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一歲有打人的行為,需要制止麼?

宣小宣小生活


在1歲孩子的概念裡,她是不懂什麼叫“打人”的。既然沒有“打人”又何來的制止!為什麼1歲孩子會出現“打人”的情況,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的發育情況。

孩子喜歡打人,其實是孩子在用手來探索這個世界

一歲半之後,孩子是用行動來認知這個世界的。而孩子的手就是行動的執行者。

  • 孩子喜歡把東西扔得滿地都是。他只是在觀察東西落地的樣子,或者不同的物品落地,帶來不同的聲音,讓她感到好奇。
  • 吃飯的時候把所有的食物都拍扁,這是他在觀察食物被蹂躪後的樣子。 什麼東西都放在嘴巴里,嘗一口。這是孩子在感受不同的食物帶來的不同的味蕾感覺。
  • 喜歡抓人,手抓人臉,抓人衣服。他可能只是在觀察被抓之後被抓者的表情。

有研究發現,孩子在面對不熟悉的物體的表面的時候,孩子的第一個動作往往是伸出手去觸摸或者拍打。孩子並不是想打架,這個時候他只是好奇。


也就是說,孩子在面對同齡人的時候,他心裡想的可能只是用手去摸一下,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本能。

孩子打人背後的第二個原因,不斷的重複是孩子學習的途徑 有這樣一個研究。

研究者讓一歲多剛會走路的雙胞胎,其中一個每天都練習走路,另一個相反,每天都不做練習。十天之後,很明顯,每天都做練習的孩子走路更加的平穩。 也就是說孩子的很多能力都是在不斷的重複中得到學習與鍛鍊。

同樣的道理,一歲多的孩子並不能很好的去控制自己的手臂。孩子在練習觸摸的時候,他的手會不斷的去觸碰到其他人。在個這個觸碰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人指導,他是不能很好的把握力度的。


皮亞傑提出,嬰兒在主動抓取身邊的玩具併成功後,就積累了感性經驗,獲得了對玩具的整體知覺;而這些知覺有助於他們在下次抓取玩具時,更有目的性,從而更加熟練和精確。

孩子喜歡打人扔東西,是他在學習事物之間的聯繫

如果每次打人都能換來父母的關注,那麼孩子會因為好奇不停的嘗試,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和父母的表情或者行為之間建立起關聯的時候,他會不停的去嘗試

如何面對1歲孩子打人

1.幫助孩子建立認知體驗。孩子“打人”時,拉著孩子的手告訴孩子,要輕輕的去摸,不能打,重複這樣的認知體驗,孩子會明白打和摸的區別。


2.幫助孩子練習手部力量,讓孩子明白更多的手部力量,比如怎樣拿玩具,怎樣扔東西,怎樣輕拿輕放。

3.不要以暴制暴,告訴孩子不能打人,父母啪的打下孩子的手,這會讓孩子感到疑惑,他可能會找機會再去試!


豌豆媽媽育兒


這位家長您好!一歲的寶寶出現打人的行為,其實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孩子在這個時期,會出現手的敏感期。當寶寶手部的敏感期來到的時候,寶寶會有哪些行為呢?比如:寶寶喜歡打人、喜歡撕書撕東西、喜歡扔東西、喜歡扯頭髮、捏東西。有時我們還會看到,當寶寶在自己吃飯的時候,他會用手去抓飯吃。這些都是因為孩子的手部敏感期到了的原因。

二、孩子喜歡打人是因為他想與這位孩子交朋友,但是因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並不是很好,因此,孩子會用手去打孩子,這是想引起對方的注意。

三、孩子喜歡打人是因為孩子在感到生氣的時候,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自己的不良情緒。孩子的情緒處理能力並不是很好,打人是最直接的一種方式,他們的控制能力較差。

當孩子出現打人行為的時候,媽媽當然應該制止。否則的話,孩子會以為這種行為是被認可的,以後還會繼續打。當然,我們在制止孩子的時候,不要對孩子大聲呵斥,這樣會讓他感到有恐懼感。具體應該怎樣做呢?

