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安徽典範人物:省檢察院老檢察長楊效椿

70年風雲激盪,70年砥礪奮進。敢為人先、銳意進取的江淮兒女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堅強領導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克服各種艱難險阻,應對風險考驗,使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躍。在波瀾壯闊的偉大征程中,安徽各行各業、各個領域湧現出一大批先進模範人物。

安徽省檢察院原檢察長楊效椿和宣城市檢察院原副檢察長週會明,入選新中國70年安徽典範人物,本期講述“三個第一”的模範共產黨員:楊效椿,旨在以他們為榜樣,激勵全省檢察人員堅守初心使命,傳承奮鬥精神,譜寫新時代檢察事業發展新篇章,為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貢獻“檢察力量”。

楊效椿:“三個第一”的模範共產黨員

楊效椿事蹟簡介

70年安徽典範人物:省檢察院老檢察長楊效椿

楊效椿

楊效椿(1911--1976),山西萬榮人。1936年10月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193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月考入中國抗日軍政大學。戰爭年代曾任新四軍新八團和淮西獨立團政委、華東野戰軍第十二縱隊第三十四旅政治部主任、淮南支隊司令員、路西地委書記、江淮軍區第四分區政委、巢湖地委書記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共安徽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兼省人事廳廳長,安徽省檢察院檢察長,中共安徽省委常委,中共合肥市委書記,安徽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兼省委宣傳部部長等職。

作為一名省級領導幹部,楊效椿為何生前被譽為“模範共產黨員”,身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可以從他在全省領導幹部中的“三個第一”裡找到答案。

第一個被樹為先進典型的地委書記

70年安徽典範人物:省檢察院老檢察長楊效椿

1948年底,楊效椿(左)與譚啟龍部會師時合影,時任江淮四分區地委書記

抗日戰爭期間,楊效椿是淮西地區威震敵膽的抗日驍將。

淮南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19塊抗日根據地之一,位於安徽省東部和江蘇省西部,以津浦路為界,分為路西和路東2個地區。從1940年1月到1949年6月,楊效樁率部在淮南根據地縱橫馳騁,出生人死,浴血奮戰,屢建功勳。1940年1月,新四軍新八團政委楊效椿率部由無為縣開赴肥東縣青龍廠,打退土頑杜學玉的進攻,斃傷400餘人。7月,奉命開赴鳳陽、定遠交界的永康鎮、靠山鎮,經過兩個多月的戰鬥,打垮了偽軍2個團,繳獲200支槍,重新恢復了縣、區、鄉政權。

1941年6月,楊效椿奉命率部開闢壽東南抗日根據地。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經過4個月的戰鬥,趕走了壽縣莊墓橋以南的國民黨頑固派政權,粉碎了日軍的瘋狂“掃蕩”,初步打開了淮西地區的抗戰局面,重新成立了中共壽縣縣委,楊效椿兼任縣委書記。1942年6月,部隊擴編為淮西獨立團,楊效椿任政委,李國厚任團長。在日、偽、頑的重重包圍之中,經過大小數百次戰鬥,成功開闢了北起淮河,南起吳山廟和合肥四十里鋪,東起水家湖西,西至瓦埠湖濱的淮西抗日根據地,為實現新四軍第二師“堅持路西,鞏固路東”的戰略任務發揮了重要作用。

解放戰爭初期,淮南根據地全部陷入敵手。華東局和華東軍區決定“組織精悍的小型武裝,楔入淮寶縣開赴敵後堅持活動,逐步向淮南發展”。在兩次派部隊進人淮寶,損失很大仍未完成任務的情況下,1947年1月,楊效椿又一次臨危受命,率領1個營和部分地方幹部挺進淮寶。經過3個月的殊死拼殺,建立了前進基地,受到華東軍區的通電嘉獎,並獎勵輕機槍2挺,子彈1萬發。5月,成立淮南工委和淮南支隊,李世農任工委書記,楊效椿任司令員,率部先後攻克塗溝鎮、銀集、閔橋,建立了4個區級政權。楊效椿又率部奔赴泗(縣)、盱(眙)邊緣,建立長淮、鐵太兩個區級政權,控制了300華里湖灘,解決了糧源、兵源和財源問題。1947年11月,楊效椿率領的淮南支隊在第三十四旅的配合下,先後攻克銀集、塔集、閔橋,收復東陽、大通、永豐等鎮,粉碎敵人重兵“清剿”,到年底相繼建立了高寶、天長、盱眙、盱鳳嘉和東南辦事處5個縣政權。

