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電影節,國產片屢屢獲獎,真的是“實至名歸”嗎

如果有人跟你說中國國產電影的水平,在國際上處於絕對領先地位,你一定認為這個人是胡說八道。因為判斷一個國家看電影水平的高與低,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影片在國際電影節上面獲得了多少獎項。中國電影到現在為止,奧斯卡獎好像遙遙無期,在歐洲幾大電影節上有所斬獲,那也都是九十年代的事,所以說國產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的表現,並沒有處於領先地位。

國內電影節,國產片屢屢獲獎,真的是“實至名歸”嗎

最近有件事情,卻顛覆了我們對國產電影的共識。在2006年上海舉行的中國唯一一個國際A級電影節上,國產電影可厲害了,我們總共推送了三部影片參加上海國際電影節,結果這三部全獲獎,還都是大獎,這種事在世界範圍內極其少見。無論是奧斯卡,還是東京國際電影節,或者歐洲的戛納、威尼斯、柏林三大電影節,都沒見過一個國家推送三部電影,最後三部都全獲大獎的。

國內電影節,國產片屢屢獲獎,真的是“實至名歸”嗎

其實世界各國對上海國際電影節詬病已久,上海國際電影節從第一屆到第八屆,除了第一屆和第五屆把影后頒給了外國人,剩下那幾屆全部頒給了中國的女演員們。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先後誕生了七位中國的影后。

這樣的情況極其少見,比如法國演員在戛納電影節上,就沒得到過多少影帝影后,意大利演員在威尼斯電影節上,也沒得到幾個影帝影后,德國演員在柏林電影節上,也是如此。

國內電影節,國產片屢屢獲獎,真的是“實至名歸”嗎

有人說中國人得獎,說明中國演員厲害。其實看看上海國際電影節獲獎名單就知道了,獲獎名單上的電影很多人沒看過,演員知名度也不見得多大。國際電影節是要有國際視野的,2015年東京電影節上,日本推送的三部日本電影,一部也沒有獲獎。上海國際電影節面向國際的,明明很好的一次評選,非要弄得連自己國人都不相信評選結果,公信力下降也導致獎項的含金量下降。

國內電影節,國產片屢屢獲獎,真的是“實至名歸”嗎

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導演,就曾給了羅馬尼亞人,因為此媒體很少質疑他的公正性,因為人傢俱備這種公信力,評選也是充分合理的。所以希望我們國家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不要再這樣自欺自人。包括香港金像獎也是如此,香港電影這些年越來越萎靡,很多香港電影人心裡不平衡,所以在香港金像獎跟前,失去了開闊的胸襟和公正性,過度地保護香港本土電影。現在公信力比較好的也就屬金馬獎了,馮小剛演的《老炮兒》就得了影帝,觀眾認為這是實至名歸確實演得好。

國內電影節,國產片屢屢獲獎,真的是“實至名歸”嗎

今天照顧這個,明天照顧那個,獎項公信力一定會快速下降。這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還有和以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來參展的一些電影投資人數量,居然比遊客還多,好像是純粹的商貿會,觥籌交錯之間,大家談的都是資本掙錢,反之電影創作這種探討很少,上海國際電影節變成了這樣一群人的盛會,我覺得這個現象比他的公信力還要危險。

國內電影節,國產片屢屢獲獎,真的是“實至名歸”嗎

現在的國產電影市場,現在不是電影人創作者在主導,而是資本主導的市場。這夥人把電影市場攪得亂七八糟,原來玩股票玩基金的人,把電影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就當個理財產品來弄。現在電影市場真正吃香的人,不是創作者,而是這些資本運作者。

國內電影節,國產片屢屢獲獎,真的是“實至名歸”嗎

只要是資本進入初級電影市場,世界範圍內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出現這個情況,好萊塢也出現過這樣的情況。這個現象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中國電影市場進入市場經營狀態,就一定會經歷,那這種亂象什麼時候能結束呢?很簡單,這些盲目殺入電影市場的資本掙不著錢的時候,國產電影市場才能真正雄起,才能迴歸到健康順暢一個發展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