1.告訴孩子打人會讓別人感到疼痛。

一歲的孩子正是孩子學說話的時候,當媽媽在對孩子說話的時候,他能理解簡單的意思。比如:當孩子打了別人,媽媽可以告訴孩子:別人會感到很痛的。如果您的孩子還不能理解痛的意思是什麼?媽媽可以告訴孩子打針時的感覺就是痛的感覺。或在孩子的手背上拍一下,讓她感覺一下痛,並告訴他,這就是痛的感覺。還可以問問孩子:“你希望別人打你嗎?”當孩子體驗了痛的感覺時,他了知道了打人是不對的。

二、當孩子想與別人玩而打別人時,媽媽要教會孩子如何交朋友。

小孩子在一起玩,經常會互相推、打,媽媽可以告訴孩子:當你想與別人一起玩的時候,可以用嘴說出來,並使用禮貌用語:小朋友,你好!我可以與你一起玩嗎?要教會孩子如何學會溝通,用嘴溝通,而不是用拳頭溝通。如果孩子已經打了小朋友,必須要向對方真誠的道歉,並可以摸一摸被打的小朋友的手。當小朋友不願意跟自己玩時,可以找另一個小朋友交往。

三、當孩子打父母時,父母要告訴孩子知道自己被打的感受。如告訴孩子:“你剛剛打了媽媽的手,現在我感到我的手很疼。”請孩子幫媽媽摸一下。讓他知道,以後當你生氣時,要告訴媽媽:“媽媽,我很生氣了。”當孩子有不良情緒時要表達出來。這並沒有什麼不好。如果不說出來的話,孩子會感到很壓抑,無法釋放自己的不良情緒,於是就會通過打人來解決情緒問題。

孩子打人的行為是不對的,但是平常父母要關注一下孩子,問問自己平常是否有足夠的時間陪伴過孩子?另外,在孩子手部敏感期到來時,父母可以多提供一些玩具給孩子去玩、去摸、去捏、去扔。如:玩拋接球、滾球、投球、玩一捏就會響的小鴨子等等。當他們的手有事可做的時候,就不會再去打人了。

以上就是我的解答,歡迎關注大賽爸爸說,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大賽爸爸說



首先,寶寶一歲有打人的行為,毋庸置疑,需要制止!但制止需要有正確的方式方法。

有這種困惑的家長不是少數!經常在寶媽交流群裡看到有些家長苦惱不已,說自己的孩子才一歲多,就好像有暴力傾向,沒事就揮著小手四處示威,有的時候還拿起一些小東西使勁晃悠,就想給別人一些震懾力,而且看著自己的寶寶一天天長大,越發地感覺他的脾氣不好,尤其容易生氣,一生氣就發脾氣,如果這個時候有大人在身邊,他就會直接上手來胡亂抓人,沒有大人在身邊的話,他就會拿起手邊的玩具、遙控器什麼的胡亂扔、胡亂砸。自己很是擔憂,覺得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心理障礙,才會變成現在這樣有暴力傾向。一說起這個話題,就發現很多媽媽都說自己的孩子也有這個問題,都想了解一下孩子這樣究竟是不是有什麼心理問題。這裡為大家說一說這種行為的原因及如何正確的引導。

寶寶喜歡“打人”的原因

這種行為是孩子長到這個年齡,心智發育的需要,原因如下:

1.要表達的需要

一歲多的孩子正是咿咿呀呀學說話的時候,說話還是斷斷續續的,很迫切地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只是很難清楚表達。大人們或玩伴們,總是不能明白自己想要的,故心情變得壓抑,於是會用咬人或是打人來宣洩自己的不滿情緒。

2.孩子開始“自我”形成。

一歲多的孩子的思維如水般純淨,他怎會知道打人是不對,更無法體會被打的人是會疼和難過。孩子只正處在一個“自我意識”開始萌發的年齡段,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幹,於是動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歡的東西,所以動不動就打。他僅是用自己唯一知道的方法在解決問題,比如打人,咬人,搶玩具等,這都是很正常的表現,說明孩子的思維正慢慢形成。

3.孩子開始有情緒感知。

孩子慢慢開始有高興或不高興或沮喪的情緒,但孩子還不懂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當他有情緒感知時,只能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比如在地上打滾著哭,跪在地上不願起來……

4.孩子開始懂模仿了。

孩子開始接觸這個新鮮的世界,有電視,有電腦,有小區的小玩伴,孩子總會看到別的父母在孩子調皮的時候喜歡用恐嚇或者象徵性打的方式來制止孩子的哭鬧和調皮行為,即使只是輕輕的拍打身體,但是對一兩歲的孩子來說他們並不知道為什麼,他們只會模仿。孩子也會看到電視或小夥伴的攻擊行為,也會模仿。

所以,出現這種行為不用擔心,主動權還是掌握在帶寶寶的各位家長自身!

