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密”到“降容”:規劃對成都樓市的十餘年影響回顧

說起成都的標籤,有“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溫柔與安逸,有“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的悠閒與隨意,有“田園城市”、“公園城市”、“休閒之都”、“時尚之都”的諸多美名。提到成都,良好人居環境和濃厚生活氛圍是繞不開的話題。但就是這樣的一座“錦官城”,十餘年間的城市規劃建設導向卻發生過重大的轉折。從“向高向密”,到“三降兩提”,

規劃導向的變化直接反映在土地市場上,更加深層次的影響了近十餘年成都的城市建設風貌、人民的居住形態、以及房地產市場走勢。

從“高密”到“降容”:規劃對成都樓市的十餘年影響回顧

本文將以2006年1月“高密”規劃作為起點,通過梳理成都城市規劃設計相關規定,結合可查的1600餘宗招拍掛涉宅用地(純住宅用地、住兼商用地、商兼住用地)容積率及規劃建築面積信息進行分析,試圖以此視角,揭開成都城市建設及房地產市場變化的一角。

從“高密”到“降容”:規劃對成都樓市的十餘年影響回顧

2006年1月,成都市規劃局做出關於成都向高密發展的一紙規劃:

“在2020年前,為適應未來又高又密的城市形態,從今年起,原則上不再審批7層以下的多層房地產項目,並提高土地開發兼容度,提倡土地混合使用並放開城市規劃高度限制,除航空限高外,鼓勵城區建築向200米、300米的高度建設,向高、密、活的方向發展。”

讓成都做出這一規劃的原因是為迎接未來可能達到3000萬人口做準備,使土地、銀行信貸、消費者資源等不再分散。

高密方向的確定也旋即在土地拍賣上得到了體現。2006年1月13日成都首場國有土地使用權拍賣會上,3號地的容積率達到7.0,藍光和駿以當時1230萬元/畝的天價競得。隨後,容積率2.0以下項目迅速退出新建商品房市場,容積率4.0以上住宅項目成為市場主力,成都走上拍賣臺的土地,開始頻頻出現容積率達到7.0的地塊,個別住宅項目容積率甚至高達8.0左右,至於一哄而上的城市綜合體項目們,容積率超過10.0更是家常便飯。而在“高密”之前,成都商品房的容積率一般都沒有達到4。

2006年7月12日,成都市國土資源局發佈公告稱,將以拍賣方式出讓市區染坊街以南、梨花街以北地塊,地塊將按照新政要求,限制規劃建築面積70%以上建設90平方米以下小戶型。 這是成都首次推出限戶型限比例住宅用地,公告資料顯示,擬出讓地塊的約9.4畝,用地性質為二類住宅兼容商業金融用地,起拍價100萬元/畝。規劃容積率為小於等於10.0,建築密度不大於76%,建築高度不大於航空限高630米。地塊推出後,關於交通壓力、綠化問題、項目居住品質、甚至細到等電梯的問題,在業內引發巨大爭議。

2008年9月,《成都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08)》開始執行,08版技術規定對07版進行了多處修改,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說,變化只有一個目的———隨著城市發展,讓成都市民有更好的居住環境。

08版中第一分區住宅用地的總容積率由原來6左右降低為5左右,第二分區住宅用地總容積率由原來5降低為4左右,第三分區住宅用地的總容積率由3.8降低為3左右,容積率雖然全面降低,但仍處於高位。這種“5、4、3”的區域總容積率規劃格局一直持續到了2014版的《成都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

2013年是成都政府換屆後的第一年,雖然容積率總體規劃未變,但推出土地的容積率已經有了明顯降低的跡象。2013年可統計的189宗招拍掛土地中,容積率3.0以下的達122宗,佔比達64.6%。業內一般把2013年作為成都進入“容積率3.0”時代的節點。

