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南詔國曆史文化,回味遠古輝煌的南詔國曆史上真實存在

古代南詔國曆史文化,回味遠古輝煌的南詔國曆史上真實存在

唐時西洱河地區,居住著烏蠻,共分6大部落,號稱“六詔”,即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及蒙舍詔(彝文裡寫作ma shy nzyꂷꏂꌅ,意為金竹王)。當中蒙舍詔因地處南方,稱為南詔,亦為各部落中最強,家族姓蒙氏(蒙姓來由為唐朝冊封,使用較少;盛行父子連名)。“詔”解作王(彝文裡寫作nzyꌅ)。他們與白族直接有關。

古代南詔國曆史文化,回味遠古輝煌的南詔國曆史上真實存在

649年,蒙舍詔首領細奴邏建號大蒙國,稱奇嘉王(雖然稱國,但還只是個部落)。另一種說法是南詔東北白崖的白國張樂進求讓位於避仇來居的細奴邏。細奴邏遣子入唐,求唐朝保護。729年2月,唐打敗破西南蠻,平定昆明鹽源(今鹽源)。

在748年滅東部的爨氏和750年攻陷姚州以及所管轄的“三十二個州”之前,統一的南詔領地僅有今雲南省西北部的西洱河地區。

當時南詔實力最強,欲求一統六詔,唐王朝為減輕與吐蕃接壤的邊患,支持南詔兼併各部落。737年,唐朝派御史嚴正誨協助南詔攻下石和城(今鳳儀)、石橋城(今下關),佔太和、襲大釐逐河蠻,之後又繼續兼併各詔。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皮羅閣在唐王朝支持下兼併五詔,進爵雲南王,以西洱河(今洱海)地區為基地建立政權,以其族姓為國號,稱大蒙。次年遷都太和城(在今大理市)。南詔稱臣於唐朝,被唐玄宗冊封。

公元748年,唐朝立閣羅鳳為雲南王。唐朝為加緊控制洱海地區,修築安寧城,惟受到爨氏各部反抗,受唐朝派兵鎮壓,閣羅鳳隨即拉攏爨氏各部,奏請朝廷謝罪。

鮮于仲通為劍南節度使,張虔陀為雲南太守。鮮于仲通褊急寡謀,張虔陀矯詐,無禮對待閣羅鳳。閣羅鳳曾與其妻子謁見都督,張虔陀無禮對待他們。張虔陀還對他們征斂,閣羅鳳大多數不給,張虔陀遣人罵辱之,還誣告閣羅鳳謀反。閣羅鳳忿怨,因發兵反攻,天寶九年(750年),圍攻殺死張虔陀,陷姚州並“取夷州三十二”。

唐朝西川節度使楊國忠派鮮于仲通率兵六萬出戎州、巂州,分三路進兵征伐南詔。南詔節節敗退,閣羅鳳遣使向唐朝謝罪,請求歸還擄掠所得,與唐朝和好,否則要向吐蕃投降,被唐朝所拒。

南詔於是向吐蕃求救,唐軍進軍靠近南詔首都太和城,戰敗。吐蕃與南詔由此結為兄弟之邦,閣羅鳳被吐蕃稱為贊普鍾。閣羅鳳說:“生雖禍之始,死乃怨之終,豈顧前非而忘大禮”,修築“大唐天寶陣亡戰士冢”(俗稱萬人冢),並在太和王都立大碑,刻石寫上“叛唐不得已而為之”等字句。

公元754年,李宓率軍七萬攻南詔,打到南詔首都太和城外,閣羅鳳守在城內不出戰,李宓軍糧盡,士卒因疾病瘴疫及飢餓而死者達到十分之七八,李宓率餘部返回,南詔追擊,李宓全軍覆沒。

唐軍在天寶戰爭中的慘敗,丞相楊國忠卻向唐玄宗報捷。明代萬曆雲南總兵鄧子龍,看了“萬人冢”感慨地寫道:“唐將南征以捷聞,誰憐枯骨臥黃昏,唯有蒼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

779年,唐朝李晟等大破南詔、吐蕃聯軍,使其損失慘重。李晟率禁兵四千人,金吾大將軍安邑曲環率邠、隴、范陽兵五千,從東川出軍,自江油到白壩,與山南兵合擊吐蕃、南詔大軍,一破之,斬首六千級,俘獲大量吐蕃南詔部眾。范陽兵在七盤追上吐蕃南詔軍,又破之,攻佔維、茂二州。李晟追擊吐蕃南詔到了大度河外,三破之。吐蕃南詔大軍被趕入山谷,因飢寒、隕於崖谷而死的達到八、九萬人。

不久,南詔再次歸附於唐朝。異牟尋遣其弟湊羅棟、清平官尹仇寬等二十七人獻地圖、方物給唐朝。唐朝冊封異牟尋為南詔王,賜印,印文為“貞元冊南詔印”。以袁滋、龐頎為等持節領使,冊封異牟尋。異牟尋離開座位,跽受冊印,稽首再拜,又受賜服備物。異牟尋說:“開元、天寶中,曾祖及祖皆蒙冊襲王,自此五十年。貞元皇帝洗痕錄功,復賜爵命,子子孫孫永為唐臣 。”

779年,異牟尋遷都陽苴咩城(又作“陽苴”、“羊苴咩”、“苴咩”,後又稱“紫城”、“大理”、別稱“鶴拓”,今雲南大理舊縣城西三塔附近)。794年,異牟尋被唐朝封為南詔王,自此世稱南詔國,別稱鶴拓

860年,世隆改國號為大禮國(或為禮儀之邦之意),自稱皇帝。878年隆舜改國號為大封民(或大封人,“封”古音“幫”,“封民”或“封人”即“白民”或“白人”,乃民族自稱,南詔建國百餘年,烏蠻已經白蠻化,白族之名或來於此)。

南詔長期與唐朝戰爭,國力日趨衰弱,南詔“屢覆眾,國耗虛”。南詔的漢人鄭氏世襲清平官一職壟斷大權,897年,清平官鄭買嗣指使楊登殺死南詔王隆舜,902年,鄭買嗣殺死南詔王室親族800餘人,滅亡南詔,建立大長和國。

古代南詔國曆史文化,回味遠古輝煌的南詔國曆史上真實存在

在古代越南,曾有南詔國是“趙武帝佗之後”的說法。在越南古籍《嶺南摭怪‧南詔傳》中,提出歷史上的南越國(南粵)被漢朝所滅後,“其趙氏子孫,各散四方”,後來更在越南北部地區“劫掠海濱之人,戮漢守令。其民畏服,呼為‘南趙’。”並進一步以為“南趙”訛為“南詔”,因而南詔國是南越趙氏遺族所建立的。

對此,中國學者戴可來作出駁斥,認為與史實不符。理由是南詔的“詔”其實是王或首領的意思,而該政權是六詔中的蒙舍詔所建立。至於杜撰南詔是趙佗之後的原因,戴可來認為是“因為越南人以趙佗為其‘開國之君’,編造這套傳說,藉以自誇,不足為信。”

而近現代的越南史家,也已經對南詔歷史有較深的認識,如陳仲金說南詔國境內“這個地區之人稱王為詔”、“蒙舍詔位於最南面,故稱南詔”;1970年代越共學術機關編撰的《越南歷史》,亦說“‘詔’是民族首領的稱呼”,與陳仲金見解相同。

英國人與泰國人提出南詔始祖是泰族亦被中國駁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