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桓帝評價為啥那麼低?

vvhjhv


熟悉「三國演義」的小夥伴對漢桓帝一定不會陌生,書中多次提及“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字面意思就是:導致國家動亂不堪的原因,大概是緣於桓帝和靈帝兩位皇帝。

就這樣,背上了千古罵名,可漢桓帝實際上並不簡單,否則如何能夠雷厲風行的誅殺梁冀。

作為漢末的權臣,梁冀可不簡單,當年因為八歲的漢質帝當著眾人的面稱呼自己為“跋扈將軍”,緊接著就把小皇帝給弄死了,並且扶持桓帝上臺。

劉志做夢都沒有想到這樣天大的好事會落到自己的頭上,這遭遇就好像當年的劉賀一般,不過兩人的結局倒是大相徑庭,劉賀只當了27天皇帝就被扶持他登基的霍光給廢了,而劉志則是將梁冀給弄死了,足見此人並不像小說中那麼昏庸無能。

而且漢桓帝在位頭幾年,為了避免再出現這種專權的情況,決定不再重用世家豪門,而是廣泛從民間選拔人才,那段時間政治清明,一派欣欣向榮。

但好景不長,後來發生的一件事,令漢桓帝在歷史上的評價一落千丈,即“黨錮運動”。

自從漢桓帝利用宦官將梁冀弄死以後,桓帝為了表彰宦官的功勞,一天之內冊封了五名宦官,史稱“五侯”。而宦官開始利用接近皇帝的便利條件,不僅飛揚跋扈,甚至還假傳聖旨,自此開啟了宦官專權的序幕。

宦官開始到處安插親信,培養自己的勢力,逐漸與外戚的矛盾日盛,最終演變成一場轟轟烈烈的黨爭事件。

最終“黨錮之禍”以宦官誅殺了大量世家貴族而結束,此舉亦傷到了漢王朝之根本,為漢朝的滅亡埋下伏筆。

漢桓帝也從此背上了一生都洗不去的汙點。


輕侃古今


因為桓帝喜歡用宦官啊,歷史上喜歡用宦官的皇帝,名聲基本沒有好的,東漢後期的幾個皇帝、唐朝的幾個皇帝、明武宗、嘉靖、萬曆、熹宗。。都是如此。

歷史是儒家學者記載的,他們是以儒家的利益為基礎寫的,在史書裡,士大夫集團都是為國為民一身正氣的清流化身,他們才是忠臣,而宦官、外戚都是邪惡的變態,禍國殃民,都是奸臣,這點只要看看歷史裡名聲好的宦官有幾個?

他們對那些非儒家出身的官員,發明了很多詞詆譭他們,諸如外戚專權、宦官專權、武人干政、親小人(地位低下的人走上高位)、後宮干政等。

而實際上呢?士大夫集團跟外戚、宦官、武人,都是一丘之貉,沒有什麼人品道德上的高低之分,能力上更沒啥區別,

宦官、外戚的存在,實際上就是因為士大夫集團威脅皇權了,如果士大夫集團權力被分割了,根本就不需要外戚和宦官的存在,宋朝沒有宦官和外戚干政,明清基本沒有外戚干政了,清朝也沒有宦官干政。

東漢外戚宦官之所以輪流上臺,原因就是士大夫集團勢力太大了,為了打擊士大夫集團而出現的,東漢末年最有名的就是“黨錮之禍”,是士大夫集團跟宦官的鬥爭,把暗鬥鬥爭推到明爭了。

所以,宦官和士大夫,本身就是天然的敵人,能產生聯合的時候很少,這就讓宦官難以威脅皇權,

宦官跟士大夫集團鬥爭,士大夫在寫歷史的時候,自然都是皇帝昏庸,導致宦官(外戚)篡權,他們禍國殃民,打壓正義的清流,

能用邪惡的宦官的皇帝,能是正常人嗎?名聲能好嗎?


