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县蒋庵乡被瓜分了,农民老保待遇差别怎么这么大呢?

在最新版地图上已经再也找不到涟水县蒋庵乡了,取而代之的是淮安涟水机场、涟水县经济开发区、淮安市空港产业园。

开发性的区域划分,使得地图许多细节出现难以避免的“错误”,原来蒋庵乡剩余下来的将近三分之一的村被忽略了。例如悦来集、尹荡、梨园、张官荡、朱楼、张河等村现在归属哪里呢?

涟水县蒋庵乡被瓜分了,农民老保待遇差别怎么这么大呢?

为什么两个经济开发区收纳不了并不算大的蒋庵乡?让剩余下来的老百姓有着被抛弃的苦楚感!划入开发区的农民就有福了,60岁以后每月能拿1200元以上的老保退休金。否则每月只能领取十分之一。

差别怎么这么大呢?最近小编骑着单车从淮安市区出发,经过淮阴区王兴庄街一路向北,到三尖村右拐弯继续骑行10里路来到涟水县蒋庵乡悦来集。

今年油菜花开的时候,我特地来悦来集拍过五辑旅游vlog微视频,在网络发布总点击率超过20万。网友留言非常热烈,有一部分直骂小编是在“黑苏北”,也有知道真相的网友力挺小编“真实纪录”。为什么有争议?作为富裕的江苏竟然还有如此不发达的农村。后来我在想,那些直骂小编“黑苏北”的网友不乏“正话反说”。

所以今天路过悦来集没有停留,而是改方向从田间长满杂草的羊肠小道继续北上。骑行中越来越感觉来到了似曾相识的地界。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不禁被眼前的场景由衷地“啊”了一声:前面不是蒋西庄中学嘛!

涟水县蒋庵乡被瓜分了,农民老保待遇差别怎么这么大呢?

不错,这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30多年前曾经在这里度过两年初中生活。那时候最流行“在希望的田野上”,我还会揪着嘴唇吹这首歌的曲调哩。

眼前这排树是后栽的,记忆里的大关杨树比这粗壮许多。东西走向的大关杨分列沟的两边,沟里长年累月没有水。这些相当于蒋西庄中学最南边的天然屏障。

从南面进去有一条大道直通大门,延伸到校园里最后一排教工宿舍。说是大道其实很普通,没有砖子,就是实打实的土路,两旁长着高大遮阴的关杨树。大门两侧各有三个带有走廊的教室。初三(3)班在门东,初三(4)班在门西。当年的蒋西庄中学总共10个教室,初一年级初二年级都是三个班,初三年级四个班。

我们有时候也会从蒋西庄粮站东墙根拐过来,经陈卜十一队住家户的门口,抄近从校园西侧走。

涟水县蒋庵乡被瓜分了,农民老保待遇差别怎么这么大呢?

我深刻记得范耀忠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语文课:同学们好,我叫范耀忠。说完名字拿起教桌上的粉笔折断,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刚劲有力的“范耀忠”三个字,粉笔字“转折勾”很有特点。写完自己的名字又转过身继续介绍:我以前在陈师中学教高中……

记忆里的范老师门牙有点撅,个头瘦巴巴的小老头,不苟言笑很严厉,说话讲课总是大嗓门,上课时没有一个人打瞌睡……这学年,范老师教导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给我印象最深,作者是德国作家莫泊桑。这一年我开始喜欢语文,开始对写作文感兴趣。

那时候除了涟水县中,还没有其他重点学校之说。各科目老师基本上都是住在学校里,不像现在的农村学校的老师,住在城市里早出晚归。

涟水县蒋庵乡被瓜分了,农民老保待遇差别怎么这么大呢?

当我走近蒋西庄中学的南入口,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记忆里的校园没有了,仅存的一排教工宿舍前围起一个小院,放眼看过去空荡荡的。当年的面貌只能靠朦朦胧胧的回忆了。

蒋西庄中学好像没有可以关开的大门。最前排的教室走廊地面铺砖,高出地面足有一尺多高,走廊向南10米是一排虬枝蓬发的梧桐树,不是很高但树干很粗实。

校园东墙上有大幅标语“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是用白石灰写的描了猪肝红的边。校园东面就是很大的平坦坦的泥土操场,一周都是梧桐树,其中有两个篮球场。操场的北边就是男女厕所。

为什么对这标语印象深刻呢?有一次上体育课,一不留神被姓于的老师用篮球砸到了我的鼻子,哗哗淌血,到操场边泥堆上坐着稍息。没事歪着头迷量这行笔画夸张的正楷大字。

当年小于老师是二十五六岁的大青年,说话有点沙哑但不失个人形象的潇洒。有一位个头高高的、很有校花范儿的---姓查的留级女同学被迷得神魂颠倒……“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有一次在宿舍里钻一个被窝睡觉,被发现后一夜之间双双消失,估计远走他乡“私奔”了。

蒋西庄中学在1980年以前是高中,在整个涟水县是屈指可数的农村名校。后来撤销高中改成了涟淮公社唯一的初级中学。再后来涟淮公社改成蒋庵乡,在蒋庵街南边筹建“蒋庵联办中学”。

现如今,蒋庵乡已经完全没有了初中班。其他乡镇是不是这样就不太清楚了。反正城市里到处新建扩建学校。有时候幻想,如果恢复过去那种城乡均衡办学,农村还会萧条吗?农民朋友还会举全家之力“按揭贷款”负债到城里买房吗?

涟水县蒋庵乡被瓜分了,农民老保待遇差别怎么这么大呢?

涟水县蒋庵乡被瓜分了,农民老保待遇差别怎么这么大呢?

涟水县蒋庵乡被瓜分了,农民老保待遇差别怎么这么大呢?

涟水县蒋庵乡被瓜分了,农民老保待遇差别怎么这么大呢?

废校废地,废得一塌糊涂,废得满目疮痍。我赶紧掏出手机拍照留存。仅存的老房子面目全非,当年的“鱼鳞式”红瓦屋面变成了整体天蓝彩钢瓦。周边环境就像是垃圾场,苍蝇蚊子飞呀飞。

听说这个出过许多人才的蒋西庄中学被拆已经好几年了。不禁在想,为什么要拆?拆了腾出来的地盘干啥用?这么多年过去了,为啥还是废墟一片?

涟水县蒋庵乡被瓜分了,农民老保待遇差别怎么这么大呢?

斗转星移,人是物非。班级合影照片,还有背后的树木老屋,依稀感觉当年的校园环境。这是我唯一可以找到记录的影像资料。

现在网络如此普及发达,小编在此抛砖引玉,期待相关网友能够翻箱倒柜找出更多的照片跟帖发布出来,唤起更多校友同学对蒋西庄中学母校的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