常見的組詞有:罪孽、餘孽、冤孽、妖孽、造孽、孽畜、孽債、孽障、孽報、孽根、孽海、孽種等。

“作孽”,常用義為做壞事、犯罪;但反向引申,在益陽“作孽”有“可憐”的意思,如“那個人好作孽”“她作孽一世”等。每一個事情都有兩個方面,做壞事的一方是“作孽”,而被害的一方也是“作孽”,後一“作孽”令人同情,就是“可憐”。

益陽日報高級編輯謝國芳的文化專著《益陽方言尋根說字》出版了。這是其歷時7年對益陽本地文化研究的重大成果,被稱為益陽話版《說文解字》。

小心“三六九”,九里隔八cà,这些益阳方言你了解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