中國通史視頻


漢桓帝劉志,是漢章帝劉炟曾孫,河間孝王劉開之孫,蠡吾侯劉翼之子。本初元年,漢質帝駕崩,劉志被大將軍梁冀迎入南宮,當上東漢第11位皇帝。
漢桓帝在位21年,下面是《後漢書》記載的漢桓帝元嘉二年中發生的大事:

四年春正月辛酉,南宮嘉德殿火。戊子,丙署火。大疫。

二月壬辰,武庫火。

司徒盛允免,大司農種暠為司徒。

三月,省冗從右僕射官。太尉黃瓊免。

夏四月,太常劉矩為太尉。甲寅,封河間王開子博為任城王。

五月辛酉,有星孛於心。丁卯,原陵長壽門火。己卯,京師雨雹。六月,京兆、扶風及涼州地震。庚子,岱山及博尤來山並穨裂。己酉,大赦天下。

司空虞放免,前太尉黃瓊為司空。

犍為屬國夷寇鈔百姓,益州刺史山昱擊破之。零吾羌與先零諸種並叛,寇三輔。

秋七月,京師雩。減公卿以下奉,貣王侯半租。佔賣關內侯、虎賁、羽林、緹騎營士、五大夫錢各有差。

九月,司空黃瓊免,大鴻臚劉寵為司空。

冬十月,天竺國來獻。南陽黃武與襄城惠得、昆陽樂季訞言相署,皆伏誅。

先零沈氐羌與諸種羌寇並、涼二州,十一月,中郎將皇甫規擊破之。

十二月,夫餘王遣使來獻。

可以看到,這一年裡面,地震,水災,火災,外敵入侵,國內叛亂不斷,經常發生人相食的慘劇,而且漢桓帝在位的每一年幾乎都是這種情況。其在位期間,經常發改元大赦天下,發罪己詔,安排救災救民的政策。

漢桓帝在位初期梁太后臨朝聽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權。延熹二年,依靠宦官單超等誅大將軍梁冀,並翦除其黨羽。

大將軍梁冀謀為亂。八月丁丑,帝御前殿,詔司隸校尉張彪將兵圍冀第,收大將軍印綬,冀與妻皆自殺。衛尉梁淑、河南尹梁胤、屯騎校尉梁讓、越騎校尉梁忠、長大校尉梁戟等,及中外宗親數十人,皆伏誅。太尉胡廣坐免。司徒韓糹寅、司空孫朗下獄。

《後漢書》中,對漢桓帝的綜合評價如下:

論曰:前史稱桓帝好音樂,善琴笙。飾芳林而考濯龍之宮,設華蓋以祠浮圖、老子,斯將所謂“聽於神”乎!及誅梁冀,奮威怒,天下猶企其休息。而五邪嗣虐,流衍四方。自非忠賢力爭,屢折奸鋒,雖願依斟流彘,亦不可得已。

贊曰:桓自宗支,越躋天祿。政移五幸,刑淫三獄。傾宮雖積,皇身靡續。

從上面可以看出,桓帝劉志在東漢,甚至兩漢皇帝中論能力應屬中等的,絕沒有印象中的那麼不堪。而且漢桓帝曾問臣子自己是什麼樣的君主?大臣爰延說:和漢朝的歷朝歷代君主相比,陛下只能是中等君主。當時君主分為上中下三等,中等的君主介於聖人和常人之間。漢桓帝聽了並不惱火,還升了這位大臣的官職。

從某種程度上說,漢桓帝這個人具備了很多成功政治家所需要的素質,隱忍,韜晦,果敢,制衡。雖然東漢沒有在他的手上中興強盛,但也被過分醜化了,為什麼會這樣?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東漢在歷史上被詬病最多的,就是外戚和宦官的輪流專權,這個問題雖然不是桓帝造成的,但是其在位期間沒有解決好,反而愈演愈烈。漢桓帝雖然誅殺了外戚梁冀家族,但是最終又造成了宦官擅權的局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2)在位期間爆發黨錮之禍。宦官集團廣樹黨羽,到處安插親信,“兄弟姻戚,皆案州臨郡”,而且放肆地搜刮百姓,虐害士民,被形容為“與盜賊無異”,這不僅加深了人民的痛苦,激起了人民強烈的反抗,而且引起大地主出身的官僚以及一般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不滿,最終爆發黨錮之禍。

