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因意外情況的出現,獲得勝利的戰爭有哪些?

今古言堂


抗戰勝利後,李玉堂第27集團軍被改製為“整編第24軍”,下轄整編第20師(楊幹才)、整編第26師(馬勵武)、整編第72師(付翼)、整編第88師(方先覺),可謂是兵強馬壯。倒黴的是,除了川軍系統的整20師被留下之外,其它三個整編師都先後被“徐州綏署主任”薛嶽調走了,幾乎成為了光桿司令。



(第26軍軍長丁治磐)

尤其這個整編第26師,抗戰時期的番號是第九戰區下轄的第26軍,算是薛嶽的老部隊,當然用著順手抓緊調走,李玉堂亦無可奈何。該軍原軍長丁治磐被擢升為綏署副司令,黃埔一期的馬勵武接任軍長,順理成章成為整編第26師師長,奉調從湖南嶽陽千里迢迢投入山東戰場。

馬勵武與關麟徵、杜聿明一樣,都是陝西籍的黃埔一期生,原本是土木系第11師出身,混來混去成為了湯恩伯的部下,又因為並非湯的班底,所以晉升慢了半拍(爭奪13軍軍長失敗)。所以到了1946年才混上軍(整編師)長。既然離開了土木系,一向狂傲的薛嶽也不太把他當回事。



(陳粟合影)

1946年12月底,整26師主力(兩旅)配屬第一快速縱隊(一個摩步旅加戰車營為基幹),在薛嶽的指揮下進犯我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是幾路部隊中較強的一支,也因此成為我軍的首要打擊目標。此時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尚未合併,所有首次由粟裕統一指揮,發起了魯南戰役。

整26師到達嶧縣後,馬勵武通過偵察發現周圍出現大量解放軍,立即上報薛嶽稱僅查到的番號就有11個師之多(並不準確),要求所部不再前進固守縣城,遭到薛嶽斷然拒絕,認為他有畏戰嫌疑。於是,整26師只好繼續前出, 佔領了馬家莊一帶。

(魯南戰役後華東野戰軍成立)

適逢1947年元旦加春節,馬勵武見無甚情況,便放心地離開前指回嶧縣歡渡春節,隨便會見原長官李玉堂訴苦。元月2日夜,我軍突然發起進攻,李玉堂緊急告知馬勵武說前方已經打起來了,馬勵武只好通過李玉堂的通訊系統一邊命令部隊抵抗,一邊再次向薛嶽申請撤回嶧縣,後者總算照準。

馬勵武並非菜鳥,他設計了“肉泥戰術”的撤退方案,以快縱的坦克和裝甲車在公路兩側巡迴掩護,把步兵夾在中間乘卡車迅速機動,同時以空軍戰機提供全力支持,陸空配合作戰時間擬定為元月4日。如果這個方案完全實施,解放軍還真不好吃掉這一坨敵人,畢竟裝備懸殊太大。

(快速縱隊的坦克)

也許是天亡整26師,1947年1月4日意外情況突然出現了:天氣驟變雨雪交加,不僅答應好的空軍無法出動,魯南的道路也泥濘不堪,尤其是整26師和第一快速縱隊需要通過的漏汁湖地區,是一塊方圓十里的水溝縱橫的窪地,乾旱時貌似平原,雨雪一泡就成為了沼澤地,坦克、重炮和卡車陷進去就動不了,行軍縱隊一時混亂不堪。

就在此時,解放軍混合編成的左右兩個縱隊,共27個團約6萬人的主力部隊合圍而至,開始了對整26師和快縱的大圍殲。戰士們接近坦克,用洋鎬刨、用炸藥包、用火燒,動彈不得的敵坦克兵只好一個個爬出來投降,經過四小時激戰,整編第26師的第44、第169兩旅,第一快速縱隊的第80旅、戰車營、炮5團31000餘人全部就殲。

(整26師馬勵武)

整26師副師長曹玉衍僅率7輛坦克逃回嶧縣,馬勵武急電薛嶽要求殘部撤離至後方,薛嶽不允命令死守。1月9日,解放軍攻克嶧縣,整26師至此全軍覆滅,馬勵武被俘,我軍隨即擴大戰果再克棗莊又殲滅了整編第51師,總計殲敵53000餘人,取得魯南大捷,成為“華東野戰軍”正式組建的奠基禮。

華野隨後以此戰繳獲的24輛坦克和炮5團的28門榴彈炮為主要裝備,組建了華野“特種兵縱隊”,此間確實需要感謝凱申物流的巨大支持。陳毅喜不自禁,賦詩一首:“快速縱隊走如飛,印緬歸來自鼓吹,魯南泥濘行不得,坦克成為廢鐵堆”!

