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秋天的紅葉882


司馬遷崇尚的李陵是詐降匈奴,擇機返回漢朝的李陵,至於漢武帝誅殺李陵家屬,坐實李陵反叛名聲,最終導致李陵終身不回漢朝,實非司馬遷所能預料。李陵投降匈奴大節有虧,但是作為一名軍人他問心無愧!迴歸漢朝或許可以恢復名譽,但也可能被誘騙誅殺,就在匈奴萬無一失!



李陵是秦朝名將隴西侯李信的後代,漢朝飛將軍李廣的孫子,出身軍旅世家,弓馬嫻熟,是一位出色的騎兵軍事將領。漢武帝讓大舅子李廣利率八萬大軍攻擊匈奴,令李陵率五千騎兵護送糧草,李廣利迷失道路沒有跟匈奴相遇,李陵則與匈奴主力部隊相遇。匈奴以三萬騎兵輪番攻擊李陵的部隊,後來又增兵至八萬騎兵。李陵以五千之眾擊殺匈奴一萬有餘,最終箭矢用盡,劍盾皆壞,士卒僅剩四百餘人,李陵不得已投降匈奴。

漢武帝聽聞李陵兵敗,大舅子又無功而返,數十萬大軍出征一無所獲而歸,十分震怒!不久又聽聞李陵投降匈奴,於是漢武帝誅殺了李陵的所有親人,母親、兄弟姐妹、妻妾子女皆於鬧市中處斬,又明詔曉喻天下李陵是貪生怕死的叛徒!隴西世族皆以李陵為恥,認為李陵給他們帶來了恥辱!李陵本欲擇機回漢,聽聞親人被戮,名聲被毀,故不在回漢。

匈奴單于厚待李陵,比曹孟德對關雲長還要好,將公主嫁給李陵為妻,重新給李陵成家立業。蘇武被扣留在匈奴時,李陵曾來勸降過,蘇武不為所動,但李陵暗中幫助並保護了蘇武!鮮卑拓跋部、李唐王室、吉爾吉斯斯坦人皆宣稱為李陵後人。



大秦鐵鷹劍士


李陵一案,在中國歷史上,是十分著名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1)李陵迎戰匈奴,是以少勝多,連戰皆捷,後來被叛徒出賣,遭遇匈奴幾十倍大軍的圍困,力屈而降。司馬遷為李陵辯白的理由是,其一,李陵有功,殺了那麼多匈奴人,功足以抵過。其二,李陵如果找到機會,一定會重歸漢朝,繼續報國。應當說,司馬遷的見解是超前的。現代的歐美國家,就允許失去抵抗力的軍人投降,以保全生命。以後有機會繼續為國家服務。法國的總統密特朗就曾經是二戰戰俘。二戰勝利後,美國像迎接戰場上凱旋的將軍那樣,舉行盛大的儀式,迎接被俘的將軍。可惜,司馬遷的意見被漢武帝否定。漢武帝認為,只要是投降,就是貳師,也就是叛徒。這個觀念一直沿續下來,從此,在中國,在戰場上,哪怕是失去抵抗力後的軍人投降,就會被視為叛徒,軟骨頭,從此,在社會低人一等。(2)漢武帝給司馬遷定了死罪。殺了李陵全家。這就徹底切斷了李陵重歸漢朝的希望。李陵娶匈奴女人,在匈奴開始新的生活。但李陵從來沒有參加過匈奴對漢朝的戰爭。蘇武獲得重返漢朝的機會後,曾和李陵見面,要求李陵回漢,被李陵拒絕。原因十分簡單,蘇武代表不了漢武帝,並沒有赦免李陵,回去是送死。李陵的家人都已被殺,回去也沒有意義。從整個事件看,李陵是個悲劇人物,十分值得同情。司馬遷為李陵只是辯白了李陵力屈而降一事。以後,再未置一詞。也無任何必要。