1948年2月,華野第十二縱隊司令員陳慶先率第三十四旅與淮南支隊會合,加快收復淮南根據地的進程。2月28日,攻打由國民黨軍隊控制的高寶、天長中心據點銅城,戰鬥半夜打響,至次日清晨,楊效椿率部首先攻入東門。其餘3門也相繼打開,全殲守敵800多人。3月7日,攻打盱來嘉三縣交界重鎮古城,經過一天激戰,斃傷俘獲守敵400多人。3月9日,部隊轉戰十里長山,國民黨1個正規團、青年軍2個團前來“清剿”,淮南支隊和第三十四旅奮起迎戰,俘獲300多人。三成三捷,切斷了盱天、盱六、盱嘉公路,控制了三河、淮河兩條水上運輸線,使淮南、淮北、淮寶連成一片,直指津浦鐵路,通近長江防線,極大地震撼了南京。國民黨調集13個團和地方保安隊,分4路進行“清剿”。楊效椿率部2000餘人開展“百日反清剿”,粉碎了敵人的進攻,到7月底基本恢復了路西根據地,壽六合霍、定鳳懷、定鳳嘉、定合、定滁全、全合縣相繼成立了縣委、縣政府和縣總隊。

在戎馬倥傯的年代,楊效椿處處以身作則,與官兵同甘共苦。行軍時他把馬讓給傷病員;按規定團以上幹部可以吃中灶,他卻堅持與戰士一塊吃大鍋飯,炊事員給他炒了一盤雞蛋,他二話沒說倒進大鍋裡;挺進淮寶時被子丟了,他寧願一連數月蓋著軍大衣睡在稻草上,也不同意新做一床被子。他曾3次受傷,新中國成立後卻拒領革命軍人殘廢證,他說:“許多同志為革命犧牲了生命,我只不過流了點血,還能要組織上照顧嗎?”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共中央在嚴肅查處劉青山、張子善貪腐問題的同時,要求宣傳領導幹部中的先進典型。安徽省委對全省地(市)委書記以上的領導幹部排除比較,巢湖地委書記楊效椿不僅有戰功,而且一貫艱苦樸素,嚴於自律,決定宣傳楊效椿的先進事蹟。1952年華東地區各大報紙密集宣傳楊效椿的事蹟,“模範共產黨員"的稱號被廣為傳頌。

1955年2月,楊效樁擔任安徽省檢察院首任檢察長,3年後安徽的檢察工作第一次進入全國先進行列。1957年2月,省委主要領導人提出要在政法部門反右傾,楊效樁和主持全省政法工作的省委書記處書記李世農對此持有不同意見。反右派鬥爭開始後,楊效椿受到了錯誤批判。從模範共產黨員到大右派,楊效椿經歷了他生中最坎坷、最艱辛、最沉重的5年。

1962年1月,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史稱“七千人大會”)在北京召開,楊效棒的政治命運發生重大轉機。劉少奇帶領華東局第一書記柯慶施、第三書記李葆華和中央監委副書記錢瑛等人,用10天時間親自調查處理安徽問題。

2月9日晚,劉少奇在安徽大組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有幾個案子,張愷帆、李世農、牛樹才、楊效椿、陸學斌,這只是幾個人,這幾個人下面還有一大批這些案件……根據現在的觀點,大家的認識,重新審查。中央準備派人到安徽,華東局也要派人去和安徽省委一起審查,研究這些案件。受過處分、批判、打擊的人,需要重新做出結論的,可以重新做出結論。”

會後,錢瑛帶領工作組到合肥,指導改組後的安徽省委做好甄別工作。經過認真審查,終於搞清楚“李世農、楊效樁、李銳反黨集團”是一起重大錯案,決定第一個給楊效椿進行甄別平反。

第一個經過公推選舉的省委常委

70年安徽典範人物:省檢察院老檢察長楊效椿

969年5月15日,安徽省革命委員會負責人接見安徽毛澤東思想學習班全體學員合影(第二排右三為楊效椿)

楊效椿平反後擔任安徽省甄別領導小組副組長,在省委的領導下負責全省甄別工作。全省亟待甄別的案件數以萬計,他夜以繼日地緊張工作,親自參加全省大部分系統的平反會議,主持制定了各級幹部的生活補助標準,親自過問14級以上幹部的家庭生活困難,與安徽、上海等醫療單位聯繫,及時安排部分重病號住院治療。經過4個多月卓有成效的工作,不僅在政治上解放了一大批幹部和知識分子,同時在經濟上給予其必要的救助,這些舉措對全省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經過反右派鬥爭後,全省廣大幹部群眾更加了解楊效椿的高尚人品和堅強黨性。1963年7月,中共安徽省第二次黨代會召開,楊效椿時任省委組織部副部長,高票當選為安徽省委委員和省委常委。這種情況在當年極為罕見,用今天的話來說,楊效椿是全省第一個經過公推選舉產生的省委領導。