(陳毅登上坦克留影)


度度狼gg


1938年3月下旬,日軍集中了板垣師團和磯谷師團兩個主力師團,準備在臺兒莊會師,和從南京北上的日軍合圍徐州。其中,磯谷師團沿津浦路南下,板垣師團則是在煙臺登陸後,向臨沂進攻。按照原計劃,磯谷師團應該沿津浦路支線嶧縣到棗莊的鐵路迂迴,等板垣師團突破臨沂之後,兩個師團在臺兒莊會師,然後並肩沿津浦路南下。但磯谷師團自參加侵華戰爭以來,連戰連捷,未遇敵手,沒有遭受過重大損失,所以對中國軍隊非常輕視,就想著不等板垣師團到來,就先攻擊臺兒莊。

臺兒莊的守軍是孫連仲的第二集團軍。第二集團軍雖然頂著一個集團軍的名義,但實際上只有三個師外加一個獨立旅的兵力,總共大約2.4萬人。這個兵力其實和當時國軍的一個軍的兵力差不多,比如當時張自忠率領的同樣出自西北軍系統的五十九軍,雖然名義上要比孫連仲的第二集團軍低兩個層次,但卻有3.2萬人。更要命的是,孫連仲的這點部隊,當時的裝備水平還非常低劣,基本上沒有炮,只有戰區臨時配屬給孫連仲的一個戰車防禦炮連,輕重機槍很少,步槍也不是每人都有,有些士兵的槍甚至是清朝時期的產品。

孫連仲的部隊一直都以擅長守城著稱,在徐州會戰之前,孫連仲本來隸屬於第一戰區,駐紮在河南許昌一帶,一直到臺兒莊之戰爆發之前的前四天,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才從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那裡調來了孫連仲的第二集團軍,同時還有湯恩伯的十七軍團,張自忠的五十九軍,以及孫震率領的川軍兩個軍。三月十九日,孫連仲到達戰區後,與李宗仁見面,就被派到臺兒莊擔任防禦任務,阻止日軍渡過運河。到三月二十三日,日軍就開始攻擊臺兒莊,留給孫連仲的時間很少。

臺兒莊其實是個鄉鎮,但是運河在這裡拐了個彎,所以運河邊上聚集了一兩千家各種店鋪,實際上相當於一個縣城的規模。而且,當地老百姓習慣於用石頭蓋房子,所以房子都比較堅固,一旦打起來,每一座房子都是一個堡壘。日軍要從國軍手中奪取一座房子很不容易,反過來國軍要反攻日軍奪回來,同樣很不容易。無論是哪一方主攻,都要付出比較大的代價,才能得手。因此,臺兒莊就成了一個半永久工事構成的防禦陣地體系。孫連仲率部到達臺兒莊之後,派三十一師池峰城部在臺兒莊內部堅守,兩個師分居兩翼,一個獨立旅留作預備隊,以臺兒莊為主陣地。

日軍磯谷師團當時到達並攻擊臺兒莊的部隊總數大約二萬餘人,有各種炮七八十門,還有飛機臨空助戰。也就是說,日軍和孫連仲的部隊數量實際上差不多,但武器裝備方面,日軍要超過孫連仲很多,尤其是火力構成上,日軍的炮火完全可以對國軍形成壓制。但有趣的是,日軍到達臺兒莊的時候,國軍已經搶先佔領了臺兒莊內部的房屋,形成了防禦陣地,日軍只能強攻。而且,日軍只能和國軍在臺兒莊進行巷戰,逐屋爭奪。從三月二十三日開始,日軍不斷持續攻擊了一星期,到三月底的時候,日軍已經佔領了臺兒莊三分之二的房屋,國軍只能據守三分之一的一個角落。

到四月初,孫連仲部隊傷亡太大,尤其是基層的營連排幹部,傷亡非常大,有的團幾乎連排長全部犧牲,孫連仲感覺有點守不住了,於是向李宗仁請示,能否退出臺兒莊,這就等於放棄了臺兒莊。李宗仁這時候已經調湯恩伯軍團兼程南下,只要湯恩伯的部隊到達,就可以像在臨沂一樣,內外夾擊,將磯谷師團消滅在臺兒莊。所以,李宗仁堅決不同意孫連仲撤退的要求,並且要求孫連仲不僅不能撤退,還要組織敢死隊,發動夜襲和反擊,再堅持一天。孫連仲表示有困難,李宗仁說,長官部出十萬大洋作為賞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孫連仲才同意繼續堅守。

孫連仲於是電話轉告在臺兒莊內指揮堅守部隊的池峰城,部隊都打光了,你就填上去,你填光了,我就來填,要在臺兒莊死戰到底,決不允許後退半步,有敢度過運河撤退者,殺無赦。這就等於給池峰城下了死命令,池峰城知道了長官部和集團軍的決心後,也不說撤退的事了,召集幹部開會,從部隊裡選拔了八百多人,組成敢死隊,夜裡發動逆襲,反攻日軍。日軍此時本以為國軍已是強弩之末,沒想到國軍居然還能發動反攻,所以被國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紛紛潰退。逆襲過後,日軍佔據的臺兒莊的房屋只剩下了四分之一。

