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真得了解日本人嗎?從一個笑話發現中國人對日本人的認知

人們常說中日兩國“同文同種”

,溝通不暢的部分寫出漢字後,兩國人都能一清二楚。不過,筆者學習日語過程中發現普通中國人對日本人的瞭解仍留於臉譜化認知,對日本文化和社會缺乏深層次的認知,雖然很多日語詞彙與中文相似,但是意思卻差別很大。

比如日語中大丈夫(だいじょうぶ)的意思是“沒問題”,邪魔(じゃま)的意思是“打擾”,學生(がくせい)專指“大學生”等等,光看漢字很難了解日語的本意。

中國人真得了解日本人嗎?從一個笑話發現中國人對日本人的認知

自從我學習日語後,不少朋友經常問我,日本人說話是不是“大大地”、“吆西吆西地”、“咪西咪西”等,我告訴他們日本人平時不這麼說話。這些朋友中有些人文化程度不高,也有一些人讀過大學,看來他們是通過抗戰影片瞭解日本人的。

這讓我深思現在中國還有很多人根本不瞭解日本,也不瞭解日本人,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古代日本長期吸收中國文明、學習中國典章制度。中國有文明的優越感,日本對於中國來說只是一個偏安一隅的海上島國,不需要了解,更不用學習他們,這種心態一直持續到清末,不過現在還有一些人認為不需要了解日本;二是日本曾多次侵略中國。

清末日本發動甲午戰爭

,逼迫清政府割地賠款,已經威脅到中國的海疆安全。日本二戰期間對中國發動的侵華戰爭更是企圖滅亡中國,日本帝國主義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傷害,導致很多中國人不喜歡日本,更不想了解日本。

中國人真得了解日本人嗎?從一個笑話發現中國人對日本人的認知

中國改革開放後,日本文化大量傳入中國,日本電影、歌曲、動漫、遊戲等等,中國對日本的瞭解從臉譜化認知到逐漸瞭解,特別是日本汽車、家電、化妝品、糖果等產品進入中國後,中國人逐漸意識到日本經濟和科技實力的強大。

進入2000年之後,中國人收入穩步提升,走出國門的中國人越來越多,日本這個近鄰也成為中國人最喜歡的旅遊目的地之一,通過親身體驗日本風情,瞭解日本民眾的生活,中國人對日本人的瞭解有了新的認識,比如日本人遵守紀律、對工作認真、約會守時等等。

總體而言,中國人對日本人的認識走向深入,但是中國國內還有很多人不瞭解日本,以為日本就是“小日本”,沒什麼了不起的,其實這種認識是非常可怕的。正所謂“知敵知彼,百戰不殆”

,我們可以不喜歡日本,但是對日本一無所知,或者認識只留於表面將是非常危險的。

中國人真得了解日本人嗎?從一個笑話發現中國人對日本人的認知

我早年做過一些大型會議的日語口譯,雙方因不瞭解對方造成了很多笑話,我就將裡面感覺最好笑的一個說給大家聽。有一次,我給一個招商項目做翻譯

,中日雙方的負責人談妥條件簽署協議後非常高興,於是晚宴時大家都開懷暢飲

等飯吃得差不多了,忽然中方公司的老總對我說:“日語其實也挺簡單的,這幾句話你不用翻譯了,我自己應付的來!”我就在一旁看他的發揮。只見他拿起酒杯對兩個日本客戶說:“乾杯”。因為剛才已經說過這句話,而且日語乾杯(かんぱい、kanpai)與漢語相似,日本人很機靈的拿起了酒杯跟著喝起來。

當他看到其中一人一飲而盡時,很高興地說:“喲西(よし)!”日本人一看他會說日語很高興,也回應了一句 “喲西!”接著他又指著菜對日本人說“別客氣,隨便米西(應為“めし”)一點兒吧。” 日本客戶好像也聽懂了,跟著吃起來。忽然他看到另一個日本人杯中酒只喝了一半,就指著他的酒杯說:

“你的良心大大地壞了”。聽到這句話在場的中國人全笑趴下了。

中國人真得了解日本人嗎?從一個笑話發現中國人對日本人的認知

從上面的笑話可以看出其實普通中國人對日本人的瞭解還很少,以為他們的語言很簡單,跟中文相似,實際上任何一門語言都不簡單。反觀日本,從古代

就學習中國,無論諸子百家的典籍還是中國的典章制度,日本都有深入瞭解。

晚清時期,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消息迅速傳到日本,日本舉國上下大為震驚,一直視中國為亞洲第一強國的日本,發現清朝官兵居然如此不堪一擊,這種震撼太大了。這也從兩個方面改變了日本的認知:

一是日本對中國的認識發生了改變。中國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強大了,所以日後日本與列強為伍多次肆無忌憚地侵略中國;二是日本人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意識。國力強大的大清都被英國打敗了,如果日英發生戰爭,日本將會被徹底碾壓,於是日本國內醞釀改革的思潮興起。

1853年,美國佩裡將軍率黑船來航,軍艦上的大炮讓日本人嚇破了膽,於是美國提出通商等條件後,日本也不敢拒絕,被迫簽訂了

《日美修好通商條約》,此時中英之間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正拉開序幕,日本從中國和美國都獲取了大量信息。

中國人真得了解日本人嗎?從一個笑話發現中國人對日本人的認知

清軍接連戰敗的消息讓日本意識到西方工業革命帶來了全新的文明,於是將清政府的失敗當作反面教材,決心改變

“閉關鎖國”現狀,推動明治維新。晚清詩人黃遵憲作為大清公使館書記官來到日本後,對日本研究中國的詳細驚歎不已,在他的著作《日本雜事詩》中有這樣一句話:“日本研究中國之書數量甚豐,中國寫日本之書數量與質量都無法相提並論。”

不僅如此,現在日本仍保存著中國相當數量的古典文獻,有些甚至是絕版孤本書籍;日本中學生和高中生學習日本史時就有一部分專門涉及中國古代史,學習的內容非常多;平時日本書店、圖書館都有了解中國的圖書專區,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人文、語言等角度全面瞭解中國;在日本學習漢語也不分年齡,不少老年人請中國留學生做家教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

日本東京西池袋公園

,每個週日下午都舉行一次“漢語角”活動,參加者有中國人也有日本人,日本人中既有年輕人,更有白髮蒼蒼的老者,據說“漢語角”活動已經舉辦過600多次,可見他們對了解中國充滿熱情

中國人真得了解日本人嗎?從一個笑話發現中國人對日本人的認知

綜上可見,日本人自古至今都沒有放棄對中國的瞭解,而中國人對日本的關注和了解相對較少,中日兩國也非“同文同種”只不過雙方都使用漢字罷了。

曾經有一位日本友人對我說:“古代中國是日本的老師,近代日本是中國的老師,現代中日兩國是齊頭並進的同學,一起走向美好的未來。”中國和日本現在是世界第二、第三位的經濟大國,需要在多種領域相互學習和交流,通過交流增進了解減少隔閡,促進雙方的友好往來。

參考文獻:

1.黃遵憲:《日本雜事詩》,朝華出版社,2017年;

2.芳賀徹:《明治維新と日本人》,講談社學術文庫,1980年;

3.小島晉治・丸山松幸:《中國近現代史》,巖波新書,1986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