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縣水利局水保站站長梅道亮:愛啃硬骨頭的“老黃牛”

如今的安吉縣杭垓鎮唐舍村,儼然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溪水沖刷著河邊石塊,幾尾小魚遊弋其間。不遠處的毛竹山上,楊桐樹長勢甚好。“可別小看這長在竹林間的楊桐,它不僅改善了我們當地的生態環境,而且每年能給村集體帶來近4萬元的收入呢!”唐舍村黨支部書記梅明星說。

安吉县水利局水保站站长梅道亮:爱啃硬骨头的“老黄牛”

20年前,這裡是另一番景象:一到雨天,泥沙就流進河裡,河水渾濁不堪,水土流失嚴重。能有這樣的變化,梅明星說,安吉縣水利局水土保持監督管理站站長梅道亮功不可沒。

1994年,安吉縣水土保持監督管理站成立,梅道亮被任命為站長。“我從小在山區水庫邊長大,曾經親眼目睹因水土流失而引發的山洪。”為了不讓這樣的情況再發生,梅道亮一上任就借全省水土流失普查之機,走遍縣內所有山頭、水系,摸清水土保持情況“家底”。當時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298平方公里,對於這個數字,梅道亮記憶猶新。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安吉縣有近90萬畝毛竹林和近10萬畝板栗林。為了增加產量,農戶加大化肥與除草劑的使用,導致土質鬆散,一遇到下雨天,就極易引發水土流失。“當時的山林,是遠看綠油油,近看水土流啊。”梅道亮回憶道。心痛之餘,愛啃硬骨頭的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現狀。

起初,他想到在板栗樹和毛竹林間套種深根性植物,增加地面覆蓋度,可是村民們不買賬,“擔心植物搶了板栗的營養,農戶們甚至把我們送去的草籽炒一下再種。”梅道亮說。

安吉县水利局水保站站长梅道亮:爱啃硬骨头的“老黄牛”

換位思考,如何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梅道亮諮詢了不少省裡的農技專家,然後蹲在山林間不斷做實驗。

“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幹。”春去秋來,“老黃牛”梅道亮和他的團隊成功在板栗林間套種毛竹等植物,在毛竹林套種楊桐等具有經濟效益的深根性植物。這個以植物措施治山為主的生態修復辦法提高了土壤保水能力,地表水土流失現象也得到改善。

每次去一線工作,無論是去危險的礦山,還是爬陡峭的懸崖,梅道亮都衝在最前面。“師父如‘黃牛’般勤懇,在困難面前,他永遠是‘急先鋒’,我們年輕人更要傳承發揚好‘求真務實’的浙江精神。”梅道亮的徒弟、90後楊思思說。

鄰近安吉龍王山的茅草山,是一座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不少村民在山頂種植高山蔬菜,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水土流失問題開始顯現。最近,年近花甲的梅道亮帶領團隊前往山頂查看情況。單程十幾公里的山路既險又陡,羊腸小道只容得下一個人通過。走了兩個小時,剛到山頂的梅道亮顧不上休息,直接研究起治理方案,這種不知疲倦的工作態度就是他的常態。

平日裡好脾氣的“老黃牛”,面對工作也有紅臉的時候。預防比治理更重要,梅道亮堅持讓項目方在施工前撰寫切實可行的水土保持方案。“起初一些項目不配合,我也吃了不少閉門羹。最嚴重的一次,工程負責人漲紅了臉,拍桌子問我的底氣哪來的,非要揪著這個事情不放。”梅道亮回憶說,“我最大的底氣就是國家的《水土保持法》!”

安吉县水利局水保站站长梅道亮:爱啃硬骨头的“老黄牛”

保護生態,梅道亮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其中。2009年,他和當地教育局攜手主持編寫了《安吉縣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小學讀本》,並在全國率先納入小學教學課程體系,目前已有4萬多名學生接受了系統教育。“孩子是未來的主人,要讓孩子們從小就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