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善用“雙11”背後的經濟價值

近幾年,在商家普遍熱衷與全民廣泛參與之下,“雙11”已成為中國經濟熱點事件。

從數據方面看,今年“雙11”更勝往年。三大電商平臺之中,天貓在下午4時31分成交總額突破2135億元,超越去年全天,參與的消費者預計將超過5億人,比去年增長1億;京東累計下單金額也在上午9時達到1658億元(自1日起計),超過去年“雙11”總成交額的1598億;拼多多作為新崛起的平臺,在鉅額資金補貼加持下,交易也十分活躍。

鉅額且持續增長的成交額,說明居民消費力之旺盛。這幾年,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邊際效益遞減後,中國經濟對國內消費越來越倚重。從最新幾期公佈的經濟數據來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達到六七成之高。就今年前三季度而言,在三大需求中,最終消費支出的貢獻率為60.5%,資本形成的貢獻率為19.8%,貨物和服務的淨出口貢獻率為19.6%。

從“雙11”居民購物的熱情,可以看出內需增長潛力仍然較大,隨著內需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的驅動力,如何善用國內消費提振經濟,就成了十分重要的課題。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總量在增長,但並不能因此高枕無憂,因為在總量增長的背後,更要看到其中的結構變化,主要表現在民眾對於品牌、品質的要求提升,以及下沉市場的重要性凸顯。今年“雙11”所反映出來的居民消費特徵,正好也反映了這兩點。

在追求品質方面,今年“雙11”各大電商平臺主打品牌營銷,即事先招攬各大知名品牌入駐電商開設旗艦店,消費者在品牌線上旗艦店所購買的商品,能享受到與線下購物同樣的保障。

以天貓為例,宣稱超過20萬品牌參與“雙11”,短短2個小時銷量過億的品牌達到148個。其中知名空調品牌格力,號稱讓利30億元,短短20分鐘銷量破10億元;美國手機品牌蘋果,也在今年首次參加天貓“雙11”促銷大戰,蘋果天貓旗艦店為其直營官方旗艦店。

拼多多從今年6月開始,聯合品牌商共同補貼了高達100億現金,針對全網熱度最高的10000款商品進行大幅讓利,促銷商品中包括蘋果的各類產品、戴森家電、Bose、索尼耳機等。

優質的產品供給還包括海外渠道。截至10月31日,已經有78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22000個海外品牌入駐天貓國際,覆蓋4300多個產品類目,剛剛在進博會上展出的產品,也有部分參與“雙11”;拼多多則宣稱,未來3年將培育超過100個年銷售額過千萬元的進口品牌。

另一重要特徵是,電商紛紛尋求下沉市場。眾所周知,當一二線城市消費增速趨於平穩後,小城市及鄉鎮地區空間仍大,新興電商平臺拼多多,就是借勢下沉市場崛起的。今年“雙11”,天貓大量品牌成功實現下沉,觸達更多新客,其中海爾、百雀羚、顧家家居等品牌爆款,超過60%的訂單來自下沉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每逢“雙11”,都會或多或少談到與實體經濟的關係,不過可以明顯發現,近兩年將互聯網新經濟與實體經濟對立起來的聲音已經越來越小。這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互聯網新經濟與實體經濟是互為助力、相互促進的關係,特別是隨著各種品牌紛紛到電商平臺開設直營旗艦店。

換言之,電商平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樑作用,還減少了信息不對稱。旺盛的銷售額證明居民消費潛力尚在,只是居民對產品的品質與質量有所提升,未來生產者只有生產出更適應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才能獲得正向回饋,這對中國經濟的意義非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