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經文|清心寡慾少妄想,自在跳出十八界

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在佛法裡合稱為“十二處”。《心經》中“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是實際上是“無眼識界、無耳識界、無鼻識界、無舌識界、無身識界、無意識界”的省略。十二處加上這六識,就是“十八界”。也就是說,真空中沒有十八界。

《心經》經文|清心寡慾少妄想,自在跳出十八界

"六根"接觸"六塵"從而產生"六識"。空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空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自然也就不會有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六識了。若能悟得十八界之空性,就意味著跳出十八界,得到自在解脫了。

十八界的“界”是界限。人身就像一個肉身牢獄,而眼耳鼻舌身意就是這身獄裡的六扇窗。通過這六扇窗感受到的大千世界顯然是極其有限,且不完整的。現代科學有提到十一維空間,可是我們現在的生命狀態連時間這個坎都過不去。這就是界限。

修行者禪定修行,就是要打破這個界限。這個界限是我們自心變現出來了:一念分別執著,界限自然就生出來了。這就好像“一見到她,眼裡就只有她,再也容不下別人。”

要突破六根的侷限,就要擴大心量。當心量擴大到盡虛空、遍法界時,六根圓融為一,一即是六;根即是心,心即是根;空相蘊含妙有,妙有無礙空相。這就六根門頭放光明,跳出了六根之界。

《心經》經文|清心寡慾少妄想,自在跳出十八界

六塵亦是我們自心變現出來的。有一個比方,某人有一顆如意珠,想變什麼就能變什麼。有一天他變出了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子,結果他不由自主地愛上了這名女子,而忘記了這個美女本是自己變出來的,從此生生世世的糾纏不休,一定要執為己有。這就叫“染塵”。

這裡如意珠比喻自心,美女比喻六塵。自心變現出六塵之後,一心一意要將六塵佔為己有。這就是自心取自心的凡塵遊戲。說起六塵,仔細想一想,凡世間我們享受的一切,哪一樣超出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之外呢?為了貪圖六塵享受,而平添許多煩惱,更造下不少惡業,實在是自取其辱。

從六塵遊戲中解脫出來就是戒貪。減少慾望,過清心寡慾的生活能幫助我們開顯智慧。能斷除慾望,就能跳出六塵之界,從凡塵中解脫。

《心經》經文|清心寡慾少妄想,自在跳出十八界

六識同樣也是我們自心變現出來的。六識的出現往往要受到往昔業習種子的影響。比如說,第一次看到某個人,產生喜歡或不喜歡的念頭,往往是因為往昔因緣業力的緣故。這就是“識界”。

談到從六識中解脫出來,忽然想起《道德經》第十四章的語句:“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這句話從根、塵、識三方面來解釋,會顯得更加完整。“視之”,眼睛見到色塵;“不見”,無眼識界。如此一來,“夷”就是眼根見色塵而不起眼識界,“希”就是耳根聽聲塵之不起耳識界,“微”就是身根見觸塵而不起身識界。如此一來,識之妄想破除了。這倒是跳出六識界,從六識界中自在解脫的妙法了。

《心經》經文|清心寡慾少妄想,自在跳出十八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