正確處理孩子的應激性行為

爸爸媽媽想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是行不通的。但是孩子在這個年紀是最擅長學習和模仿的,所以爸爸媽媽的某些行為會被寶寶如法炮製過來。因此,對於教導孩子最重要的是正確引導和以身作則,不能有一些過激的情緒去處理寶寶的應激性行為。

1.關注孩子的內心真實需求

孩子正是因為有需求才會有肢體的反應,爸爸媽媽在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注意瞭解孩子心裡真正的需求。很多爸爸媽媽都會注意力和關注點放在孩子的肢體動作上,而不是孩子的真實的想法和需求。因此爸爸媽媽要注意還不會說話的孩子是否是餓了、想要玩具或者是其他什麼想要想玩的,進而滿足孩子真正的需求。

2.當場和孩子說“不”

當孩子舉動可能發生傷害時,當場除了用最簡單的語言告訴孩子“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咬人,會受傷的。”之外,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到有趣的景物或許是緩解緊張局面的最好辦法,比如滑滑梯、動畫片。

3.幫助孩子宣洩情緒

在孩子焦躁想襲擊他人的時刻,可為孩子提供其他選擇,如給他一個枕頭,讓他隨意處置,還可以教他用力跺腳來宣洩自己的不滿,或者告訴孩子要是下次他生氣了可以到你身旁尋求幫助。

4.別讓孩子從攻擊中得到任何好處

寶寶並不是故意選擇利用武力爭奪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只是一種本能的自衛或是心理特性。一旦他從這類舉動中得到利益如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那麼他就可能把襲擊別人和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聯繫起來,也就愈來愈喜歡用襲擊的動作和別人交換。

5.多稱頌孩子的正確舉動

當孩子沒有依託打人而解決問題時,你應當多多激勵他的這些舉動,讓他能意想到這才是對的。譬如你可以表彰他的舉動“你把玩具讓給小朋友玩,你是個好孩子。”

6.做孩子的好榜樣,溫和地勸慰孩子

和孩子玩的時候不要打你的孩子。父母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老師。

孩子在成長進程中會碰到不少挫折,如學走路、學說話等。這時候你必要為他提供一些和順踴躍的勸慰,以避免他變得暴躁。這時一個舒服的溫水浴也許是孩子最好的安慰,孩子在沐浴時可以遺忘不愉快,再加上一些他熟識的玩具,會讓他對自己重新建立信念。

父母不能做的事

面對孩子的攻擊行為,除了上面說的咱們可以幫助他們的事之外,還有些事是咱們不能做的:

1、不要呵斥打人的寶寶:寶寶並沒意想到自己的舉動是不好的,突如其來的呵斥只會讓他感到稀裡糊塗。

2、不要由於孩子打人,就讓他也試試捱打的滋味:孩子不會理解你的意圖,他只會覺得你是在損害他,最壞的效果可能讓孩子再也不信賴你。

3、不要激勵孩子報復打他的小朋友:要是“受害人”反過來去報復“囚犯”,那末終究的結果是“囚犯”會愈來愈多。

結束語:

孩子的行為總歸是有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爸爸媽媽不需要太擔心孩子的行為是否不當,因為一歲的寶寶整體的發育狀態還差得遠,他們在這個時期正處於初級的學習、探索和認識階段,是比較好動的,爸爸媽媽要正確面對這種現象,懂得高質量的引導和陪伴才是教育寶寶的正確方式。



合肥孕嬰說


當孩子在一歲時開始打人,家長一定要做好合理的引導,來控制孩子的攻擊性。



寶寶一歲時開始呀呀學語,已經逐漸明白大人說話的意思,也在慢慢學習從一個自然人成長為文明人,家長主要從學習吃飯、排便訓練、幫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攻擊性這三個方面來引導孩子。

孩子的自我意識要到兩歲左右才真正成形,在此之前,孩子並沒有攻擊別人的意識。然而,即使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到三歲時,孩子也只能依靠外界力量的約束形成一定程度的自控力,而無法形成自己內在的約束力。



因內在約束而產生的道德感要到孩子五六歲時才會出現,十歲左右才能在人格中穩定下來。而攻擊性是人的本能屬性之一。那麼,在孩子還沒有形成自己內在約束之前,父母可以怎麼幫助孩子剋制攻擊的衝動呢?