“文化大革命”爆發時,楊效椿任合肥市委書記僅7個月,厄運又一次降臨到他的頭上。1968年3月,安徽省軍管會經過廣泛徵求意見,將楊效椿和李任之兩人作為首批解放的省級領導幹部。1968年4月14日,經中共中央批准,安徽省革命委員會成立,李德生任主任,楊效樁等7人任副主任。

從1958年到1968年,楊效椿兩次被打倒,又兩次復出,成為安徽政壇的傳奇人物,之所以能在坎坷艱辛的道路上屢踣屢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深得廣大幹部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危難之際,楊效椿又一次艱難地站出來,竭盡全力減少“文化大革命”給安徽造成的損失。

楊效椿復出後,在極端複雜的環境下,不計個人得失,千方百計保護了一大批領導幹部和知識分子。王鬱昭原任合肥師範學院副院長,1964年跟隨楊效椿參加全椒縣“四清”運動,給楊效樁留下很好的印象。“文化大革命”之初,王鬱昭被打倒,全家下放到利辛縣。1970年春,突然通知他到合肥開會,楊效樁代表省革委會宣佈他任全椒縣革委會主任,事後他才知道這是楊效椿的建議。王鬱昭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楊效椿又專程趕到全椒縣與他促膝談心,鼓勵他注意學習農業知識,搞好科學種田,爭取農業有一個好收成,讓老百姓能吃飽飯。王鬱昭牢記楊效椿的教導,在全椒苦幹實幹,工作三年邁了三大步,後來擔任滁縣地委書記和安徽省省長,是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功臣。

安徽省文聯原副主席陳登科是著名作家,代表作《風雷》轟動文壇,他也因此招來厄運,“文化大革命”中被江青點名後長期關押。他的子女沒有工作,到處流浪,生活十分困難,楊效椿想方設法為陳登科的女兒安排了工作。安徽醫學院教授許學受是全國首屈一指的肺科專家,“文化大革命”中全家從合肥下放到金寨縣,多次要求回安徽醫學院工作,院方堅決不同意,楊效椿親自出面做工作,將許學受夫婦調回合肥鐵路醫學院。巫寧坤早年留學美國,新中國成立初期回國,在反右派鬥爭中被打為“極右分子”,“文化大革命”中又被關進牛棚。巫寧坤給楊效椿寫信申訴,楊效樁批示:“安徽大學應儘快為巫寧坤恢復工作,如安大有困難,可調到另一所大學任教,每月工資不低於一百元。”安徽大學軍宣隊負責人頂著不辦。楊效椿又與安徽師範大學聯繫,幾經周折才落實了巫寧坤的工作。巫寧坤後來移居美國,在所著的《一滴淚》中對楊效椿深懷感激之情。

楊效椿雖然長期身居高位,但是處處以身作則。他歷來反對吃吃喝喝,安徽師範大學阜陽分校成立,楊效椿冒著大雪趕去祝賀。開學典禮結束後,他走進餐廳一看見餐桌上的好酒好菜轉身就走。校領導解釋:“咱們這裡教育落後,現在能辦起這所大學是喜事,所以……”楊效椿聽後嚴肅地說:“所以要大擺宴席?現在國家還很窮,省裡也很窮,你們地區更窮,辦任何事都要勤儉節約。”說完回到學校辦公室休息,直到秘書送去一碗麵條,他的臉上才露出笑容。

安徽省教育局的秘書跟隨楊效椿參加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返回時帶了一大堆材料和8塊洗衣板,其中有楊效椿的一塊,因為超重收了託運費。回到合肥後,這位秘書收到楊效椿寄來的一封信,信中就託運費問題明確要求:“這筆費用要從託帶東西的私人頭上扣除,每個人都應按規定付給。今後不論辦什麼事,都要做到公私分明,任何人都不能佔公家的便宜……現寄來3元,請為我代付託運費。”

楊效椿經常把節省下來的錢救助軍烈屬和困難群眾。1962年春,楊效椿到壽縣楊廟搞調研,救濟軍烈屬和特困戶花掉700多元,工作人員提出從公款中報銷,楊效椿說:“這怎麼行呢,公私要分明嘛。再說我自己的錢也是人民給的,現在把它還給人民,這不是合情合理嘛!”這筆錢後來從他的工資中逐月扣除。楊效椿的這些模範事蹟今天對領導幹部仍有很強的教育作用。

第一個被追認革命烈士的省委領導

70年安徽典範人物:省檢察院老檢察長楊效椿

1947年夏,解決淮南問題的安徽省委工作組成員合影(前排右二為楊效椿)