池峰城的部隊之所以如此勇敢,還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在池峰城組織的敢死隊準備發動逆襲的時候,已經可以聽到日軍後背方向傳來的炮聲,說明湯恩伯的部隊已經到了,並且和日軍接上火了,這就讓守臺兒莊的部隊士兵有了底氣;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日軍和國軍是在臺兒莊莊內的石頭房屋內進行逐屋爭奪的巷戰,所以日軍的炮火優勢完全無從發揮,加上日軍不擅長夜戰和近戰,而西北軍人手一把大刀片,又特別擅長近戰和夜戰。這就等於日軍的優勢這時候其實已經無從發揮了,而西北軍的優勢卻剛好可以充分發揮,所以一戰就把日軍擊潰了,日軍殘部只能倉皇逃往嶧縣,死守待援。

臺兒莊之戰日軍參戰部隊共約二萬多人,傷亡一萬多人,孫連仲的部隊參戰的約2.4萬人,傷亡也達到一萬多人,但因為臺兒莊特殊的地形條件,讓日軍的優勢發揮不出來,而西北軍的優勢剛好可以充分發揮出來,所以取得了抗戰軍興以來第一次大捷。這次大捷不僅是抗戰以來國軍第一次幾乎全殲日軍一個主力師團,也是日本自有現代陸軍以來,第一次遭遇如此慘重的損失,所以當時無論在日本國內,還是在中國國內,都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以至於國軍高層當時一度決定繼續向徐州大舉增兵,與日軍決戰,社會上也出現了速勝論的論調。


蕭武


歷史上,因意外情況出現實現戰局逆轉的情況非常多,可是主要靠意外情況打勝仗的人,中外歷史上恐怕只有國民黨五虎上將之首的劉峙一個人。

劉峙這個人,非常有趣。劉峙是江西吉安人,那是紅軍的革命老區,是有名的將軍縣,可是劉峙卻是對老蔣忠心耿耿的將領,在解放戰爭中位列43名戰犯中的第25名,可謂位高權重。這麼看,劉峙是一個紅土地上長出來的反動派白將軍。

劉峙更有趣的是,總是打敗仗,卻有個“常勝將軍”的名號。為啥常勝將軍總打敗仗?主要原因是,老天爺也看不下去了。

劉峙在黃埔軍校中,擔任過戰術教官和參謀處科長。1925年第一次東征,淡水城戰鬥中,第二團團長王伯齡臨陣脫逃,何應欽派劉峙反攻,擊敗了陳炯明的洪兆麟部。當時天色暗了下來,敵人看不清居然以為劉峙是自己人,結果被劉峙打了個措手不及,劉峙乘勝追擊,取得勝利。

棉湖之戰中,敵人衝破防線,直接衝進何應欽的團部,劉峙正好帶領衛兵趕到救了何應欽一命,自此,何應欽對劉峙更加信任。總指揮蔣介石表揚劉峙: “華陽一役,為成敗最關鍵, 劉團長能出奇制勝, 轉危為安, 誠革命前途大幸也。”

如果東征陳炯明時的狗屎運,只能讓劉峙嶄露頭角,那麼劉峙在二次北伐中又走了狗屎運,奠定了他常勝將軍的名號。

實話實說,相對於國民革命軍這些有理想有抱負的軍隊,北洋各部簡直就是土雞瓦狗。可是國軍中也有慫貨,可劉峙偏偏不是,劉峙是楞貨。

二次北伐中,劉峙擔任第一軍軍長,顧祝同為第九軍軍長,一個是沿著津浦路正面攻擊,一個是左翼攻擊。正當出發時,顧祝同忽然膽怯,後撤回來,何應欽也趕緊命令劉峙後撤。劉峙沒有接到命令,一路猛打猛衝一戰而勝,佔領了蚌埠。自此,劉峙坐實了“常勝將軍”和“福將”這兩件事。

30年代對蘇區的“圍剿”中,劉峙更是鴻運當頭,他指揮了張鈁、陳繼承、衛立煌、錢大鈞等十一個縱隊, 向鄂豫皖蘇區大舉進犯。又是名將如雲,又是絕對優勢兵力,鄂豫皖蘇區就這樣被國軍佔領了。劉峙,也因為這一戰,成了國民革命軍頭號戰將。

也許是被老蔣傳染了,劉峙官越做越大,越來越不會打仗。1937年平漢路作戰,劉峙擔任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坐鎮保定,以主力固守涿州, 以孫連仲軍守平漢路上的良鄉, 以萬福麟軍守固安, 以孫殿英軍守門頭溝, 布成三道防線。結果,保定會戰一爆發,劉峙就沿著平漢路南逃,別人都說他不是和日軍作戰,而是和日軍賽跑。保定會戰後,劉峙又一跑數百里,石家莊、邢臺、邯鄲、安陽等重地相繼失守。反觀那個因為臨陣脫逃被殺的韓復榘,至少還打過幾次硬仗呢。