黨錮之禍本質是朝廷的權利之爭,官僚和知識分子對時政的抨擊,使漢桓帝感到了皇權受到挑戰,於是堅定的站在了官僚和知識分子的對立面,他們雖然最終被禁錮,失去了做官的機會,但他們依然佔據了輿論的優勢,在他們眼中漢桓帝當然是個昏庸無能的皇帝。

3)漢桓帝在位期間開啟了一項賣官鬻爵的弊政。由於統治的奢侈腐朽,國家財政基本枯竭。在這種情況下,桓帝一方面採取對農民加重賦稅,另一方面也減借百官俸祿,借王、侯國租稅,甚至靠賣官鬻爵。

4)在皇宮中為佛教的祖師釋迦牟尼和道教的祖師老子設立祭壇,以表示自己有清心寡慾的思想,不過此種行為往往被指責為信異端學說。

5) 不務正業,尤其是喜歡音樂和琴笙。古代皇帝是不能有愛好的,尤其是音樂之類的事情,因為音樂本身就與好靡靡之音有關。

6)好色卻無子。“傾宮雖積,皇身靡續”,據記載後宮美女五千,但愣是沒生下一男半女。

7)最後,但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三國演義》的流傳。《三國演義》開篇就寫道: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桓帝禁錮善類,崇信宦官。及桓帝崩,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共相輔佐。時有宦官曹節等弄權,竇武、陳蕃謀誅之,機事不密,反為所害,中涓自此愈橫。


金鱗戲蘭池


漢桓帝為啥評價那麼低

我覺得可以從以下三點來解釋。

一、太淫亂了

俗話說,“萬惡淫為首”,雖然皇帝可以有三宮六院,可是在他當政期間,一直擴充後宮,宮女最多的時候竟然高達萬人,據說這個數字還破了世界吉尼斯紀錄。不管怎麼樣,他的這種行為是逃不過世俗對他的“道德審判”的。他還很無恥,開了一個什麼“天體大會”,讓宮女和大臣在他面前集體淫亂。最後因為縱慾過度,36歲就一命嗚呼了。一個荒淫無恥的人怎麼可能關心政事!

二. 自己不作為,竟然還放縱宦官為所欲為。

之前的外戚梁翼把持朝政,他上臺時只有15歲,梁翼的殘暴統治他無力反抗,這個還真情有可原,後來在28歲時他聯合宦官扳倒了外戚梁翼,這個在政治上是可以加分的。奪回權力後本可以有一番作為,但是他本性頑劣,好欲惡勞,再加上對朝臣的失望,竟然重用宦官,讓宦官為非作歹,朝廷的黑暗腐敗比外戚專政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後來有抑制五侯的權力,但只是利用宦官去壓制宦官,朝政並沒有絲毫的好轉。

三、得罪封建士大夫,主要指重用宦官和製造“黨錮之禍”,因此在封建士大夫的眼裡一直被作為“反面教材”的形象出現。

宦官本是皇帝的生活秘書,是照顧皇帝的生活起居的。可是一旦皇帝昏庸,縱情於聲色犬馬,那麼生活秘書就會搖身一變成為政治秘書,把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宦官是不會自慚形穢的,更不會憂國憂民,他會盡力折騰,盡力斂財,反正天下是皇帝老子的,折騰別人的東西不心疼,哪怕是鬧得天昏地暗。

可是宦官的做法一定會遭到大臣的反對,漢恆帝時期就是這樣,可是大臣的反對沒用,因為漢桓帝認為在自己無權孤獨無助的時候,除了一個李固還有哪個大臣幫他說過一句話,他是對大臣徹底絕望了。所以當宦官汙衊大臣是搞結黨營私時,漢恆帝震怒,對大臣和太學生抓的抓,關的關,還好有人出來盡力說情,不然就全部被殺頭了,但是規定這些人以後永遠不能當官,這就是東漢歷史上著名的“黨錮之禍”。這兩件事情徹底得罪了封建士大夫。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諸葛亮《出師表》