沈圖2


李陵5000步兵突襲匈奴王庭,原計劃是有後援的,硬是被漢武帝這個大傻逼搞沒了,以致於李陵5000對11萬匈奴主力,輾轉八日,疾馳千里,殺匈奴萬餘人,距漢境百里時力竭被俘。死很容易,活著需要勇氣。李陵忍辱負重,是為了重回漢朝。而漢武帝這個大傻逼聽信讒言,夷李陵三族。雖然漢武帝嗝屁後,新帝給李陵平反,霍光希望其重回漢朝。他家人都死了,回去有毛線意思。即使回,也是帶兵討打漢朝。李陵看見了家族種種的不幸,以及百餘貴族被無故滅族,不回是明智之舉。漢朝進攻匈奴,李陵一比一給漢軍放水,足見李陵對漢的一片舊情,大丈夫。漢武帝負陵,陵不負漢。



YS143800016


劉徹死後,霍光當權,霍光是霍去病的兒子,衛青的侄子。

李陵的爺爺李廣沒有封侯,後來自殺。李陵的爸爸李敢怪老大衛青沒有給李家求情,打了衛青一頓。

衛青的侄子霍去病直接偷襲射死了李敢。霍去病的舅舅劉徹包庇霍去病,啥事沒有。

後來劉徹殺了李陵全家。

你說李陵他敢回來嗎?


天堂160590167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是對的。司馬遷為李陵辯護也是對的。錯的是漢武帝。

李陵是名將李廣的孫子,官拜騎都尉。漢武帝天漢二年秋天,奉命率5千騎兵擊匈奴。從居延海出塞向北到了大約一千里的地方,被八萬匈奴軍隊包圍。李陵率兵奮戰,殺敵一萬多人,最後箭射光了,士兵死了一多半,退路被封死。李陵說“我沒臉再回去見聖上了。”於是投降了匈奴。

匈奴單于久慕李家的英名,又喜愛李陵作戰勇猛,便把女兒嫁給了李陵,並給他封了很大的官,使其顯貴。漢武帝聽說後大怒,把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女通通殺光。漢武帝死後,他的兒子漢昭帝為李陵正名,派入去匈奴請李陵回漢朝。李陵說"我不能再次受辱。"終於未再回來。

之前,李陵戰勝的捷報傳回漢朝時,滿朝慶賀。及李陵降匈奴的消息傳回,又滿朝責斥。這時,只有太史令司馬遷站出來,為李陵辯護,以為李陵之降實屬迫於無奈,而且一定是暫降,後必有以報國家。但好大喜功虛榮心強的漢武帝盛怒之下,根本聽不進司馬遷的忠言,反將馬馬遷判處死刑。後司馬遷家人以金錢贖免死罪,被處以閹刑。

人們時常推崇漢武帝。其實漢武帝這個人除了抗擊匈奴這件事做得還算不錯的話,其他真是乏善可言。李廣之死是他一手造成的。殺李陵全家,閹割司馬遷是他乾的。為了他自已的家天下,而賜死勾戈夫人是他乾的。另外,廣求長生不老藥,多次泰山封禪,勞民傷財。也是他乾的。在漢武帝這個人身上,集中了封建帝王的優點,也集中了封建帝王的一切缺點。

歡迎點評。


WM曉奇


李陵(前134—前74年),西漢名將,飛將軍李廣長孫, 善騎射,愛士卒,頗得美名。


公元 前99年10月,奉漢武帝之命李陵率五千步兵隨主帥李廣利出征匈奴。11月,李陵所率五千步兵遇到匈奴單于8萬騎兵的包圍,連戰8天8夜,殺敵萬餘名,因無隊伍前來接應而戰敗被俘,投降匈奴。


由於漢武帝誤聽信李陵替匈奴練兵的訛傳,夷其三族,母弟妻子皆被誅殺,致使李陵徹底與漢朝斷絕關係。後來單于認為其剛正勇猛,把公主嫁給李陵,讓他做了右校王。


漢武帝死後,漢昭帝即位。漢匈和親,李陵少時同僚霍光、上官桀當政,派人勸李陵回國,李陵"恐再辱",拒絕了,前74年,李陵老死於匈奴。

李陵本是一心向漢的,即使被俘,也是身在匈奴心在漢,但漢武帝不明辨是非而殺其全家,絕了他回漢的希望。但不能說李陵無情,設身處地想想,假如你全家被殺,你會回來嗎?回來的話,觸景生情,留在心中也許是永遠的傷痛!

