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來

◆ 後臺回覆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 雲圖 | 隱形生活 | 潘神的迷宮 | ……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

一旦在生活中受挫,你自己或者身邊人,會經常說:都怪我爸媽,都怪小時候家庭不好……

我們似乎習慣了把一切不順,都歸罪於“原生家庭”。

一切真的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嗎?

生而為人,無論如何,我們都繞不開這個沉重的話題,我們該怎麼做?

01

那些被家庭傷害的孩子

都過得怎樣了

“殺魚弟”孟凡森,是一個魚販的孩子。

7歲的時候,他因為嫻熟的殺魚手法和倔強的表情而走紅,10年後17歲的他,選擇了喝下劇毒農藥百草枯自殺。

——當初那些圍觀的人們,只看到了這個小孩兒臉上的“酷”,卻沒有看到他生活中的殘酷。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

幼年時期的殺魚弟

在貧困和兒女眾多的家庭裡,生存就是唯一的主題,別說受教育的機會,父母連最基本的關注和關愛都很難給到這個孩子。

父母或許無意傷害他,但青少年時教育的缺失,使得殺魚弟早早地輸在了起跑線上;他此次自殺的“叛逆”舉動,也是成長時期未能建立起健全、成熟心智的一次必然性的偶然結果。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

殺魚弟在搶救中

脫離了生命危險後,這個17歲少年的人生道路還很長。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在殺魚弟的身上,就是一個難以逃脫的詛咒,也許,他會像自己的父母一樣,一生都逃不開貧困和庸碌……

而原生家庭加在人身上的宿命和傷害,並不是只有窮苦的人家才有 —— 即使是出身顯赫的文壇名伶張愛玲,同樣逃不過被家庭傷害的命運。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

張愛玲

張愛玲的祖母是李鴻章的女兒,外祖父是曾國藩的愛將,從小含著金湯匙出生,卻鮮有人知道,她曾有過一個怎樣的童年。

張愛玲的父親是一個吸食鴉片、性格古怪的紈絝子弟,在她4歲時,母親因為忍受不了常年的爭吵離家留洋,父親很快娶回了一個同樣抽大煙的後媽。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

張愛玲童年時與弟弟的合影

後媽性格暴躁,打罵張愛玲和她弟弟是常事。一次,因為張愛玲和後媽發生了爭執,父親就將她給囚禁了起來,她趁門房不注意,逃了出去,投靠了母親。

然而,在母親的住處,她也並沒能感受家庭的溫暖,雖然不愁吃穿,但母親給予她的愛也是疏離、冷淡的。就像《人間失格》裡的葉藏,富貴的大家庭裡似乎什麼都不缺,唯一缺乏的就是愛。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

張愛玲青年時的照片

在張愛玲後來的小說《小團圓》和散文《私語》等作品裡,都曾或多或少地表達過自己在安全感和歸屬感上的缺失。

人們只看到她高冷孤傲,卻從不知道她曾有過這樣涼薄、缺愛的童年。

02

總是愛上渣男/渣女?

可能是你的童年害的

童年時期的影響,一直伴隨了張愛玲的一生。她幼時缺愛,長大後不懂得如何去愛,唯一愛上的胡蘭成,還是個花言巧語、三心二意的渣男和受人唾棄的漢奸。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

張愛玲與胡蘭成

1995年,張愛玲在美國孤獨地死去,房東在中秋節時發現了她的屍體,此時她已去世一週。這個孤獨的女人,幾乎用一生複製了自己童年的悲劇。

但其實,像這樣重蹈覆轍的,並不只有她一個 —— 你有沒有發現,那些有著童年陰影的人,在自己長大後,也往往陷入同樣的困境?

比如說,那些父親常年家暴的孩子,長大後反而也容易找一個有暴力傾向的男友、老公;

那些從小被暴躁的母親打罵、壓制的男孩,長大後也容易找一個脾氣同樣火爆,控制慾強的女友、老婆;

有些女孩的父親拋棄妻子,她缺乏關懷和溫暖,長大後卻往往又愛上花言巧語、不負責任的花花公子;

在童年時缺乏父母的認可和關注的人,即使是日後在學業、事業上獲取了成功,依舊難以擺脫自我否定、缺乏自我認同感的苦惱……

看起來,童年不幸的人,在情感關係中更容易愛上渣男/渣女,遭受和童年一樣的痛苦……

這樣的情況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卻普遍存在,並被心理學家注意並研究,他們發現 —— 人們在作出選擇和決定時,並非是優先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而是熟悉的。

因此,在童年時有過糟糕經歷的人,會潛意識地選擇和靠近自己熟悉的模式,在不知不覺中重複過往的悲劇。

一個沒有被好好愛過的人,很難去恰當地表達愛、索取愛,在長大之後,自然就更加難以獲得美好的愛。

就像美國著名女詩人伊麗莎白·畢肖普所說的那樣:你不能期望在愛的荒漠中長大的人,像魚兒一樣擅長游泳。

相比之下,那些童年就幸福的孩子,“長著一張沒有被欺負過的臉”,在人際交往和戀愛婚姻中,都比較容易找到疼愛自己的人。

很多家庭和睦、父母慈愛的小孩,是不能理解為什麼童年不幸的人身上有這麼刺和稜角的。

遇到問題,追根溯源到過往的經歷和原生家庭的這種分析方式,源自於精神分析學派,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和心理學體系,成人的人格特徵,是童年時期性本能活動壓抑的結果。他認為,一個人在成人後的行為和舉動,都是童年時埋下的種子所開出的花 —— 一切早已註定。

這樣的論調,是不是太悲觀了呢?

