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庫門舊改地塊變身情景式美術館 海派畫家點亮文化歷史


據文匯報:“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二五六 二五七 二八二九三十一……”“賣香菸,賣香菸……”伴著上海老歌,伴著兒時童謠,伴著小商販的吆喝叫賣,今天的海上名園——張園彷彿穿越的片場,隨處可見嫋嫋穿行的旗袍女子,拉著黃包車的人力車伕。這是今天拉開帷幕的第21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參展項目《行進中的畫展——張園項目》現場。

接下來為期一個星期裡,馮遠、俞曉夫、方世聰、魏景山、夏葆元、徐芒耀、張培礎、韓碩、陳逸鳴等一批滬上知名藝術家將在這裡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沉浸式化妝寫生,用手中的畫筆定格“海上第一名園”張園的鼎盛時期之貌,通過這樣的方式將歷史與當下奇妙地交疊在一起。展覽首次採用動態的進行時的呈現方式,現場寫生與情景戲劇、經典建築相結合,傳統與現代與未來相結合。

張園最大的特色便是海派文化的底蘊,它是近代上海歷史文化的見證,也是上海幽靜歷史的後花園,被學界視為“近代中國第一公共空間”。這裡不僅有“安塏第”這樣的觀景高樓,還誕生了許多新式公共文化體驗項目:1886年,第一次在張園試燃電燈;1888年,第一次在張園建立了利用園景照相的室外照相館;1897年,第一次在張園放映電影,當時被稱為“電光影戲”……以及各種體育競賽、戲劇表演等許多“第一次”


1919年張園停辦後,逐漸為石庫門裡弄所替代,其內寬大的聯排石庫門房屋、仿江南民居式里弄佈局,是上海石庫門裡弄的典型代表。從私家園林到公共開放式園林和城市的公共活動中心,直至里弄住宅區,張園的發展軌跡濃縮了靜安乃至上海城市發展的歷程,也詮釋了海派文化“中西合璧、海納百川”的特質。

此次《行進中的畫展——張園項目》,由滬上名家領銜,上師大美院研究生、優秀青年畫家及逸夫職校、上大市北高中、上戲附中學生等參與,構成了老中青三代集體現場創作的活力景觀。

在沉浸式的情景佈置中,曾發生在張園的人文風貌將被選擇性地重現,藝術家們也化妝成當年模樣,或長衫或老式西裝,使現場處在前世今生的狀態,打造出追憶似水流年的真實,進行包括“黃包車”“茶館/咖啡館”“西洋照相館”“中國民樂隊”“西洋樂隊”“騎自行車”等6個場景的寫生創作,畫家筆下的歷史將與城市發展史相聯,點亮“張園”這座海派文化名園的未來。


本次展覽免費參觀,但須通過藝術節官方網站進行預約,每天上下午場共限額30名,約滿即止。計劃從11月15日到12月31日,在靜安藝術中心將展出反映張園名人軼事、經典空間的代表性畫作,張園主題瓷器藝術,以及本次“畫寫張園”的優秀美術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