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市----以“江源多桂,不生雜木”得名

廣西桂林市----以“江源多桂,不生雜木”得名

桂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全市下轄17個區(市)縣,總面積2.7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534萬人。桂林地區昔稱八桂、桂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一、歷史沿革

1、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始安縣,屬零陵郡。三國吳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移桂州來治。

2、隋開皇初廢始安郡,大業初改桂州為始安郡。宋為靜江府。元為靜江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靜江路改為靜江府,後改桂林府。清因之。

3、1913年為灕江道,1914年改稱桂林道。1926年廢道直屬省。1940年析桂林縣縣城及附郭部分置桂林市,桂林縣改為臨桂縣,桂林市直隸廣西省政府。

4、1949年設桂林市及桂林、平樂兩專區。1958年撤銷平樂專區,其部分縣劃歸桂林專區;桂林市同時劃歸桂林專區。1961年由自治區直轄。1971年桂林專區改稱桂林地區。1981年、1983年陽朔及臨桂縣劃歸桂林市。1998年桂林地區與桂林市合併為桂林市。

二、地名來歷

以“江源多桂,不生雜木”得名(《舊唐書·地理志》)。指廣西一帶多桂樹,包括藥用的肉桂和八月飄香的桂花樹。這兩種樹自古以來都以廣西最多出產,是標誌性的土特產。桂林一直都很多桂花樹,如林似海,於是名曰“桂林”。

三、風景名勝

廣西桂林市----以“江源多桂,不生雜木”得名

1、灕江風景區:世界自然遺產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風景最美的岩溶山水遊覽區。從桂林到陽朔約83公里的水程,稱灕江。

廣西桂林市----以“江源多桂,不生雜木”得名

2、象山景區。國家AAAAA級景區,象山景點內的主體景觀象鼻山因酷似一頭大象而得名,象鼻山位於桂林市灕江與桃花江的匯流處,因其獨特的山形和悠久的歷史於1995年被評為桂林市城徽標誌。

廣西桂林市----以“江源多桂,不生雜木”得名

3、靖江王城。坐落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灕江西岸,是明朝藩王靖江王朱守謙的藩王府,始建於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洪武二十五(公元1392年)年建成,靖江王城外圍有國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城牆。

廣西桂林市----以“江源多桂,不生雜木”得名

4、兩江四湖景區。指由灕江、桃花江兩條江與杉湖、榕湖、桂湖、木龍湖四個湖泊構成的桂林市環城水系。江湖煙波淼淼,岸畔綠柳依依,山光水色莫不令人感慨萬千。

廣西桂林市----以“江源多桂,不生雜木”得名

5、蘆笛巖。位於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是一個以遊覽巖洞為主、觀賞山水田園風光為輔的風景名勝區。

廣西桂林市----以“江源多桂,不生雜木”得名

6、七星景區。位於桂林市區灕江東岸,灕江支流小東江畔,距市中心1.5公里。佔地面積約134.7公頃,綠化覆蓋率達84%,是桂林市面積最大、歷史最悠久、景緻最多最集中的綜合性景區,是桂林山水精華景觀的縮影。

廣西桂林市----以“江源多桂,不生雜木”得名

7、桂林東西巷 。東西巷是桂林明清時代遺留下的唯一的一片歷史街巷,空間尺度宜人,是桂林古歷史風貌的觀景區,體現了桂林的歷史文脈。

廣西桂林市----以“江源多桂,不生雜木”得名

8、會仙溼地。被譽為“灕江之腎”,是灕江流域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態溼地,具有保持水源、淨化水質、蓄洪抗旱、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

廣西桂林市----以“江源多桂,不生雜木”得名

9、古桂柳運河。又稱桂柳運河、桂柳古運河、相思埭,開鑿於唐代長壽元年(692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與靈渠同為廣西古代的兩大運河。千百年來,古桂柳運河曾經發揮航運和灌溉的重要作用。

廣西桂林市----以“江源多桂,不生雜木”得名

10、龍勝梯田。地處海拔1916米的崇山峻嶺深處,梯田海拔最高處1180米,最低380米,垂直落差800米,面積71.6平方公里,堪稱“世界之最”和“天下一絕”,是桂林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