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條“穩外資”新政出臺,“二線管住”要跟上“一線放開”節奏

“當前,中國的舞臺已打開,在這個‘入世’將近20年的舞臺上,我們更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應用學科學位委員孫立堅說。

11月7日,國務院公佈《關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4個方面共20條的“穩外資”任務清單。在深化對外開放方面,《意見》明確將繼續壓減全國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全面清理取消未納入負面清單的限制措施,加快金融業開放進程,優化汽車領域外資政策,營造公平經營環境。

對於外資准入負面清單的又一次“瘦身”與深化開放,孫立堅7日對時代財經表示,如今中國的開放已不再像過去那樣以資源換市場的方式招商引資,而是拼“內功”,通過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來提升市場的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中國實施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外資准入負面清單更是經過幾次修訂和“瘦身”。與此同時,中國還在今年3月通過了新的外商投資法,並於2020年1月1日實施。

11月10日,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李鋼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貿易形勢複雜,且全球併購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企業投資的信心大幅度下降,這顯示了投資者對於未來經濟前景持不確定的、觀望的態度。李鋼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推進高質量發展。而在這一過程中,如何打造好營商環境來實行更高水平的貿易投資自由便利化,是意義重大的命題。

三年四次“瘦身”

在中國加入WTO的前十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的規模由2001年的469億美元增長至2010年的1147億美元,增長近145%。近三年來,外資准入負面清單更是密集地進行了4次修訂和“瘦身”,充分顯示出中國政府對於吸引外資的高度重視。

“這些文件對改善吸引外資的環境、增強外資到中國來投資的信心起了非常好的作用。”10月29日,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指出,與前三個文件相比,此次通過的《意見》有三大新特點:一是內容更加全面深入;二是進一步加大了外資企業國民待遇的保障力度;三是強化了對已出臺文件的貫徹落實。

與此同時,《意見》還釋放出了對外資金融機構的重磅利好:加快金融業開放進程,全面取消在華外資銀行、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業務範圍限制,豐富市場供給,增強市場活力。

李鋼表示,今年以來中國是在密集落實之前提出的“實行高水平的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包括負面清單、新《外商投資法》的頒佈與實施。“今年相關政策的落地主要體現在服務業的開放上,而金融服務業是其中的一個重頭。”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來資本市場高水平開放不斷提速,將有力提升資本市場吸引力和包容度,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從長期視角來看,當前A股仍處於外資入場的初期階段,未來尚有萬億級的增量空間。

除了取消外資金融機構的業務限制外,時代財經注意到,今年以來,已經有部分電信業務也取消外資限制,以開放促發展。

7月,發改委、商務部發布了《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9年版)》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9年版)》,其中在增值電信領域,取消國內多方通信、存儲轉發、呼叫中心3項業務對外資的限制。精簡負面清單、取消限制,體現了中國電信行業放鬆政策管制的趨勢。

在李鋼看來,除了金融服務業的相關領域之外,還有其他方面需要進一步落地,這也印證了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市場,歡迎國際投資者來此更好地發展,同時幫助中國共同發展。

“我覺得未來其他方面應該也會相繼放開。”中國外商投資協會常務副會長屈延凱11月10日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指出,現在國企對市場有一定的控制力與影響力,但是創新力和活力的表現較差,外資進來後可以推動中外合資,比如中外合資銀行可以更好地利用境外資金。

“下一步,我呼籲各地應該加快對國內民營金融投資機構的開放。”屈延凱認為,河北和山西在這方面的動作比較快,已分別成立了中冀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中晉投資有限公司,“其實(政府)2016年就已下文件要求各地組織民營金融機構,但一些地方並沒有進一步的動作,這比較遺憾。”

關鍵在監管

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經濟下行趨勢較為明顯,特別是近年來貿易增長更是低於經濟增長,但中國始終向全世界敞開著大門,不斷為對外開放注入新活力。

持續一週的第二屆進博會已經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711.3億美元的意向成交額,較首屆增長23%,另外還有7000多位境外採購商、91萬的進場人次等。而舉辦進博會,正是中國政府著眼於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做出的重大決策,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

李鋼表示,當前不管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國按照自己的節奏主動應對開放,不只是向全世界展示擴大開放的一種信念、理念,同時也在一步步不斷地落實具體的舉措。

在孫立堅看來,當前中國加大開放力度,一方面是作為一個有責任的大國,中國願意對WTO承諾開放市場;另一個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此輪開放的重點是希望通過引入世界500強企業,形成一個更好的競爭環境,以倒逼本土企業成長。

“過去中國的土地和勞動力的優勢非常明顯,利用相對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可以與海外的品牌技術進行交換。過去的短板是技術短板、品牌短板,處於發展階段的中國沒有‘內功’,所以招商引資是靠資源換市場。”孫立堅表示,實際上,如今中國已經上升為發達國家成熟階段的開放戰略,不再是借外力或者搭便車的增長模式,而是引進公平競爭的環境來提升自身的高質量發展,即是機遇也是挑戰。同時,也為外資企業提供了大量機會。

“今天的中國,已進入到一個高質量開放的階段,更多如華為、大疆、華大基因、小米等中國自己的世界型品牌已經走進了全球市場,同時也在中國市場的公平競爭下讓消費者自己主導選擇權。”孫立堅說,在數字經濟新時代下,中國已經與全球競爭者處在同一起跑線上了。

“進一步開放是大好事,會推動在中國市場形成‘鯰魚效應’。”在屈延凱看來,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和消費國,現在的中國有底氣對外資進一步開放,而開放的關鍵就在於要提高監管水平、加強監管能力。

孫立堅亦表示,當前中國監管部門面臨的一個考驗是在以往“二線管住”的能力上能否跟進現在“一線放開”的要求。“不管是利用數字經濟和‘監管沙盒’,還是利用區塊鏈,都是為了把過去發展中國家因市場和工具不成熟導致的政府參與型、行政數量管制型都放開,用市場化監管能力來化解未來開放所帶來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