2017年4月25日,成都提出 “ 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 ”城市發展戰略“ 十字方針 ”,重塑成都產業經濟地理,將中心城區範圍由原繞城高速以內區域(即一圈層主城6區)擴大至所有的市轄區,具體包括金牛、武侯、龍泉驛、雙流等11個行政區以及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即一、二圈層11+2區域)。

2017年7月,成都“中優”規劃優化方案出爐,對於“11+2中心城區”提出了“降低開發強度、降低建築尺度、 降低人口密度,提高產業層次、提升城市品質”的“三降兩提”規劃目標。對於“11+2”中心城區的涉宅用地(純住宅、住兼商、商兼住)開發強度做出了明確規定,核心區住宅最高容積率2.5,一般區域2.0,棚戶區改造、保障性住房最高容積率3.0。

圖:成都市“中優” 規劃優化方案

從“高密”到“降容”:規劃對成都樓市的十餘年影響回顧

從“高密”到“降容”:規劃對成都樓市的十餘年影響回顧

自此,成都正式進入“低容時代”。

從“高密”到“降容”:規劃對成都樓市的十餘年影響回顧

城市規劃的變化對土地市場影響深遠,我們梳理了2006年以來可查的1600餘宗招拍掛涉宅用地(純住宅用地、住兼商用地、商兼住用地)信息,通過幾張圖表反應歷年各圈層的容積率變化情況。

從“高密”到“降容”:規劃對成都樓市的十餘年影響回顧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從各區域歷年土拍容積率分佈趨勢可以看出,“高密城市”概念提出後,一圈層土地市場率先反應,在2006-2012間,陸續有超高容積率土地成交,2017年之前一圈層主流成交土地容積率基本位於3.0~6.5之內,2010-2014年,一圈層高容積率土地成交最為密集。

從“高密”到“降容”:規劃對成都樓市的十餘年影響回顧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從“高密”到“降容”:規劃對成都樓市的十餘年影響回顧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二、三圈層容積率歷年變化相對趨同,2009年之前容積率相對較低,2009年至2013年維持歷史高位,13年以後出現明顯回調,容積率3.0以下的土地成為主流。

從“高密”到“降容”:規劃對成都樓市的十餘年影響回顧

如果將歷年各圈層土地容積率進行加權平均,從圈層整體容積率變化的角度看,情況會更加清晰。

2006年提出“高密城市”概念後,一圈層容積率達到了驚人的5.5。

2007年開始,二圈層容積率上升明顯,而一圈層容積率大幅度回落,帶來的是一圈層樓面地價的明顯上漲。而2007年也是成都提出“5+2”生活方式,郊區短時度假概念興起的年代,三圈層一些自然資源優質的區域土地受到追捧,如蒲江的大溪谷、青城山、都江堰等區域成交了大量高價低容地塊,因此,2007年三圈層樓面地價一反常態的超越了二圈層。

2008年受汶川地震影響,成都樓市整體低迷,對於“向高向密”是否適合四川的討論不絕於耳,相應的,一二圈層的成交地塊容積率出現下滑,也是在這個背景之下《成都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08)》開始執行。

2009-2012年,成都發展建設速度突飛猛進,加上當界政府引導,容積率居高不下,各圈層的樓面地價均值與整體容積率呈現出明顯的負相關特徵,2012年進入新一輪房地產市場週期繁榮期,樓面價進一步走高。

2013年政府換屆以後,雖然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中對於容積率的規劃要求沒變,但對於高密土地的引導明顯降低,當年一圈層容積率降至3.4,並且在之後的時間之內也再未升至4.0以上。

2017年“十字方針”出臺,“中優”規劃優化方案出爐,各圈層容積率進一步走低,土地對於新規劃的反應在2018年徹底體現出來,2018年一圈層整體容積率2.0,二圈層1.9,三圈層2.0。