諸葛亮的這篇《出師表》太厲害了,它文筆流暢,言辭懇切,實在太有名了,可以說千古傳頌,在這篇文章裡面,漢桓帝就是被當成一個反面教材用以告誡劉禪的。可想而知,後世的帝王之師肯定也會拿漢桓帝的例子來教育歷代皇帝,那麼對漢桓帝的評價還能好嗎?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回第一頁是這樣說的:“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把東漢之亡的源頭歸到漢恆帝和漢靈帝的頭上,他們確實有責任,但也不能全怪他們,可是《三國演義》這樣寫,說明了在明末清初的人是那樣認為的,這種看法不會是明清才出現,肯定有著很深的歷史積澱。

把握言論的封建士大夫對漢桓帝的評價可以說一邊倒,或許封建士大夫的評價是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可是從人民這個角度來看,他真的也沒有一丁點的政績可以拿出手,因此對他的評價很低也就能理解了!!!!!

作為一箇中學歷史老師才疏學淺,希望大家在後面留下評論,恭聽你們的指教😀😀😀😀😀


圖書館和運動場


漢桓帝劉志在位21年,前13年是傀儡,多少有點宣帝的氣質,韜晦得較為到位;後8年可暴露了本質,亡國之君的特點基本佔全了,難怪諸葛亮說漢朝真正亡在桓靈之手。

1、東漢末年的皇帝很多沒有子嗣,只能選同族的後輩繼位,縱觀25史(包括清史稿),這樣的王朝沒有能延續下去的,更何況繼位著無道。

2、外戚專權——梁太后族人。

3、宦官當道——黨錮之禍。

4、賣官鬻爵——吏治腐敗。

5、生活奢靡——後宮佳麗上萬。

這個皇帝還真的不如崇禎帝朱由檢!


老衲虛空


漢桓帝!一個被權臣壓迫,只得在茅廁中謀劃奪權大計的皇帝;一個將東漢王朝的大權從外戚過度到宦官手中的庸碌之主;一個變態式好色,逐步將漢王朝引向滅亡的荒淫之君。


涇河文化研究


漢桓帝劉志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都說大漢王朝的滅亡,三國亂世,就是因為桓、靈兩帝“親小人,遠賢臣”造成的。

本初元年,皇太后梁納徵蠡吾候劉志到洛陽城北的夏門亭,準備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他。婚禮還沒舉行,由於年僅8歲的漢質帝指責太后的哥哥、大將軍梁冀是“跋扈將軍”,於是,梁冀懷恨在心,就把漢質帝毒死了。

由於東漢皇帝的位置又空了出來,梁冀就去和太后商量,再立一個傀儡皇帝,梁太后就推薦了自己的準妹夫,才十五歲的劉志當皇帝,一則年齡小好控制,二則他馬上就要娶自己的妹妹了,以後妹妹當了皇后,梁家還可以繼續以外戚的身份專權。

於是,梁冀就消滅反對者,親自用青蓋車把劉志迎入洛陽南宮稱帝。劉志在位21年,前13年基本上是傀儡皇帝。當時梁太后垂簾聽政,粱冀把持朝政。雖然梁太后在和平元年曾下詔歸政,但是粱冀置之不理,仍然牢牢掌握著朝中大權,劉志還是無權親政。只是後來的8年,才是劉志的真正親政期。

然而,就是在這8年的親政中,發生了幾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是“三斷大獄,一除內嬖,再除外戚”。“三斷大獄”指,一是誅滅梁冀,二是廢免鄧氏,三是禁錮黨人; “一除內嬖”,就是抑制宦官; “再誅外臣”,就是誅殺南陽太守成謠和太原太守劉質。