長腿將軍劉峙,一年多後就復出當了重慶衛戍司令兼防控司令。1941年重慶大轟炸中,數千人在防空洞中被踩踏窒息而死。更為奇葩的是,劉峙派兵去清理現場,放著奄奄一息的群眾不救援,反而在傷員和死人身上搶錢搶東西,有的傷員因為身上有錢直接被活活掐死。後來這些錢,都送到了劉峙的家裡。

隨後的解放戰爭,劉峙更是一敗再敗,常勝將軍變成了常敗將軍。第一敗,30萬大軍圍攻中原軍區,結果讓跑了;第二敗,丟了重武器的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劉峙直接一觸即潰;第三敗,淮海戰役80萬大軍被華野和中野60萬大軍各個擊破,殲滅55萬人。

劉峙的從軍生涯,基本上能夠歸納一句話——運氣好了,就是常勝將軍,運氣一般就只能是常敗將軍了。


歷史知事


像這樣因意外情況的出現,導致了獲得勝利的戰爭,其實是常有發生的,古代有中國近現代史上也有。

今天我們說一件,發生在中國近現代戰爭史上的這樣的戰爭吧。

眾所周知,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最為重要的一場大戰,而這個戰役的第一階段,就是粟裕帶領的華野軍和黃百韜帶領的第七兵團之間打響的。

本來黃百韜也知道,自己不是粟裕的對手。

所以,在他察覺到粟裕可能在謀劃一場大的戰役的時候,他就告訴蔣介石,他要把黃河以北駐軍的隊伍,調遣到黃河以南的徐州,好和徐州的國民黨兵團一起對付粟裕。

對於這一提議,蔣介石還是同意了。

但是,蔣介石並沒有讓黃百韜立刻撤離,而是讓他等駐軍在連雲港的一個軍,待這個軍和他混合之後,然後一起經過黃河撤到徐州。

黃百韜儘管有點不爽,但是,蔣介石的命令他又不敢違背。所以,只能聽從蔣介石的命令,等待另一個軍的到來了。

大家都知道,打仗的時候,時間是最寶貴的,若是耽誤了時間,就有可能會造成全軍覆沒。

無疑,黃百韜等待另一個軍的到來,就是耽擱時間的一件事。正是因為他耽擱了兩天的時間,所以,粟裕的華野軍,基本上就快部署完畢圍攻過來了。

不過這時候已經和另一個軍混合的黃百韜,若是想立刻逃走,他們還是有機會的。

當時,事實上黃百韜也有立刻逃走。

但是,他並沒有逃的了。原因就是他犯了一個特別愚蠢的錯誤,導致了意外的出現,他沒有如願的逃跑。

這個意外就是黃百韜在等另一個軍和自己混合的時候,他竟然忘記去黃河上搭浮橋了。

也就是說當黃百韜帶領的兵團,到達黃河邊上的時候,他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忘記搭橋過河了。

當時僅靠黃河上現有的一個現成的橋,他們若是想把幾十萬大軍渡過去,沒有十天半月是無論如何,也完不成的。

可是,誰都知道已經集結好的粟裕帶領的華野軍,是不可能給黃百韜十幾天渡河過橋的機會的。

所以,黃百韜在讓先頭部隊渡河的時候,他就聽到後方已經有槍聲了。

這一下黃百韜知道自己不能渡河了,他只好讓軍隊駐紮起來,選擇防禦地點和粟裕的華野軍決一死戰。

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經過幾十天激烈的爭鬥。黃百韜被圍困在碾莊一帶,最終黃百韜的第七兵團,一點一點的被粟裕的華野軍給吃掉。

戰爭進行的異常的激烈,黃百韜知道自己必敗無疑了,為了不至於讓自己變成俘虜,所以,他在逃跑的路上就選擇了自殺。

你看黃百韜犯的這個錯誤,是不是意外,是不是本來他是可以逃跑的,畢竟只要他過了黃河,就可以安枕無憂了,因為黃河的那一邊就是徐州了,徐州是國民黨重兵把守的一個地方。

黃百韜從來都沒有想過只有五十多里地,自己竟然因為沒有搭浮橋,而導致了自己的敗亡。

當然了即使沒有這個意外,粟裕的華野軍也可以殲滅黃百韜的第七兵團,但是,這個意外的出現,加速了他的兵團的滅亡。


不才講史


第四野戰軍135師因沒有及時接到總部的暫停前進的命令,深入龍潭虎穴,進入了敵人的腹地。面對這一意外情況,我軍因勢利導,順時而為,利用中心開花戰術,最終取得了衡寶戰役的勝利。

1949年10月,在新中國成立的同時,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在長沙城下迫使陳明仁和平起義後,繼續南下,向衡陽、寶慶一帶挺進。敵軍“小諸葛”白崇禧根據高層的指令,則在該地區排兵佈陣,準備與四野一決勝負,



四野45軍135師接到南下命令後,迅速展開行動,在接近敵方時,為了不被敵人發現,電臺均保持靜默,所以沒有及時接到總部暫停前進的命令。等到從敵防區縫隙問插入敵後,打開電臺彙報時,已處在敵人一線陣地的背後,而所處的位置正處於敵人衡寶防線的核心地帶。

