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飽滿的荷蘭豆,高產用這招

小莢荷蘭豆屬溫帶植物,耐寒不耐熱,其幼苗能耐-5~-3℃的低溫,花和嫩莢不耐冰凍,且超過25℃以上生長不良。

縉雲縣地處南溫帶,春季氣候溫和、時間長,很適合小莢菜豌豆的生長、開花、結莢和優質高產。現介紹其主要高產種植技術如下。


粒粒飽滿的荷蘭豆,高產用這招


1 土地選擇

水稻田、旱地、山坡地均可以種植。

2 播前準備


2.1 整地作畦

水稻田在水稻收割後,適時早耕地,一般耕深25 cm左右為宜。精細整地,疏鬆土壤,然後開溝築高畦,畦寬1.4 m(連溝),做到排灌通暢。旱地及山坡地耕作施基肥後穴播。

2.2 施用基肥

結合整地,開溝深施基肥,基肥施用量應占總用肥量的70%以上,一般每667 ㎡基肥用量為有機肥1 500~2 000 kg、尿素8 kg、過磷酸鈣20~30 kg、氯化鉀15 kg或每667 ㎡施用複合肥20 kg。

3 選用良種、適時播種


①品種選擇

選用日本進口蔓生小莢荷蘭豆成駒三十日,該品種具有優質、抗逆性強、栽培容易等優點,是目前荷蘭豆出口的唯一種植品種。

②播種期

在幼苗不受霜凍的前提下,適時早播有利高產,播種期一般在11月上中旬。收穫期從次年4月至5月15日左右結束,採收期45天左右。

4 播種密度與播種量


4.1 播種密度

水稻田1.4 m畦種2行,株距30~35 cm,播後用腳踏一下,使種子和土壤緊密結合後覆土。旱地及山坡地按行株距70 cm×(30~35)cm開穴播種,每667 ㎡開2 700穴左右,每穴2~3粒種子。採用化學除草,播後每667 ㎡噴施草甘膦150 mL+丁草胺50 mL封殺效果較佳。

4.2 播種量

荷蘭豆是高莖品種,宜稀植,每667 ㎡用種量應控制在1.5 kg以內。


粒粒飽滿的荷蘭豆,高產用這招


5 田間管理


5.1 補苗間苗

幼苗出土後,要及時查苗補缺,促進苗全,補苗的方法分為補種和補苗,其中補種以浸種催芽播種為宜。如苗過多或過密,宜及早間苗,促進苗壯。

5.2 中耕除草

小莢荷蘭豆幼苗易受草害,生長過程中需中耕除草2~3次。在苗高5~7 cm時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苗高10~15 cm時進行第二次中耕除草,並進行培土;第三次中耕除草宜根據荷蘭豆和雜草生長情況靈活掌握。

5.3 搭架引蔓

搭架是影響荷蘭豆產量的關鍵性環節,一般在苗期卷鬚剛剛出現的時候開始插杆,前期靠人工引蔓上架,用170~180 cm的竹竿搭成籬笆型,按逆時針方向引蔓,任其在架上生長。

5.4 肥水管理

在土質瘦薄、底肥不足,幼苗生長細弱,葉色淡黃的情況下,宜進行追肥。追肥宜在苗高17~20 cm時進行,每667 ㎡施5 kg左右尿素,或結合中耕除草澆施稀人糞尿1次;開花結莢期和採收期要分次追肥,用複合肥、尿素均可,一般採摘2~3次後追肥1次。

每次肥料都應掌握在離荷蘭豆苗10~15 cm處施入(開穴、開溝或澆施),不然極易燒苗。播種後如遇乾旱宜及時灌水,在生長期間,也應注意灌溉,保持土壤溼潤。多雨季節應注意排水防澇。

5.5 病蟲害防治

荷蘭豆蟲害主要有蚜蟲及潛葉蠅,潛葉蠅為害較重;病害主要有白粉病和鏽病。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優先採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學使用化學防治。使用化學農藥時,嚴禁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劇毒、高殘留的農藥及其混配農藥品種,嚴格控制安全間隔期、施藥量和施藥次數。鏽病、白粉病在發病初期每667 ㎡選用20%三唑酮乳油30 mL對水50 kg噴霧,可根據病情防治1~2次。

防治時間一般在3月上中旬。3月中旬結合治病,每667 ㎡選用50%潛克(滅蠅胺)可溼性粉劑12 g對水50 kg噴霧防治潛葉蠅;用70%艾美樂(吡蟲啉)水分散粒劑2 g對水50 kg噴霧防治蚜蟲,間隔1個星期噴1次,連噴2次效果較好。


粒粒飽滿的荷蘭豆,高產用這招



6 採收


小莢荷蘭豆食用嫩莢,一般在開花授粉後(即花謝後)7天左右嫩莢就停止生長,種子開始發育,因此一定要在豆粒未鼓起前適時採收,即在花謝後7天左右。小莢豆自下而上陸續開花結莢,故要分批採摘,在盛採期1天採收1次。一般667 ㎡產量可達650 kg以上。

林佩霞,浙江縉雲縣農業農村局,麗水市縉雲縣大橋北路290號,321400

信息來自《長江蔬菜》2019年8上半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