1、給孩子找一個替代品

孩子的這種攻擊行為平時可能看不出有什麼危害,但是家中若有兩個孩子,就能看出對別人的傷害作用。



尤其是家中還有個妹妹或者弟弟需要照顧時,他們有時候會成為被攻擊的對象,這個時候可以找一個替代品來幫助孩子渡過這個時期。

2、給孩子心裡的疏導

具有攻擊性的孩子一般是極度缺乏關心和愛護的,他們以此來引起別人的注意或者排解內心的苦悶。



家長這個時候不能因為孩子的行為單純的打罵或者訓斥,這對於問題的解決於事無補。還應該從關心他們的真實想法著手,告訴孩子這樣做會傷害別人,是不對的。

3、給孩子建立規則

帶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通常也在渴求加入成人的世界 ,他們開始明確用自己的行為來表達好惡,所以此時的他們也應該明白自我的表現有時候並不是對的。



所以家長此時給孩子建立規則可以幫助他們瞭解這個世界,瞭解成人的世界攻擊並不能解決問題,要學會給自己內心建立規則。

4、家長要注意自己言行對孩子影響

比如,如果孩子父母吵架,並動手打人,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他們會覺得打人可以解決問題。



所以教育孩子的過程終歸會變成父母的自我反思和教育的過程。

總結

當孩子在一歲開始動手打人,是因為攻擊性是人的本能屬性,家長要做好情緒調控和引導,一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


我是夏夏媽,每天讀本育兒書,發現生活中的育兒難題,尋找科學的養育路徑,願育兒路上我們攜手共進,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李子君


寶寶一歲之後,雙手的肌肉群開始發展,雙手的運動技能也會提高,這時寶寶們就會做出拍手、四處拍打這樣的動作。但是一旦拍打行為的對象是人之後,家長們一定要及時阻止並且正確引導。

首先,家長不能對打人這樣的行為視而不見,聽之任之。

寶寶打人行為可能是剛剛掌握了雙手的運動技能,拍打對他們來說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打人和拍物對他們來講是沒有區別的,這種情況下,如果寶寶打了我們,我們就可以撒嬌著和寶寶表達我們的情緒和感受,讓他們知道這樣的行為雖然無目的性,但是會造成不好的結果。

要讓孩子知道在任何情況下,隨便打人的行為都是不對的。

其次,打人可能是因為某種情緒的釋放。

打人可能是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不滿、憤怒、生氣等情緒的一種表達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平時有暴力行為,因為孩子有很強的模仿能力。

在我弟弟兩歲多的時候,我常會“揍”他,因為他不聽話,總是去做一些危險的事,而後弟弟再大一點,我也能很明顯地感受到弟弟暴躁、易怒的性格,有時甚至會動手打家長。

所以如果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家長一定要學會自省,看看問題是不是出在了自己身上,及時剋制自己行為,以身作則,孩子才不會有樣學樣。

再次,如果不制止打人行為,打人可能成為一種習慣。

如果寶寶打人行為不被呵責制止,之後他們遇到問題,也一定會習慣性用暴力去解決,但暴力其實不能真正解決掉問題,暴力行為也會使得孩子有更重的控制慾、容易感情用事甚至處事極端。

最後,怎麼去處理這一行為?

當家長髮現孩子有打人行為時,家長要弄清原因,清楚是什麼造成了孩子這樣的行為。

是不是自己忙於工作對孩子少了關注?是不是被小朋友搶了東西?瞭解清楚情況後,需要先安撫孩子情緒,再耐心地給他們講道理,即使他們不能完全明白,也能從你的言語中瞭解到這樣的行為是不好的。

如果打人行為已經很嚴重時,家長不妨給孩子一點小的懲罰,讓他們意識到事情的嚴肅性。

家長要學會幫助寶寶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確地釋放他們的不良情緒。幫助和引導孩子正確解決問題,讓寶寶知道並非所有的情緒都要通過打人來紓解。


歡迎大家關注@育兒第一站,我們一起聊聊科學育兒那些事~


育兒第一站


孩子1-2歲進入手的敏感期,其實他們這是的打人扔東西拍東西,和我們大人所理解的打人並一樣,這個時候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因為1-2歲語言未發展完善,所以孩子很多的表達通過手或者肢體語言表達。如果大人覺得孩子打人或者小朋友,可以和他講,(避免說不能打人),試著說媽媽知道你用這樣的方式表達你的喜歡或者不喜歡,只是這樣對方會覺得很不舒服,會傷心生氣,所以如果你喜歡你可以輕輕的像這樣摸摸它(示範給他),如果不喜歡,你可以說不喜歡,教孩子說不,或者搖頭。

