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一號”批量建設撬動千億市場

根據中國核電(601985.SH)10月17日公告,其控股投資的漳州核電1號機組已於10月16日澆築核島第一罐混凝土(FCD),標誌著機組正式開工建設

這一則看似平常的公告,背後卻是被譽為中國製造“國家名片”的“華龍一號”核電技術產業化逐步壯大

公告顯示,漳州核電1號機組採用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百萬千瓦級“華龍一號”核電技術。而“華龍一號”是在我國 30 餘年核電科研、設計、製造、建設和運行經驗的基礎上自主研發的先進核電技術,滿足全球最新核安全標準

“華龍一號”全面開花

按照中國核電的公告,漳州核電1、2 號機組於今年10月9日獲得國家核安全局頒發的建造許可證。漳州核電1號機組是中國核電建設的第五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漳州核電廠規劃建設的6臺百萬千瓦級第三代核電機組,總投資約1000億元,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工程建設兩臺機組,總投資超過400億元,並且一期工程2臺機組皆採用華龍一號技術,項目建成後年發電量可超525億千瓦時。

此前,“華龍一號”示範工程——福清核電 5、6 號機組,已分別於2015年5月7日、2015年12月22日開工,是我國首次採用核電工程總承包模式、一次規劃、分期連續建設的核電項目,預計2021年全面建成,屆時年發電量可達500億千瓦時。

而除了漳州和福清,“華龍一號”核電技術也已經在防城港核電落地。另外,已獲核准的太平嶺核電廠一期工程採用的也是“華龍一號”核電技術

中國核電2019年半年報稱,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範工程福清5號機組已正式進入調試階段,6號機組處於安裝階段,12個一級里程碑節點均按計劃或提前完成。

“華龍一號”核電技術“走出去”也已有了成果。採用“華龍一號”核電技術的巴基斯坦卡拉奇2號機組於2015年8月20日開建。中國核電半年報亦稱,卡拉奇核電 K2/K3 聯合調試項目進展順利。

龐大的產業鏈價值

漳州核電1號機組開工,標誌著“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正式開啟。而“華龍一號”核電技術產業化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同樣值得期待。

“從國際慣例來看,各種機型的首堆工程建設工期一般在80個月左右,但‘華龍一號’有望在60至72個月內實現投產。”有報道稱,根據現有的在運、在建、規劃和已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測算,核電在國內尚有2倍以上成長空間,考慮每個核電廠址 4至8臺機組的可承納容量,國內核電發展潛力巨大。

早前,中核集團時任總經理錢智民公開表示,“華龍一號”已經全面實現國產化,可有效帶動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從目前我們在國際上已經出口的核電機組來看,每一臺核電機組直接帶動的產值大概為30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30萬輛汽車的出口價值。

由此,多家研究機構建議,圍繞產業鏈相關標的進行佈局。核電的高技術壁壘、高專業要求、強政策管制的屬性,一方面決定了在短期內出現新競爭對手的概率較低,行業栺局穩定;另一方面,也給予了相關業務在同業中較高的利潤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