四野司令部得知這個意外的情況後,很是緊張,因為稍有不慎,135師就很容易被敵人包圍吃掉。但經過仔細研究之後,司令部卻決定以此為契機,採取中心開花戰術,命令135師採取靈活機動的方式,與敵人周旋,炸掉主要鐵路橋樑,攔截阻擊敵人,同時四野主力從三面對敵發起全面攻擊。電令135師暫歸司令部直接指揮,以發揮其關健作用。



白崇禧發現有我方部隊進入其防禦核心後,“小諸葛”也有些懵,琢磨不透我軍的戰略意圖。但他絕不允許有部隊在其腹地存在,所以馬上調集桂軍精銳“剛7軍”的4個師,對135師發起猛烈圍攻,想速戰速決,消除這個隱患。

135師發現被敵人包圍後,向司令部報告了其處境,司令部的要求,他們要像釘子一樣釘在敵人心臟,不惜一切代價與敵人死死地糾纏,等各路主力部隊從外圍向敵發動圍殲。

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135師進行了艱苦的血戰,官兵們以死相拚,即使在被敵分割包圍後,也以連、排甚至班為單位,各自為戰,絕不後退。戰鬥十分慘烈,135師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還是牢牢的釘在敵人的心臟,巋然不動。

面對四野三面合圍和135師的截擊,白崇禧腹背受敵,終於堅持不住,下令全線撤退,四野各部順勢全力追擊,分割圍殲敵軍。

135師這支奇兵,用一次無心插柳的行動,從開始就打亂了白崇禧的整個作戰部署,以奮不顧身,視死如歸的精神意志,在敵人心臟東打西殺,為戰役最後的結局帶來了令人驚喜的效果。

一支孤軍,因為沒有及時收到命令而突入敵人腹部,陰差陽錯的無心之舉,卻對衡寶戰役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使第四野戰軍在與敵軍頂尖戰將的對決中取得完勝。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戰爭中有的時候,確實是會有很多意外發生的。往往有的時候,意外的發生,給了一些人抓住了這個難得機會,最終導致了戰爭的勝利。

但是,意外情況的發生並不代表著你真的可以取得勝利,只有那些善於把握和利用機會的人,他們才能夠做到利用這個對手發生的意外的機會,取得最終戰爭的勝利。

說到這裡,我就想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的淮海戰役。

當時,粟裕帶領的華野軍是和黃百韜的兵團,對峙在華東戰場上。

那時候黃百韜的第七兵團就是駐軍在黃河以北,不過黃百韜一直都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是打不過粟裕以及他的華野軍的。

所以,他就主動向蔣介石報告,要求自己退守到黃河以南,和駐守徐州的國民黨駐軍劉峙總司令的大部隊匯合,一起來抵抗粟裕的華野軍。

這個請求得到了蔣介石的批准,其實當時黃百韜的第七兵團,距離徐州還是很近的,也就是幾十公里的路程。

也就說只要他能夠渡過黃河,基本上也就算安全撤離了。

但是,偏偏就在他們度過黃河的時候出現了意外。他們來到黃河邊上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並沒有在黃河上搭浮橋。

若是按照目前黃河上的唯一的一個橋,渡過這幾十萬大軍,怎麼也要十幾天的時間。

這個時間是黃百韜等不及的。

因為粟裕帶領的華野軍根本不會給他這麼久的時間,當黃百韜的第七兵團,打算渡河的時候,也就是說在等兩三天粟裕的華野軍肯定能趕到。

這就造成了兩軍只要一見面,肯定是要交火的這一現狀。

很顯然黃百韜現在想要重新搭浮橋,已經來不及了,渡河肯定是渡不過去了。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原地固守待援。

他的第七兵團,也就在黃河以北做好了防禦工程。

就是這麼個幾天的功夫,粟裕的華野軍把黃百韜的第七兵團給包圍住了。

兩軍之間發生了十分慘烈的交火,但是,粟裕的華野軍一直都是佔據上風的。

不是我們說黃百韜是選擇原地固守待援嗎,他是在等徐州劉峙派來的人來援助他們。劉峙總共派了兩個兵團過來。

但是,這兩個兵團壓根就沒有打進來,沒辦法粟裕的防線真的是太堅固了,他們根本就衝不過去。

最終黃百韜只能看著自己的地盤不斷的縮小,人馬不斷的倒下,到了他守無可守的時候,他也是不得不逃跑了,正是在他逃跑的路上,黃百韜選擇了自殺。

你看黃百韜的失敗是不是自己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呀。

按理說他要是在撤退前,就早早的搭好了浮橋,也不至於是這種結果吧。

還是那一句話,若是和頂尖的將軍作戰的話,任何一個細小的錯誤,都會導致你的失敗。

恰恰粟裕就是這樣一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偉大將領。

當然了粟裕擊敗黃百韜,開了淮海戰役的首勝,為鼓舞全體將士們的士氣,迎取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史學達人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激烈的社會運動,戰爭也會有意外出現,有時候,一個小小的意外就會改變戰爭的結局。

