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乙肝臨床治癒的監測和長期隨訪

在實現臨床治癒的治療過程中應定期和長期隨訪。肝活體組織病理學檢查(肝活檢)由於有創性和風險性而難以普及,臨床實踐中定量監測肝內cccDNA和總HBV DNA水平仍是重大挑戰。為了更好地評估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療後是否獲得臨床治癒,需要探索新的無創替代標誌物。

1 預測指標和定期監測

血清HBsAg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cccDNA轉錄以及mRNA翻譯活性。基線和治療早期HBsAg低水平或顯著下降是預測HBeAg血清學轉換後HBsAg陰轉的有效標誌物,可幫助識別干擾素治療的優勢人群。即使是基線HBsAg<1000 IU/ml的非活動性攜帶者,接受96周PEG-IFNα-2a單藥或聯合ADV治療後,44.7%的患者可獲得HBsAg陰轉。對於初始使用PEG-IFNα-2a的患者,治療24周時是否獲得HBsAg<1500 IU/ml且HBV DNA <105拷貝/ml的應答可以指導後續治療,並提高臨床獲益。而對於NA經治患者,基線HBsAg<1500 IU/ml、治療12周/24周HBsAg<200 IU/ml的患者序貫PEG-IFN治療實現HBsAg陰轉的可能性大。此外,NA治療結束時HBsAg水平可預測停藥後持續應答率並識別停藥後可能獲得HBsAg陰轉的患者。除外HBsAg定量,一項大型隊列研究表明,HBeAg血清學清除後ALT持續復常的患者在其後20年內HBsAg陰轉率較高(70.3%)。

基線抗-HBc抗體水平是預測HBeAg陽性患者NA或PEG-IFN抗病毒治療療效的新型生物學標誌物。對於HBeAg陰性的慢乙肝初治患者,抗-HBc定量水平可預測HBV DNA陰轉及HBsAg清除。由HBV核心抗原(HBcAg)、HBeAg和相對分子質量22×103前核心蛋白組成的HBV核心相關抗原(HBcrAg),與肝內cccDNA水平具有良好的相關性。HBcrAg水平聯合HBsAg定量可幫助預測NA停藥後的復發風險。血清HBV RNA是反映肝內cccDNA轉錄活性的良好生物學標誌物,可早期預測抗病毒治療期間HBeAg血清學轉換以及停藥後病毒學復發和HBsAg逆轉。

在應用PEG-IFN單藥或聯合治療前,需評估療效和安全性相關重要指標,包括HBsAg、HBeAg和HBV DNA水平、血常規、生化學指標、肝臟超聲和瞬時彈性成像、甲狀腺功能、精神狀態、自身免疫抗體、眼底檢查以及其他常規檢測,排除糖尿病、高血壓等其他基礎疾病,對於制訂合適的治療決策和預測治療療效至關重要。此外,PEG-IFN治療過程中也應定期監測上述指標,以評估不良事件的嚴重程度以及治療療效。

2 長期隨訪

對於實現HBsAg陰轉或血清學轉換的患者,治療結束後第1年每3個月隨訪1次,第2年每6個月隨訪,此後若沒有HBsAg逆轉的患者可延長至每年隨訪1次。如果在隨訪期間出現病毒學或臨床復發,綜合評估後可考慮再治療。近期一項研究表明干擾素停藥後52周內HBsAg仍有發生逆轉的風險,建議在此期間仍應密切監測HBsAg定量。

一旦失去對HBV感染的免疫學控制,即便是獲得HBsAg陰轉的患者仍有可能發生HBsAg和HBV DNA逆轉。因此,HBsAg陰轉患者除外監測HBsAg,每年還應監測HBV DNA和ALT定量水平。

大量研究表明,儘管HBsAg陰轉能顯著降低HCC和肝臟疾病的發生風險,但仍有一部分獲得HBsAg陰轉的慢乙肝患者會進展為HCC。對於已確診肝硬化、HBsAg清除時年齡大於50歲、男性或有HCC家族史的慢乙肝患者應密切監測HCC發生風險。

對於已實現HBsAg陰轉的進展期肝纖維化或肝硬化患者,應每間隔3~6個月通過甲胎蛋白、肝臟超聲、必要時CT或MRI等輔助檢查監測HCC發生風險,對於基礎合併食管靜脈曲張的患者,則應定期行內鏡檢查對食管靜脈曲張進行長期監測。若存在其他肝臟疾病的風險因素,如飲酒、肥胖和(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慢乙肝患者則需要進行更全面的評估。最近一項研究顯示,接受抗病毒治療並獲得完全病毒學抑制的患者HCC以及肝臟事件發生風險更低,在此基礎上獲得HBsAg陰轉可進一步減少HCC發生風險,但並未降低肝臟事件發生風險以及肝臟相關死亡率,提示肝臟炎症和損傷可能是發生肝臟事件的主要驅動因素。此外,有無肝硬化仍是患者發生肝臟事件和肝臟相關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因此,HBsAg陰轉後仍應持續監測HBV DNA和ALT水平。中國開展的大樣本多中心真實世界OCEAN臨床研究將提供遠期轉歸的循證醫學數據。

HBsAg陰性、抗-HBc陽性的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或腫瘤化療時存在HBV再激活的風險。開始相關治療之前應當評估患者的ALT、HBV DNA和HBsAg水平,治療期間和治療結束後也應密切監測上述指標。

重點

(1)聯合免疫調節劑(如PEG-IFN)治療之前,需評估包括HBsAg滴度、HBV DNA、HBeAg、血常規、生化學指標、肝臟超聲及瞬時彈性成像、甲狀腺功能、精神狀態、自身免疫抗體、眼底檢查等重要基線指標用以指導治療決策、預測治療療效等。治療期間仍需定期監測上述指標以評估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A1級)

(2)即使獲得HBsAg陰轉,仍需長期監測HBV再激活、HCC以及其他肝臟事件。建議治療結束後第1年每3個月隨訪1次,第2年每6個月隨訪1次,此後若HBsAg持續陰性可延長至每年隨訪1次。若出現復發,綜合評估後可考慮再治療。(A1級)

慢乙肝臨床治癒的監測和長期隨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