1-2歲給孩子一些手的工作去做,有很多蒙氏的教具可以幫助孩子完成敏感期,或者拍拍鼓,告訴它這些可以輕輕拍拍。等孩子語言發展了,讓孩子多表達,並且手的敏感期結束,這些現象慢慢會沒有,需要正確和反覆引導,並不會因為說一兩次就不會這樣做了,我們需要一些耐心。


劉敏育兒知識分享


答:我是兒科醫生魚小南,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小南要說的是,你家寶寶才1歲,這裡的“打人”並不是我們常規理解中的打人,基本上是無意識的行為。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所謂的“打人”情況呢?

1、 寶寶的語言發育還不完善,沒法很好表達自己的需求,情急之下,還是什麼順手用什麼,就會習慣性用肢體語言來表達,在大人看起來,就是“呀,寶寶打人”。

2、 還有的寶寶,是習慣了用肢體接觸來表達情感,比如喜歡一個人、要和人打招呼等等,這是他們自己的方式。

3、 確實有部分寶寶因為寵壞了等因素,是有打人的傾向。

4、 有的寶寶如果長期得不到大人的回應,也會懊惱、生氣、失落等,就會出現打人行為。

所以,爸媽與其制止,不如引導寶寶順利與人交往,並鼓勵寶寶儘量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


今日頭條年度優秀自媒體品牌、頭條健康金處方作者,年度健康頭條號。


兒科醫生魚小南


1歲左右的寶寶,有些喜歡打人是正常現象,這是很多寶寶地成長過程,家長們對此不必過於擔心。但對於這種錯誤的行為家長們如果不做正確教導,寶寶以後可能會養成打人的不良習慣。

寶寶為什麼打人?

寶寶不會無緣無故地打人,肯定有他的原因,只有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做,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目前比較可信的說法是,打人的寶寶也許是想把自己的要求傳達給對方,寶寶又不會用語言來表達,才會出現了這種打人行為。

家長需要做什麼?

一旦發現寶寶打人行為發生,父母就要立即制止。為了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可以輕輕地打一下他的手掌說“打人可不行,這樣是不對的”。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需要用心去發現他的要求,並且設法滿足,陪他快樂地玩耍,這樣他就不打人了。


育兒師課堂


一歲寶寶有打人的行為,當然要制止,難道還要表揚嗎?一歲打人的時候,家長就不去制止,以後更會變本加厲,再大一點就會打別的小朋友,搶別人的玩具,進入校園之後就會有校園暴力的傾向。

雖然說1歲寶寶還小,對“打人”這個行為沒有認知,但家長的表情他是領悟到的。 當寶寶打人的時候,家長要用生氣的表情和語氣告訴他這樣是不對的,可能剛開始幾次寶寶還是領悟不到,但多制止幾次就一定會有效果。

反之,如果我們家長都覺得1歲的小孩知道什麼呀,等大了懂事了就不會打人了!不制止的結果就是寶寶覺得打人很好玩,1歲會打別人,2歲、3歲也會打,到時候想制止就要經歷很長的時間,而且小寶寶還會大哭大鬧來表達自己不滿的情緒。

我們平時帶小孩出去玩的時候,就會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別的小寶寶玩的好好的,有個小寶寶一過來就沒有緣由的拍人家幾下,而且站到誰跟前就打誰幾下,這樣的小孩真的就比較讓人討厭,最後的結果就是家長們不會讓自己家的小孩跟他玩,而且有時還會激化大人之間的矛盾。因為這麼小的孩子習慣性打人,一定是家長沒有教育好。所以當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及時的制止。


育兒筆記


打人這個行為也屬於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可以分為三個原因:

生理原因,可能是煩了渴了,但是語言表達不清晰,於是就用肢體動作

喜歡和小朋友玩 ,由於不會表達,便出現以武會友“打人”現象出現。

再者就是有些老人看孩子喜歡拿著孩子巴掌往自己臉上貼,長時間如此,孩子覺得好玩,下次換成別的人,依然喜歡打人。

所以家長要根據情況加以引導,適度制止。不然形成習慣,以後入園或者和別的孩子玩的話,也容易出現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