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眼看市」“雙11”推專屬高收益理財 券商這類轉型“節點”產品能買嗎

經濟導報記者 時超

“雙11”的開啟,讓消費者的錢包倍感壓力,而諸多金融機構也看準這一時機,紛紛推出收益亮眼的理財產品吸引投資者,其中券商尤為積極。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雙11”前夕就有申萬宏源等多家券商推出相關特惠服務、高收益表現產品,甚至還有券商推出“雙11”理財專區、搶紅包等活動吸引流量。

對此,受訪投資界人士表示,今年銀行理財收益下行、掛鉤股票的權益類產品反之表現亮眼,讓券商看到了在資管市場開疆拓土的機會。不過,投資者若購買相關產品時,也要注意股票波動的風險,不宜重倉進場。

專屬產品近一年收益可達45%

“這個月開始我每天都會登陸小程序搶紅包,到11日結束。紅包金額上限比之前的活動要高,我的股友基本上都參加了。”8日,濟南市民王貴亮指著手機中閃動的“銀河證券·暢想雙11”界面對經濟導報記者說道。

王貴亮是銀河證券的客戶,之前就參與過該券商多次搶紅包的活動,只是相比起來,這次活動持續時間較長,可以獲得現金紅包的最高金額也升至288元。

經濟導報記者採訪中瞭解到,近期不少券商機構推出了與“雙11”有關的活動,有的像銀河證券這樣直接派現,有的則是給予客戶優惠服務,其目的都是為吸引投資者註冊或瀏覽相關產品。

如申萬宏源近期在公眾號上就推出了“雙11嘉年華”活動,涉及“購買活動基金”享受費率1折,有機會獲得專屬理財特權等服務。其推薦的活動專屬產品中,不乏表現優異的基金產品,個別產品近一年的收益率可達45%左右。

“現在股票型基金收益表現普遍較好,參加活動還可以省去一筆管理費,所以我最近將一些閒錢也買了證券公司推薦的產品。”投資者雲女士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她購買的是一款投向醫藥板塊的股票型基金產品,購買金額6萬多元,一年支出的管理費等成本不到100元,即費率在0.15%左右,與之前1.5%左右的費率相比,減了不少。

經濟導報記者發現,部分券商在投資者認購產品達到一定金額後,還會對其放開預期收益率較高產品的購買權限。

如華金證券在日前推出的“11·11理財狂歡節”活動中就稱,只要客戶在10月21日-11月6日通過理財商城購買公募基金單筆不少於5萬元,就可以獲得“雙11專享”產品購買權,該產品將於11月11日發售,期限14天,預期年化收益率在6%以上,較目前銀行理財產品高出不少。

投資者需理性對待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基金產品外,券商還通過“雙11”活動推出了貴金屬理財、投資顧問服務等多種形式的產品。

如銀河證券的客戶在11月1日至11月11日期間,可以憑藉優惠價格購買包括高純金條、銀版紀念鈔、心型項墜、生肖產品等近20種貴金屬產品。而民生證券日前則宣佈,“雙11”期間全場投顧產品年費5折起,收益率接近85%的精品組合也是五折促銷。

“以前覺得券商就是靠客戶的股票交易賺佣金,沒想到會有這麼多產品服務。”雲女士表示,通過瀏覽券商“雙11”的活動介紹,她也對券商理財能力有了新的瞭解。

對此,有券商人士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受市場競爭影響,證券行業平均淨佣金率在去年已經降至歷史新低,僅靠交易佣金收入很難再獲得健康的業績成長,而資管市場的放開以及今年A股市場的良好表現,給券商提供了拓展附加值更高的理財服務的機會,諸多券商也開始把精力向理財業務轉移。

資料顯示,去年以來,部分券商開始推動經紀業務向財富管理業務的轉型。如2018年12月,中信證券就將經紀業務發展與管理委員會更名為財富管理委員會。隨後,銀河證券、興業證券也相繼宣佈經紀業務全面轉型財富管理,經紀業務總部變更為財富管理總部。

業務重心的轉移,也就帶來對各種宣傳資源的側重,這也是今年的“618”“818”“雙11”等消費爆發期內,券商紛紛發力營銷理財業務的原因。

不過,受訪投資界人士表示,券商推介的理財服務,多掛鉤股票、大宗商品等波動較大的產品,雖然短期看來業績亮眼,但收益縮水風險較大,甚至還會有虧損的可能。投資者參與相關產品投資時,不宜過多關注產品推介的高收益表現及優惠政策,而是應該結合其掛鉤標的的市場表現,對未來走勢有所判斷,從而儘可能規避資金損失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