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關注、留評論、轉發。


忠哥說歷史


縱觀漢史 從李廣到李陵 可謂三代忠烈 居然都無好的結局!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可嘆李廣報國心切 最終憤鬱自刎 其子因此牽怒衛青 又被霍去病獵殺 及至李陵 以五千步兵轉戰漠北千里 殺敵無數最終因彈盡糧絕 不得援求而無奈投降 背後肯定是皇親貴族有意讓其不能立功之梗!再到漢武帝聽信讒言 雷霆一怒 滅其全家 真正使猛士肝膽俱裂 徹骨寒心!國中已無家 身還負罪名 可悲可嘆


阿爾泰山的BWIN


此案史上爭議很大。上一段清朝的大明遺臣王夫之先生對《史記.李陵傳》的評價,以供參考。

王夫之說:“遷之書,為背公死黨之言,而惡足信哉?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雖欲浣滌其汙,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大節喪,則餘無可浣也。關羽之復歸於昭烈,幸也;假令白馬之戰,不敵顏良而死,則終為反面事讎之匹夫,而又奚辭焉?”

翻譯過來就是:司馬遷寫的書,就是背棄公心而為死黨說話,豈能相信?作為將領而投降,投降後為敵方效死命打仗,雖然想洗乾淨,卻象白衣服沾上了墨水,不可能洗白了,大節失了,其餘的再洗也沒用了。比如關羽能重新回到劉備身邊,那是運氣好;倘若白馬之戰時,打不過顏良戰死了,那麼終究就是一個叛變而事(劉備)的仇人的匹夫,還能有什麼解釋呢?


揮劍決浮雲6



關於武帝殺李陵家人,歷史上有頗多爭議,站在現在人類文明價值觀來看,武帝的做法當然有些過度武斷暴烈,但是在當時歷史時空下,卻是必然,如果他不那麼做,他就不是漢武大帝劉徹!

要知道在劉徹之前,整個漢朝包括開國皇帝劉邦都是卑躬屈膝的活在匈奴的陰影之下。經過幾世裙帶換和平的屈辱,國力得到恢復之後,武帝接手了漢室的江山,一心發憤圖強,振我漢家威儀。卻屢遭保守派(竇氏集團)和投降派(淮南王和田蚡)等勢力制約,他在經過韜光養晦和大力內部整治之後,才得以集中力量對付外患。



劉徹深深知道對匈作戰的風險有多大:勝,必須成果永固,否則必將功虧一簣,死灰復燃;敗,則家國不保,生靈塗炭。

所以,他作為歷史的責任與擔當,他與匈奴沒有任何苟合的可能,只能是畢生的生死之敵。這也是他對太子劉琚的修養國策嗤之以鼻的根本原因。在他看來,劉琚未親歷戰爭,根本不知道匈奴就是養不熟的狗,其有多麼兇殘,與其談和平將會多麼兇險。


在這種背景下,他寄予厚望的李陵,卻投降了匈奴。要知道他當時對李陵的期望幾乎是在衛青霍去病之後的又一次希望與夢想。但是李陵在開始給他以短暫的興奮後卻兵敗了,不但兵敗,自己本身還不能殺身成仁,去做了匈奴的降將。所謂愛之愈深恨之越切,那種極度的失望讓他無法接受自己的用人失敗,一怒之下殺李陵家人以謝天下。

作為一個史官(實際就是記錄皇帝瑣事的文秘),司馬遷哪裡能夠理解武帝的內心和用意?更遑論歷史擔當和天下格局?從後世司馬遷傳世的作品來看,司馬遷不是一個公正、理性的歷史記錄人,而是一個歷史作家而已。因為其中貫穿了太多他作為一個小人物的個人情懷和見解,比如他的作品中一直有意看不起或者忽略衛青霍去病這樣不世出的軍事天才為國家做出的傑出貢獻,反而屢屢突出李廣這樣的個人英雄主義,實際上李廣只是一個合格的臣工,對國家的貢獻幾乎為零。


