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將做好運河“通、聯、靈、秀”四篇文章

10月18日,中國大運河·江北水城文旅大會暨第五屆運河論壇在聊城隆重召開。這次盛會不管是對大運河還是對聊城,都有著非凡的意義。

京杭大運河自陽穀南入境,在我市蜿蜒百公里,自南向北穿過陽穀、聊城、臨清。明清時期,聊城是運河沿岸最重要的地區之一,出現過數百年的繁盛,尤以發達的商業著稱於世,在全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市委書記孫愛軍在中國大運河·江北水城文旅大會暨第五屆運河論壇的講話中表示,市委、市政府正著力將大運河聊城段打造成為“文化的河、流動的河、美麗的河、繁榮的河”;我們將按照古運河流經路線,將運河沿線節點串聯一體,通過沿途鄉村旅遊、溫泉養生、體育健身等一系列項目建設,實現“遊運河、泡溫泉、嘗小吃、品阿膠、做好漢、研文學、聊聊城”的獨特旅遊生活休閒方式,力爭使聊城成為京杭大運河上最具吸引力的生態旅遊文化名城。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聊城市高度重視旅遊業發展,圍繞打造特色鮮明的生態休閒旅遊目的地城市,搶抓新舊動能轉換重大機遇,以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為抓手,以推進運河保護開發等大項目為主線,著力推進旅遊改革、大項目建設、鄉村旅遊發展、市場營銷等工作,聊城旅遊影響力不斷擴大。


規劃先行

打造多業融合的文化旅遊經濟帶

踏雪尋梅、江花草甸、粉色夢幻、紫海尋香、七色浪漫、玫瑰原野,這是京杭運河聊城段花田旅遊規劃。

紫禁御磚臨清貢、葫蘆之鄉福祿壽禧、樂活東昌、鐵打周店,七級運金、天人之際,阿膠養潤,這是京杭運河聊城段旅遊分區規劃設計。

靈動運河、雋麗美湖、逍遙溫泉、絢麗古城、古今七鎮、風情商街、活力技人……這是京杭運河聊城段旅遊產品框架規劃設計。

在中國大運河·江北水城文旅大會暨第五屆運河論壇上,《京杭運河聊城段旅遊發展及水生態體系規劃》方案引來不少專家學者及投資者的注意。

記者瞭解到,2015年以來,聊城市委、市政府確定將運河文化作為聊城文化旅遊業的主打品牌,將運河的保護開發作為推進聊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努力打造運河文化旅遊產業隆起帶。

《京杭運河聊城段旅遊發展及水生態體系規劃》站在全國的角度對聊城運河段現階段發展情況進行了分析,對省城鎮體系規劃、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發展規劃、京杭大運河旅遊總體規劃等相關規劃進行了解讀。並通過對流域水資源和水利現狀、京杭運河及周邊用地現狀,以及區域旅遊市場、區域旅遊環境和旅遊需求的研究分析,確定了我市古運河總體定位、旅遊品牌及設計願景。

其中,總體定位為:世界的運河:世界文化遺產旅遊目的地、國際自行車賽基地;中國的運河:國家步道、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山東的運河:聊城運河經濟帶、鄉村旅遊綜合體。旅遊品牌:會通古運河,聊城故事多。設計願景包括四大篇章:文化的河、流動的河、美麗的河、繁榮的河。該規劃為多規合一的運河保護開發總體規劃,已經市人大常委會正式審議通過,項目建成後將形成多業融合的文化旅遊經濟帶。

文旅融合

不斷髮揮示範帶動作用

2015年8月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聊城衛星會議在聊召開,會議的主題是“運河文化和世界遺產保護利用”,這是大會首次在亞洲國家舉辦,來自全球90個國家和地區的2600餘名歷史學專家參加大會,奠定了聊城在運河城市中的地位。