粱冀在劉志當政期間,權力達到了頂峰,他先是用“災異”,讓梁太后策免太尉杜喬,又羅列、罪名殺了李固和杜喬。劉志對他極盡尊崇,委以朝中大權,可與當年的蕭何、霍光堪比。朝中大小政事,全由他決定。百官的升遷都得先到他家謝恩後,才能辦理。地方進獻的貢品,也得把最好的先送給他,次的才給劉志。梁冀和妻子孫壽都窮奢極欲,搜刮錢財,修建豪宅,殘忍貪暴,民憤極大。朝野上下全是他的黨羽,連太后也無力約束他。然而這一切,劉志都能忍受。

後來的粱冀更加的猖狂,由於害怕別的外戚奪走他的權力,他就派人去刺殺長安君,而這位長安君是劉志最寵愛的妃子梁猛女的母親。此時的劉志再也無法忍受了,於是決定幹掉梁冀,真是為紅顏而衝冠一怒啊!

於是劉志就發動了“廁所革命”。由於宮中到處都是梁冀的耳目,所以他只能在廁所進行密謀。他從太監唐衡那兒得知,單超、徐璜、具璦、左悺,幾位太監私下裡對梁冀的專權很不滿,平時只是敢怒不敢言。.於是就組成了一個“滅奸臣梁冀”的五人團,共同圖謀滅梁大計。

五個宦官以桓帝的名義召來司隸校尉張彪,調發軍隊圍攻梁冀的大

將軍府,結果單超很快拿下樑府,沒收梁冀的官印,梁冀知道自己罪大惡極,肯定得死,於是就和妻子孫壽一起自殺了,緊接著梁氏外戚集團被一網打盡。

桓帝誅滅了梁冀後,就封單超等五位有功之人為“五侯”。單超為車騎將軍,位同三公。從此以後,朝中大權又落到了宦官手中。宦官當政,專橫跋扈,遭到了朝中很多官員的反對,因此,桓帝也開始對他們進行限制。劉志先是重用宦官侯覽等,分奪了他們的權力,然後借他們殘害人民的暴行,對他們進行了打擊,這就是“一除內嬖”。

實際上,桓帝對於宦官五侯的打擊,只是為了強化皇權,並不想徹底清除也們,他們仍掌握著朝中大權,這些新用的宦官更加的專權,他們的爪牙遍及中央和地方的各級機構中。

由於這些貪官汙吏成行,又加上邊疆戰火又起,導致國庫空虛。為了擺脫財政赤字,劉志下令,一方面對農民加徵賦稅,另一方面又減借百官俸祿,借王、侯國租稅,以及賣官鬻爵。桓帝以不同的價錢賣關內侯、虎賁郎、五大夫等官爵。

賣官鬻爵影響極壞,不僅讓貪汙合法化,還直接敗壞了吏治,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並且導致了以後的靈帝更加放肆的賣官鬻爵。

桓帝最信任和重用的是宦官,在士大夫和宦官勢力發生激烈衝突的時侯,他極力維護宦官勢力,打擊正直的士大夫,這就是有名的“黨錮”。他通過黨錮打擊士大夫的同時,也打擊了正義;強化皇權的同時,也讓宦官勢力更加的強大了。最終還是弊大於利,為東漢王朝的最後滅亡,埋下了禍根。

桓帝的後宮生活相當腐朽,後宮宮女多達萬人,連皇后都立了三位。他把朝中大權都交給宦官去處理,自己日夜沉湎於聲色之中,由於過度的放縱自己,他的健康也被極度的透支了,在永康元年,36歲的桓帝終於一病不起,不久後就去世了。葬於宣陵,上諡日孝桓皇帝,廟號威宗。

然而,這樣一位擁有超多美女的男人,一生只有三個女兒,一個兒子也沒有。繼承他皇位的是比他更差的靈帝,導致了東漢帝國的迅速滅亡。

雖然漢桓帝在剷除外戚方面,曾對東漢然漢桓帝在剷除外戚方面,曾對東漢帝國有過一些“政績”,那都是為了自己的享樂服務的。總之,劉志不配稱為“桓”,他是一位極度的昏君,東漢王朝最終走向滅亡,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國有過一些“政績”,那都是為了自己的享樂服務的。總之,劉志不配稱為“桓”,他是一位極度的昏君,東漢王朝最終走向滅亡,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