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爐的“博山”是一座什麼山?

說起“博山爐”就算不怎麼接觸香道的人也都有所耳聞,腦海中依稀可浮現一個爐蓋高聳,狀若小山的奇特模樣。

博山爐的“博山”是一座什麼山?

或許你不會懷疑它焚香時“蘇合氤氳,非煙若雲,時濃更薄,乍聚還分”的飄渺仙境;不會反駁“博山之前無香爐”的讚譽,但卻會產生一絲疑問,那就是博山爐為什麼稱為“博山”?

什麼是博山爐?

想要了解這名字背後的緣由,又怎能不知博山爐?

簡練地說,博山爐是一種放置香品焚燒的容器,盛行於漢朝以及魏晉時期。但若僅僅是一個外形普通的香爐,也不會在浩瀚的歷史中留下深刻的足跡,它的出現與盛行和漢武大帝密切相關。

漢朝之前也存在格式各樣的燻爐,但形制簡單,也僅僅供作薰香和祭祀使用,幾無觀賞的價值。

博山爐的“博山”是一座什麼山?

到了漢朝,薰香的風氣日盛,隨著國力強大,領土擴張,許多進口香料也流傳進入中土。薰香不單被王孫貴族所喜愛,香氣也漸漸飄至尋常百姓的家中。

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漢武帝對於薰香也到了狂熱的程度,《香乘》中就記載了許多漢武帝薰香的軼事。在漢武帝統治的前期發展國力,“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在其統治生涯的末期卻更為信奉道教,想要永遠擁有手上這至高無上的權利,於是追逐求仙問道,長生不老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

《後漢書》載:“漢自武帝頗好方術,天下懷協道藝之士,莫不負策抵掌,順風而屆焉。

博山爐的“博山”是一座什麼山?

因為有這樣一位信奉方術的皇帝,便會滋生許多想要藉此攀附權貴的騙子。漢武帝煉仙丹,尋仙人,訪仙山。但最後的結局可想而知,終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折騰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這位千古一帝才幡然悔悟:“向時愚惑,為方士所欺。天下豈有仙人,盡妖妄耳!節食服藥,差可少病而已。

也許求仙問道終是求而不得,為了尋求心理上的慰藉,漢武帝便遣人仿造傳說中仙山的景象製作了這種造型特殊的香爐——博山爐。

猜測一:博山——海外“仙山”

在知道博山爐產生的背景之後,或許對於命名的由來的猜想則更為得心應手。博山爐是模擬山的外形,山間多裝飾有靈禽、瑞獸、神仙人物等,其下則有一銅托盤,其中注水來模擬大海。結合當時漢武帝尋仙問道的背景,這自然是一處海上仙山的景緻。但關於“仙山”卻存在兩種解釋:

1.是“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的代指

在《山海經》、《封禪書》等記載中,傳說海外有三座仙山,為“蓬萊、方丈、瀛洲”,此三座仙山,景色秀麗,為仙人居境,並存在長生不老之藥,是歷代帝王尋仙問道的嚮往之地。

2.是一個名為“博山”的仙山

這個說法則是在百度百科中所介紹——“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

博山爐的“博山”是一座什麼山?

“漢代盛傳海上有蓬萊、博山、瀛洲三座仙山”,此處將三仙山之一的“方丈”直接替換成了“博山”。

《列子》載有五仙山:“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 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

《史記·封禪書》載:“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

在諸多文獻中,皆未有關於仙山中包含“博山”的記載,莫非“方丈”與“博山”為同一仙山的不同稱呼?

方丈又稱為方丈山、方壺、方丈洲。在《海內十洲記》中記載,方丈位於東海中心,是一個四面邊長為五千裡的正方形島,故名為方丈,山上皆為仙家,有數萬之眾,與天同壽。

未有文獻表明方丈又名為博山,反而是《水經注》中存在一個說法,認為方丈是崑崙山

博山爐的“博山”是一座什麼山?

因而百科中所列的“三神山”為錯誤之寫

那是否就證明沒有仙山”博山“的說法呢?在宋代《考古圖》和《宣和奉使用高麗圖經》則有博山是仙山的記載:

“博山香爐者,爐像海中博山,下盤貯湯,澗氣蒸香,像海之四環,故名之。”

“博山爐本漢器也,海中有山名博山,形如蓮花,故香爐取象,下有一盆作山海波濤,魚龍出沒之狀,以備鮮湯薰衣之用。”

既然有文獻所載,便可存疑。仙山本就是飄渺之物,在三座仙山之外另加一”博山“也無不可。

猜測二:博山——山東境內的博山

關於博山如今也確有其地,位於山東淄博市博山區境內。自古便有不少以地名命名的瓷器如定窯、龍泉窯、哥窯等。若是此爐產於博山,命名為博山爐也無不可。

山東博山是古陶瓷的重要產地,最早便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到了宋代,陶瓷生產更是著稱於世,為中國五大瓷都之一。

且博山區全境盡山,幾無平坦之地,爐蓋似群山之外觀,又合產地之名,這簡直是博山爐最好的解釋了。

但是!

博山古稱顏神,起源於”顏文姜被崇祀為神“的故事。等到雍正十二年則改為“原山”,到了乾隆年間方改為”博山“。若按此命名方法,此香爐也應稱之為“顏神爐”了。

猜測三:博山——以華山為原型

西漢時期的劉向曾作讚譽博山爐的銘文:“嘉此王氣,嶄巖若山;上貫太華,承以銅盤;中有蘭綺,朱火青煙。”

此銘文中大意理解起來不難,其中“上貫太華,承以銅盤”是描述的博山爐的形態,銅盤上面承載的是“太華”,而實際上博山爐銅盤上方正是那座“仙山”。因此瞭解了“太華”,自然知曉這仙山為何處。

博山爐的“博山”是一座什麼山?

“太華”正是華山的雅稱。對於香爐稱“博山”而不稱“華山”,陳寅恪先生也對此做了一番考證:

博山的意思是博戲之山。清代朱亦棟《群書札記》:“博山爐,上廣下狹,削成而四方,形象華山,故以得名。不曰華山,而曰博山者,考《韓非子》‘秦昭王令工施鉤梯上華山,以節柏之心為博箭,長八尺,棋長八寸,而勒之曰:昭王嘗與天神博於是。’故曰博山。”因此,華山東峰東南孤峰至今稱博臺。

博山爐的“博山”是一座什麼山?

為何以華山作為藍本,想必與地理位置大為相關。漢朝的都城為長安,也就是如今的陝西西安。而華山同樣坐落於陝西省的華陰市,工匠取景自不會捨近求遠。

所有的想象都會以一定的事實作為基礎,皇帝追求“海外仙山”的飄渺神秘,那沒見過仙山的工匠也不能閉門造車,家門口便有一個奇絕瑰麗的華山,那便以此為原型再好好地進行一番藝術加工,便有了如今的“博山爐”。

通過對“博山爐”命名和原型的猜測和考證,大體可以清楚,香爐的造型以華山為原型,而藝術加工則參考古籍中所載的“仙山”模樣,珍禽異獸穿插其中,且位於海上飄渺之處。

經過此番藝術改動之後,這山已遠非華山那麼簡單,反倒是“博山”之名來的更為貼切——“博攬眾山”!正因為這種擬山象海的氣勢,才會被王權富貴的皇家看重,也能被淡泊超脫的佛教推崇!果然應了那句“博山之前無香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