一、月餅帶來的勝利,

在1940年8月的時候,新四軍在江北地區組建了一支隊伍,去揚州一帶開展游擊戰爭。他們在政委於鎮軍和江北馮的領導下,積極發動群眾開展抗日工作,很快就在曹甸附近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並把根據地的抗日工作搞得紅紅火火。

新四軍的發展壯大引起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嫉恨和恐懼,他們把這支抗日的隊伍當成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當時國共合作抗日,國民黨不敢明著跟新四軍開戰,國民黨蘇魯戰區司令韓德勤就想借助日本人的手消滅新四軍這支隊伍。

但國民黨不知道這支隊伍的實力如何,就藉著中秋節去慰問新四軍的名義來摸清底細,韓德勤讓自己的副官帶了很多月餅去慰問新四軍。要求自己的手下給新四軍戰士發月餅,一人一斤,不許多領。

新四軍把國民黨當成友軍去看待,也沒有想到這裡面有什麼陰謀。韓德勤的副官一清點月餅,剛好發了140斤,於是就通過漢奸告訴日軍這支隊伍有140人。日軍很快就制定了掃蕩計劃。第三天就氣勢洶洶向新四軍駐地殺去。

可是日軍還沒有走到村頭,就被新四軍的崗哨發現,新四軍馬上動員投入戰鬥,把前來掃蕩的日本兵打得暈頭轉向,帶隊的日本小隊長覺得有點不對勁,100多人怎麼這麼大火力?而且火力越來越大,對方攻勢越來越越猛。


日軍小隊長見勢不妙趕緊下了撤兵,誰知撤退途中又碰到一夥人馬,只好硬著頭皮打了起來。

原來韓德勤副官手下發月餅的士兵把一人一斤錯聽成了一人一個,等於把新四軍戰士的數量少報了三倍。副官覺得不妙趕緊派兵前去增援日本兵,誰知道到了那裡被日軍當做了新四軍,開始了狗咬狗的交火。

新四軍雖然人數對日軍戰了優勢,但武器落後,也沒有充足的戰鬥裝備,匆忙迎戰,只想打一下掩護群眾撤退就轉移,後來一看日軍在撤退後又響起了槍聲,於政委果斷下令圍殲日軍,又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180名日本兵被全殲,韓德勤不但沒有消滅這支新四軍。還搭上了自己的弟兄,只好順水推舟說那是自己派去援助新四軍的。

二、傳令兵出錯成就的勝利。

在通訊工具落後的古代,戰爭中軍隊的指揮調動全靠傳令兵,除了擊鼓傳令,部隊的進退和變陣,用軍旗號令也是個重要的手段,


傳令兵是將軍指揮軍隊的工具,是將軍傳聲筒。一旦到了戰場,他就不離將軍左右,及時準確地把將軍的作戰部署向部隊傳達。所以說,傳令兵的作用非常重要。

但戰場是生死決戰,氣氛緊張,傳令兵情緒也非常緊張,壓力非常大。越是這樣的情形,越不能出錯。但有個傳令兵偏偏淡定不了,出了亂子,發錯了信號。

可是歪打正著,因為這個傳令兵發錯信號,卻讓自己的部隊意外取勝,這是怎麼回事呢?

  那還是中國的兩晉南北朝的時候,西晉一統天下後又有人搞分裂扯旗造反,出現了軍閥混戰的局面,打來打去,弱肉強食出現了三個大軍閥,出現了兩晉版的三國演義。

三個軍閥集團即即後趙、成漢和東晉。晉人南渡後,常懷北伐恢復山河之心,但北方政權實力雄厚,東晉要想與之抗衡,就必須拿下成漢。可是成漢佔據的是劉備過去的地盤,易守難攻,當時的曹操雄才大略就沒有奈何劉備,東晉向要西征談何容易。


 東晉大將恆溫是個雄心勃勃的軍事家,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排除萬難也要爭取勝利。永和二年也就是公元346年,恆溫興兵進軍西南,征討成漢。

東晉軍軍有備而來,成漢軍隊抵抗不住節節敗退,東晉軍隊立刻兵臨成都城下,成漢岌岌可危。恆溫志在必得,向城裡發出最後通牒,令城裡守軍出來投降。

但成漢皇帝是個有骨氣統治者,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選擇了誓死抵抗,恆溫惱羞成怒下令部隊攻城。

恆溫的軍隊遠道而來,後勤供應脫節,成漢軍隊是無路可退,抱定必死決心,越戰越勇,戰鬥力非常恐怖,這時候恆溫心裡也有點發毛,沒有了勝算,覺得不能戀戰,心裡打起了退堂鼓。恆溫這樣想著就告訴傳令兵對部隊下達撤退命令,發出撤退信號。  


恆溫的傳令兵因為臨出兵前,家裡出了點意外,一路上心緒不寧,加上這場戰鬥打得也太慘烈,傳令兵更加心慌意亂,一時間竟然把撤退的兵力錯發成了進攻的信號!