聊城作為運河沿線的重要城市,運河文化資源尤為豐富,近年來開展了大量運河文化研究,建設了京杭運河(聊城段)生態水系建設工程樣板段,建立了運河聊城段文化遺產數據庫,打造了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江北水城歡樂小鎮等一批文化旅遊項目,在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中國大運河·江北水城文旅大會暨第五屆運河論壇期間,活躍在古城內的特產展銷會熱鬧非凡,不僅有遍佈於各縣市區的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展示了大量融合新時代特色的文創產品,讓市民大飽眼福。

在中華水上古城內,“博物館”成了最常見的字眼,古城內分佈著契約博物館、婚俗博物館、鄉村記憶博物館、老照片博物館、明清聖旨博物館、金絲楠木博物館等一系列博物館,面積不大但主題角度別緻,展品內涵豐富。推進非遺進景區,古城內還有東昌毛筆、木版年畫、東昌葫蘆、牛筋腰帶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向遊客展示絕活並開展研學項目。

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更是成為聊城近年來建設的最大的一處集文物收藏、保護、研究、陳列、宣傳教育於一體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也是國內第一座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

文旅融合,讓聊城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不斷髮揮著示範帶動作用。

整合資源

做好“通、聯、靈、秀”四篇文章

記者從中國大運河·江北水城文旅大會暨第五屆運河論壇瞭解到,京杭運河(聊城段)沿線生態水系項目總投資120億元,將沿京杭運河聊城段建設旅遊道、國家步道及旅遊廁所、標識系統等配套設施。河道長110公里、旅遊路長154公里、國家步道長152公里、沿路綠化帶寬20-50米,將建設一級旅遊服務驛站4處、二級旅遊服務驛站10處及若干三級驛站、自駕車房車營地8處,遠期建設125公里的軌道交通。該項目得到上級政府和大型市場主體的廣泛關注和支持,已被列為全省重點預備項目、全國優選旅遊項目。目前,先期投資5億元、約3.3公里的樣板段工程已經啟動建設。

按照京杭運河(聊城段)保護開發下一步計劃,我市將切實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從規劃、管理、法規、經費等各個方面完善大運河遺產保護機制,進一步加強京杭運河聊城段遺產保護管理和監督力度。積極申請、高效利用文物保護資金,加快推進重點文物保護工程,使運河遺產保存狀態得到整體提升。改變文物本體的“凍結式保護”,積極實施沿線文物活化工程。

整合市內主要旅遊資源,集成運河文化、河湖水系、美麗鄉村、現代農業等各類要素,形成富有代表性的運河文化體驗帶、富有活力的旅遊產業發展帶、富有韻味的河湖景觀風情帶、富有特色的新型城鎮化和現代農業展示帶。具體將做好“通、聯、靈、秀”四篇文章。所謂“通”,就是實現聊城境內97.5公里的運河全部通水、通航、通路,將淤塞的河道開挖蓄水,兩岸修建旅遊道路。所謂“聯”,就是以運河為紐帶,連通境內主要湖泊、河流、溼地等,把沿線的旅遊資源關聯起來,形成大線路、大景區。所謂“靈”,就是挖掘城市文化底蘊和內涵氣質,實現自然環境、景區景觀和歷史文化的交互融合,彰顯城市的靈氣。所謂“秀”,就是搞好運河沿線綠化美化,形成風光秀美、多姿多彩的“百里畫廊”。最終將京杭運河聊城段打造成為“文化的河、流動的河、美麗的河、繁榮的河”,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亮點工程。

立足“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業新聊城”的城市定位,以聊城境內97.5公里的運河為紐帶,以東昌湖、徒駭河和縣市河湖為主要節點,聚點成線、連線成面,形成河湖相連、水系相通的水生態系統,構築起水上交通遊覽線路,建設全域水城。

大力發展運河沿線觀光農業、休閒農業和現代農業莊園,建設森林人家、美麗鄉村、旅遊小鎮等特色旅遊景區,形成田園藝術景觀。策劃系列文化主題活動,設計具有地方特色的各類旅遊產品,促進旅遊與農業、林業、水利、文化、體育、工業等產業的深度融合。

■ 來源:聊城頭條(liaochengwanbao) 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亞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