再說他對李陵的同情,要知道漢武帝雖然獨尊儒術、罷拙百家,但是漢制實際上是源於秦制,叛國者無論是誰,是何理由和原因,都必須被抄家滅門嚴懲。武帝能夠集權,就是利用了制度優勢。李陵是他提拔重用的,出了叛國這檔子事,他更要嚴懲以維護制度的森嚴和自己的公正無私形象。並且讓求和派死了苟合那條心,他在有生之年,就是要肅清匈奴,不使其有死灰復燃的機會。

所以,李陵叛國在前,武帝懲戒在後,司馬遷從個人情感和角度同情李氏一門,貿然求情,就是自取其辱。何況這裡面有沒有曲解武帝用意,刻意諂媚之心也未可知。

李陵後來死不還朝,其實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原本他是想詐降,學他爺爺伺機脫逃,但是也說明他不是一個剛毅節烈之人。他爺爺只是戰將,而他是統帥,背景完全不一樣,是無法做同樣選擇的。

其二,他向南之心不滅,不過是儒家文化落葉歸根、家國情懷而已,到不是他真的有多麼愛國。還有他對武帝的愛恨矛盾,自己已經投敵叛國卻還想證明自己有一顆赤子之心,豈不諷刺?

其三,即便他真的很愛國,但是他叛國之罪名早已坐實,而且沒有得到平反,他萬萬不敢一時衝動貿然歸國,按他說法是再取其辱。按我的理解還是不敢舍小身就大義,矛盾猥瑣之中,還妄想保全忠孝節義之聲名。



謝金澎


李陵身為被漢武帝欣賞,並且欽派出徵匈奴的大將,最終卻出賣了自己的國家,向敵國投降,那麼李陵的人品到底怎麼樣?司馬遷又為何會替一個叛國者求情呢?

其實,司馬遷崇尚李陵的人品與李陵是否投降匈奴無關,他在《報任安書》中曾經寫到,他與李陵雖然認識,但是日常生活中根本就沒有什麼交集。不過,“僕觀其為人,自守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蓄積也,僕以為有國士之風。”即,李陵的人品是人所共知的,不論他最終有沒有投降匈奴,他的“國士之風”都值得當時以及後世每個人尊重。

《史記·李將軍列傳》對李陵的記載很少,但《漢書·李陵傳》詳細記錄了李陵投降前與匈奴的最後一戰,他以五千步兵對陣匈奴八萬騎兵,取得了“殺數千人……斬首三千餘級……復殺數千人,復傷殺虜二千餘人”的戰績,重要的是,在對匈奴做出如此打擊之後,李陵部隊“士尚三千餘人”!最後他是在沒有任何可用的兵器、沒有任何援兵、被困山谷之中,又有數萬匈奴騎兵包圍的情況下先讓部下四散突圍出去之後才選擇了投降。這樣的將軍難道不值得我們尊重嗎?這種人品難道不值得我們崇尚嗎?

司馬遷當時替李陵求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太寒心了——當李陵前線的捷報頻頻傳來的時候,所有大臣都爭先恐後地去給漢武帝賀喜,但“今舉事一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即李陵投降之後所有大臣又都去說李陵的壞話。我們果然都是善忘且善變的,一個曾經那麼值得尊重的將軍因為戰敗投降,就應該被所有人唾棄嗎?司馬遷正是在此時向漢武帝表達了不同於所有人的觀點,這才遭遇不幸。

《史記》中當然沒有記載霍光等人派使者前去匈奴,希望他們的故交李陵能過重回漢土,並且保證他的富貴,因為此時已經是漢昭帝時期了,司馬遷也早已去世。不過我們試想,如果李陵的人品真的很差,如果當時大部分人都發自內心地鄙視這個“賣國賊”,為什麼霍光還要專門派人去接他?這隻能說明,李陵投降時落井下石的人都是違心的,他們都是看著漢武帝的臉色在說話!

李陵拒絕了漢朝使者(這三位使者也是李陵的故交)的請求,他多次表示“吾已胡服矣……丈夫不能再辱”,最終也沒有再踏入漢土一步。不過,歷史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如果真的回來,就真的可能在霍光倒臺之後“再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