楊效椿一生勤奮,任勞任怨,長期帶病堅持工作,真正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1947年患肺結核,因為沒有條件治療,只能一邊咯血一邊指揮戰鬥,1949年開始大吐血,仍堅持一邊工作一邊治療。1950年病情加重,離職到華東軍區醫院治療,診斷為晚期肺結核,治療兩年才基本痊息。1964年做了膽囊切除手術,術中發現患有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和貧血症等,切口剛拆線,他立即返回全椒縣領導“四清”工作。從1964年到1974年,楊效椿曾先後7次住院治療,常常是病還未痊癒就急著出院工作。全國著名消化科專家張效騫給他做檢查,確診為肝硬化,因血液迴流受阻,門靜脈高壓引起食道靜脈曲張,隨時可能大出血,危及生命安全。醫生多次告誡他不要大意,一定要住院治療,他卻常說:“現在工作忙,不能整天躺在醫院裡,年歲大了,就像機器舊了一樣,維修一下就行了。”

1974年3月,“批林批孔”運動開始後,淮南市的造反派煽動煤礦職工“停產鬧革命”,揪鬥廠礦負責人,對堅持生產的幹部職工採取擁綁吊打,全市煤礦生產陷人癱瘓狀態,導致華東地區生產生活用煤告急,上海面臨停水停電的危險。

楊效椿因患肝硬化正在住院治療,聽到這個情況後憂心忡忡,主動請纓去處理淮南問題。省委決定由楊效椿、王翀、吳從樹3名省委常委帶隊趕赴淮南。楊效椿深人百里煤城,召開各類座談會,揭露一小撮壞人破壞生產的罪行,動員廣大職工抓革命、促生產。由於過度勞累,他的病情越來越重,連日高燒不退,肝區疼痛加重,市委領導多次勸他回合肥治療,都被他婉言謝絕。兒子聞訊趕到淮南,他要兒子下到礦井和工人一道勞動,他說“現在能多出一噸煤,對我就是一劑最好的良藥!”為了迅速穩定淮南局勢,楊效樁與淮南市委書記丁繼哲等人研究決定四箭齊發:一是大造輿論;二是組織基幹民兵攜帶武器進駐廠礦和街道,維護生產和生活秩序;三是嚴懲一批“骨幹”分子;四是連續組織30多次創高產活動。兩個多月後,淮南局勢穩定了,煤炭生產恢復了,楊效椿卻又一次累倒住進醫院。

血吸蟲病是一種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安徽沿江和江南地區疫情歷來較重。“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防治機構從癱瘓到撤銷,導致疫情再度回升,全省釘螺分佈面積增至9.9億平方米,新中國成立後的防治成果幾乎前功盡棄。1968年5月,楊效椿兼任省血防領導小組組長,在深人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他力主恢復各級血防領導小組,調回已經下放的血防人員,恢復和健全各級專業機構,動員全省衛生系統和駐軍組成醫療隊支援血防工作。他深人血吸蟲病流行區開展調研,全省絕大多數血防重點區、鄉、鎮都留下他的足跡。桐城縣掛鎮是血防工作重點區域,他每年總要去三四次。桐城縣楊橋和黃甲交通不便,他兩次左手拄著木棍,右手捂著肝區,步行五六十里去檢查血防工作。他總感到自己的時間不長了,經常說多幹一點是一點。1975年,他利用住院治療的間隙,與安慶地委書記陳作霖到菜子湖滅螺現場視察,又趕到宿松參加全省血防工作會議。病危期間還找有關同志瞭解血防工作情況,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在他的領導下,全省釘螺分佈面積下降了91.6%,血吸蟲病人減少了63.2%,有16個縣市達標。

1976年1月,楊效椿病情一天天加重,肝腹水2000毫升。他仍然帶病到舒城、桐城、樅陽等縣檢查工作,終於在廬江縣病倒了,送到合肥105醫院,入院即報病危,經搶救無效,於10月3日病逝,年僅65歲。

70年安徽典範人物:省檢察院老檢察長楊效椿

李德生為楊效椿題詞

粉碎“四人幫”後,萬里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顧卓新、趙守一任中共安徽省委書記。廣大幹部通過多種方式向他們介紹楊效椿的堅強黨性、高尚人品和革命功績。1977年11月的一天下午,中共安徽省委召開揭批“四人幫”大會,省委書記顧卓新在講話中談到楊效椿時動情地說:“過去,我們幾個人從未和楊效椿同志在一塊工作過,來到安徽後聽到廣大幹部對他的高度評價,我們為黨培養這樣優秀的幹部感到驕傲和自豪,像這樣的好乾部為什麼不能追認為革命烈士!”全場頓時響起長時間的掌聲。1978年1月,安徽省革命委員會破例追認楊效椿為革命烈士,楊效椿成為新中國成立後唯一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的安徽省委領導人!

楊效椿在全省領導幹部中的“三個第一”,濃縮了他不忘初心的革命歷程,詮釋了他勤奮無私的公僕形象,展示了他勇於擔當的家國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