進入2019年,各大房企投資重心迴歸一二線城市,對於城市區域發展的判斷愈發理性,成都中心城區的優質土地持續受到追捧,另一方面,“五限”政策持續高壓,政府、企業在土地市場上尋找平衡點,將一圈層土地整體容積率重新推高至2.4,而平均樓面價也被進一步推高至接近1.2萬元/㎡。

從“高密”到“降容”:規劃對成都樓市的十餘年影響回顧

對於“高密城市”給成都帶來了什麼,社會各界有各種聲音。

一方面,不少追隨者認為“高密城市”才能體現“大都市特色”,才能實現人口急速增長以後的資源集約利用,促進產業高速發展,才能實現最優化的配置資源,避免由於距離等原因帶來的資源浪費。

另一方面,很多人也在擔心“高密城市”帶來的城市病,交通問題、綠化問題、公共資源問題、公共安全問題、汙染問題,甚至面臨自然災害時城市是否能夠應對特殊情況的問題。

而在本文,我們想討論的是“高密城市”對成都房地產市場的影響。

➤ 對居住需求釋放的影響

“高密城市”規劃導向,疊加“9070”政策,使得十餘年前的成都市場誕生了大量剛需項目和產品,使得成都儘管當年已建成市域面積不大,但卻可以比北上廣深獲得更多的人居空間。

成都作為西部核心城市,對於周邊人口的吸附能力不斷被加強,這部分機械增長的人口,通過高容土地的產品,用相對低廉的價格釋放了自己的“剛需”購房需求,實現了有房可住。而還有很多有一定資產積累的人,將這類小戶型產品作為了自己的投資對象,使得成都的住房租賃業務有了大量的房源。

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先的“剛需”客群資產不斷積累,家庭結構發生變化,在5-10年以後生命週期進入“改善性換房”階段,正好成為近兩年成都市場上改善性購房群體。2016年,成都房地產市場宣稱進入“改善元年”,背後就有著這波換房需求作為強大的支撐。

➤ 對市場價格的平抑作用

在2008年、2012年上兩輪房地產市場週期中,成都的房價基本沒有出現東部城市那樣劇烈的波動。業內在做分析時,多會將原因歸結為成都市場的滯後性疊加全國性政策一刀切。也就是說,沿海的市場行情向西部進行傳導,基本要經歷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而沿海市場火爆以後,相應的收緊性政策出臺,在“因城施策”、“一城一策”還未被提出的年代,全國政策一刀切,對正在繁榮起步期的成都房地產市場進行了所謂“不合理”的限制,導致成都房價持續多年被抑制。

但是在政策影響的背後,城市土地的容積率,可能是更深層次的原因之一。客觀的說,因為高密政策,成都可以在地段相近的區域內修建更多的住房,而這種同地段同資源同配套的項目,對於區域房價有著明顯的平抑作用。

這種對房價的平抑作用,還不僅僅體現在新房市場。當年的“剛需”客群換房以後,這部分高容地塊的小戶型產品進入二手房市場、租賃市場,大量的房源同樣平抑了二手房市場價格、租賃市場價格。三類價格相互牽制,造就了成都的房價格局。

從“高密”到“降容”:規劃對成都樓市的十餘年影響回顧

隨著中國進入“城市群”發展階段,區域之間更加強調協同發展,在此大背景下,成都提出了“十字方針”,擴大中心城區,重塑成都產業經濟地理,向東開闢城市永續發展新空間。“向高向密”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新的規劃政策將給成都的城市建設、居住形態、房地產市場帶來諸多新的影響。

在文章的末尾,我們放上2018年以來成都各圈層涉宅用地的容積率-規劃建築面積分佈圖,把對未來短期之內各圈層、各區域新房市場格局的想像和解讀留給讀者。

從“高密”到“降容”:規劃對成都樓市的十餘年影響回顧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從“高密”到“降容”:規劃對成都樓市的十餘年影響回顧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從“高密”到“降容”:規劃對成都樓市的十餘年影響回顧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