難道我在童年時沒有被好好地愛過,就不配擁有幸福、美好的人生了嗎?

有一個人,站出來反對了弗洛依德的觀點,也為眾多遭受童年陰影困擾的人帶來了希望之光 —— 他就是阿德勒。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

阿德勒

03

別讓你的過去,決定你的未來

阿德勒是何許人也?竟敢“叫板”大名鼎鼎的弗洛依德?

阿德勒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之父,也是現代心理學和心理療法領域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三大心理學家。

阿德勒曾追隨弗洛依德探討神經症問題 —— 但是,他卻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公開質疑弗洛依德心理學體系的人。

弗洛依德強調潛意識和感性對人的影響,認為人的活動是由生理特性和過去受到的影響所決定的。

而阿德勒更強調人的理性、個體意識和社會因素,他也承認過去的經驗(特別是原始的經驗)對人的行為有深遠影響,但卻認為這不是決定性的 —— 人是可能通過努力改造人格的。

在幼年時,阿德勒也曾遭遇過諸多挫折和痛苦:他從小體弱多病,其貌不揚,還經歷過胞弟的夭折和兩次車禍,以至於他特別懼怕死亡,性格懦弱且缺乏自信。

在求學時,他也成績平平,但在父親的鼓勵下,他最終克服困難,成為班上最好的學生。

成年後,他曾活在弗洛依德巨大光環的陰影下,但最終成為了一個自成一派的優秀心理學家,並影響、幫助了無數人。

甚至有人說,對於活得很痛苦的人來說,阿德勒的話語就代表了希望。

在阿德勒的代表作《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曾指出由於身體發展的不充分和缺陷,以及貧窮、被忽視、溺愛、兄妹間的競爭等多種原因,每個人都存在著自卑感 。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

但是,自卑感和負面情緒並不總是會摧毀一個人,在自我意識和社會關係的共同作用下,自卑反而可能成為一個人發展的動力所在。

阿德勒自己的發展軌跡,就是最好的證明。

相較於追溯和沉湎於過去,阿德勒更希望做的是,告訴那些遭受過去困擾的人如何走出困境、解決問題。

近年來,在互聯網上,有很多專業、非專業人士也在積極地在傳遞著一個觀念:

“你的情緒、人格、行為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出了問題,這些都不是你的錯,只是你不夠幸運,有這樣一個原生家庭而已。”

這句話很讓人放鬆和安心,懂得去正視並談論問題的當代年輕人,相較於將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妖魔化,並諱莫如深的老一輩人,也進步了很多。

但是,卻有太多年輕人,把自己人生中所有的錯誤和負面情緒,全部歸結到“童年陰影”上,或是絕望哀嘆,或是心安理得,但就是不作出任何改變。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

這樣的做法不僅草率,更無助於解決問題。

針對這個現象,豆瓣上有一篇名為《成年人就不要再用“原生家庭”當擋箭牌了》的文章寫得很好:

“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藉口。過去原生家庭中發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去負責。但現在,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要自己負責。”

我們剖析痛苦的來源,揭開傷疤的時候,不是為了博取同情、沉湎其中,為自己現在和未來的所有錯誤和失敗找一個擋箭牌,而是為了更好地走出來,並走下去。

04 放過自己,與自己和解

關於原生家庭,最溫馨的,永遠是那些走過去,成全自己的人。

一直以冷漠、壞脾氣著稱的黃秋生,也上演過與自己和解的故事。

黃秋生父親是英國人,在他 4 歲時,拋棄了他和母親,音信全無。黃秋生 56 歲那年,在網上公開尋父,結果找到了兩位在澳洲的同父異母的哥哥,而父親已經去世30年了。

他說自己很高興:原來也有值得我開心的事情。

因為父親拋棄自己和媽媽,在漫長的前半生,他都對那個男人充滿仇恨。最後卻是他主動尋找可恨的父親,並在見到兩個哥哥後一直笑著。

很多網友認為他的父親不值得原諒。

父親消失以後,黃秋生的媽媽每天給他灌輸負面情緒,一言不合就自殺,灌他喝洗衣粉,他用了很多年才走出來。

——拍電影之後,他想為自己認為值得的事付出努力;也同時找到了自己:我並不是那個媽媽一直要弄死的棄子,我是我自己,我有我自己的生活。

原生家庭的傷疤,永遠不會忘記,只是暫時想不起。黃秋生最大的勇敢,在於,他走過去了,他與自己和解了。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

黃秋生《無間道》

別讓你的過去,決定你的未來。

原生家庭的傷害,從來不會一筆勾銷、徹底翻篇,但是你如果不困於傷痕,而是往前走,你總會擁有自己想要的的生活。

可能不輕鬆,但生活都是堅持走下去,才有新的可能。而所有困於原生家庭的人,都沒有放過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