東晉的攻城部隊本來打得筋疲力盡,鬥志開始鬆懈,眼巴巴等著長官下令撤軍,誰知道總部又發出進攻命令,只好咬牙衝了上去。這一衝不要緊,竟然衝破了成漢軍隊的防線,攻陷了城池。原來成漢軍隊也是強弩之末,只剩一口氣,就要頂不住了,東晉軍隊一加油,那邊自然就崩潰了。

這正是:糊塗過油傳令兵,將退為進發錯令,陰差陽錯成漢滅,反敗為勝大晉興!


小約翰


上下五千年,戰爭從未停止過,流血和紛爭從未消停過。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紛爭和殺戮。哪一次不是驚天動地,哪一次不是血流成河,哪一次不是滿目瘡痍。一將功成萬骨枯,無論是哪一方取勝了,苦的都是我們老百姓和普通士兵,但願戰爭永遠不要重演!

通常,雙方交戰,拼的是將帥的智慧,士兵的勇氣和體力,一方的後勤保障能力,甚至是一方的綜合實力。有精兵強將,有源源不斷的補給,有強大的實力作為後盾,這個團體,這個國家必能打勝仗。以少勝多,其實並不怎麼現實,當然因為一些意外情況,有時候戰局被扭轉了。

話說三國時期,諸葛亮曾經率領大軍,和司馬懿在渭南地區相持很久。諸葛亮先是在上方谷放了許多易燃物,接著派出魏延將司馬懿引進了上方谷。接著,蜀軍燃起了大火,上方谷火光沖天,司馬懿等人即將被燒死。就在這個時候,突然天降大雨,撲滅了大火,司馬懿趁機逃走。

明朝初期,建文帝派出李景隆率領大軍,來到了白溝河附近,和朱棣的軍隊決戰。當天,朱棣的軍隊遭到了慘敗,第二天又是慘敗,甚至連朱棣都差點被李景隆的部下瞿能俘虜。突然,颳起了大風,吹斷了李景隆的將旗,明軍因此士氣大衰,朱棣趁機發起反攻,明軍迅速被擊潰。

朱棣的運氣似乎總是那麼好,他率部多次被建文帝的部隊包圍或者擊潰。但是每次老天爺都在照顧他,都會在關鍵的時候颳大風或者下大雨。朱棣也因此迅速擺脫困境,然後向敵軍發起反攻或者襲擊。接著,建文皇帝的部隊損失慘重,甚至是全軍覆沒,最終,朱棣率部攻克了南京!

淮海戰役期間,孫元良率領第16兵團在豫東附近被我軍包圍。突圍時,損失並不大,有幾萬人撤了出來。這幾萬人以為已經脫離了險境,於是就地躺下來酣睡,連崗哨都沒有放出去。就在這個時候,路過的一支小部隊趁機對孫元良部發起了攻擊。這幾萬人因此炸營,迅速潰散了。


東海郡王


我是專注於歷史問題的Crazy歷史,我來解答這個問題。

在歷史中,因意外而勝利的戰爭有不少,有些意外是因為天時導致,而有些,則是人為的。這裡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解放戰爭時期發生在胡宗南身上的故事。

號稱“西北王”的胡宗南,一直是老蔣的嫡系和王牌所在,可是就這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在領兵打仗方面,成為幾乎是逗逼的存在,也真的是讓人無語了。其成名的幾場戰鬥,成功讓胡宗南成功揹負地下黨的美名。

1947年3月,蔣介石率領的國名當中央軍因為戰線拉長,兵力不足,全面推進的戰略受阻,值得改變策略,重點進攻山東和陝北兩個解放區。

其中,進攻陝甘寧邊區的主力,便是其嫡系第一戰區司令胡宗南所轄的20個旅,而且,這還是當時蔣介石手中唯一的一個戰略機動集團。

然而,詭異的是,在戰鬥前幾天解放軍已經在青化砭埋伏多時,胡宗南則在頭天命令自己的第31戰鬥旅急速前往青化砭。

據後來被俘獲的副旅長周貴昌描述,在行軍的路上他們已經發現瞭解放軍埋伏的跡象,然而在彙報給胡要求變換路線,則直接遭到了胡的拒絕,並大罵他們貪生怕死,嚴厲要求他們不顧一切迅速前往指定地點執行既定作戰部署。

結果是31旅在鑽進解放軍的埋伏後,被全盤殲滅。

雖然青化砭戰役解放軍取得了勝利,同樣暴露了自己主力的位置。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機會,胡宗南卻並沒有意識到,而是以敵軍佈防情況未明為理由,要求軍隊就地待命。如此一來二去,耽擱多日。解放軍主力得以順利進行了轉移。

而後期,為了追剿中共黨中央,胡判斷其一定會跨過黃河,就在黃河對岸進行了多日的埋伏。結果解放軍黨中央閒庭信步似的從瓦窯堡進行大轉移,壓根就沒看到一個國軍的影子,虛驚一場。而發現問題後的胡宗南,率領大軍趕到早已人去樓空的瓦窯堡已經是轉移後的第七天了。

在陝北這種溝壑滿地的地方,胡宗南傲視其他部隊的輕型坦克部隊其實不再成為優勢,甚至成為了累贅。當時胡宗南準備舉起個旅之力進攻延安。而自己的後勤補給地點則設在了蟠龍這個地方。

按照胡的設想,以坦克帶領的步兵,對付缺乏重型武器裝備的延安解放軍簡直是易如反掌。於是僅僅象徵性的派了一個團的力量去守備蟠龍的後勤基地。其他的軍隊全部押上,氣勢洶洶的奔赴延安。

其實,當時還有幾個旅正準備趕往蟠龍,結果全部被他調到了更遠的綏德地區。而在自己的部隊發現解放軍幾個旅的兵力正全速趕往蟠龍時,他卻嚴令部隊繼續去綏德。結果就是我軍將蟠龍的物資全部繳獲。

當然這還不是胡宗南的巔峰,在宜川戰役中,我軍指揮中央根據胡的部署,決定採用“圍城打援”的戰術。一部分進攻宜川,一部分埋伏援軍。

26日,發現宜川被圍的胡宗南派整編29軍兩個整編師的部隊馳援宜川。28日,這支部隊全盤進入我們的埋伏圈。四面八方的槍聲響起,直打得29軍昏頭轉向。3月1日,經過連續多天的戰鬥,全殲了此部三萬餘人。同時也宣告著胡宗南進攻陝北中央根據地的企圖完全破滅。


Crazy歷史


我們說說第一次東征期間,炮兵連長陳誠在棉湖戰役中“三炮起家”的“神奇”故事。

1925年2年,包括教導第一、第二團以及黃埔二期在校生一個總隊、一個炮兵營在內的黃埔校軍,和許崇智粵軍一起被編成由蔣介石擔任總指揮的右路軍,擔任第一次東征主力,向陳炯明部發起進攻。

棉湖之戰中的陳誠

右路軍一路勢如破竹,先後攻克了東莞、深圳、淡水、潮汕等地。但由於兩大友軍——滇系軍閥楊希閔的左路軍和桂系軍閥劉震寰的中路軍一直保存實力,眼看著黃埔校軍與陳炯明部廝殺而作壁上觀,讓陳炯明得以放手派大將林虎親率兩萬多名精銳,穿過楊劉部隊的防線縫隙直撲黃埔校軍,準備在揭陽、潮汕一帶將其消滅。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蔣介石帶著黃埔校軍和粵軍第七旅前往棉湖(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東部)迎戰。何應欽教導第一團約兩千人與林虎部兩萬多人在棉湖遭遇,雙方兵力差距達到了十倍。因此戰異常關鍵,蔣介石、校軍黨代表廖仲愷、校軍政治部周主任以及蘇俄顧問加侖將軍等也都來到了何應欽指揮部。

由於雙方兵力差距過大,林虎部逐漸佔到了上風,教導第一團的特務連、工兵隊甚至伙伕都被何應欽頂了上去打白刃戰,整個教導第一團都有被林虎部包圍殲滅的危險。

林虎的前鋒部隊甚至已經攻擊到了何應欽指揮部三四百米的位置,情勢非常危急,蔣介石等更是心急如焚:搞不好都會成為林虎的俘虜。

何應欽

何應欽突然想起了炮兵連,他下令趕緊炮擊。炮兵連長陳誠卻犯了難,因為他的六門舊炮都因為此前發射過猛撞針不靈了,無法操作。

見蔣介石也下令開炮,陳誠只得硬著頭皮架起了大炮,填上了炮彈,親自操作開炮。

有如神助一般,炮彈不但發射出去了,第一炮還就在來犯的敵人中間開了花,原來撞針經過冷卻又恢復了功能。興奮無比的陳誠又兩發了兩炮,炸死的林虎部士兵血肉橫飛。

這就是傳說中陳誠“三炮起家”。

陳誠親自操炮成功後,其他五門大炮也紛紛開始“工作”了,極大震懾了林虎所部,士兵們紛紛掉頭跑路。

校軍一看情勢發生了逆轉,趁勢展開了反擊,加之粵軍一部以及錢大鈞教導第二團也從鯉湖戰場趕過來支援,終於擊潰了林虎所部,取得了“棉湖大捷”,奠定了第一次東征勝利的基調。

棉湖大戰,作為第一次東征中規模最大、黃埔校軍的戰場形勢也最為驚險的一戰,卻喜劇般地以陳誠神仙式的“三炮”發生了戰局逆轉。

加侖將軍

戰後,連加侖將軍也誇讚炮兵連長打的好,雖然那時他並不知道陳誠的名字,但這也讓蔣介石感到很有面子。結果就不用說了,此前默默無聞的陳誠,正式進入了蔣介石的視野。


請關注@司馬砸光,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