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大秦帝國》就是為法家唱讚歌,嚴重扭曲歷史事實,你怎麼看?

小修斯4724


關於這個問題,我簡單說下看法:完全不贊同。

1.為法家唱讚歌的問題

“唱讚歌”三字顯然表明對法家是有著一種敵視色彩的,或者可以簡單理解為法家的思想就是不對的或不好的。

但我想說的是,法家屬於諸子百家之一,屬於戰國時期四大顯學之一,為許多國君所採用,其地位並不亞於儒家。

眾所周知,儒家與法家兩派自古以來存在著對立成分,許多法家人士斥責儒生為腐儒,而儒家人士則將法家認為是萬惡之源。在儒家眼中看來,世間正因出現了法家,世間才變亂了,人們才廢棄周禮,追逐利益的。在法家看來,儒家不合時宜,所提意見只是空言誤國。

這無所謂對錯,只是觀點與立場的問題,只是適合不適合的問題,而歸根到底是二者誰佔據統治權的問題。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式微,法家崛起,許多諸侯國力行變法以圖強,法家漸漸佔據了統治地位,到了後面秦始皇統一天下,法家獨領風騷,進而焚書坑儒,霸佔了全部的主導權。

而秦滅之後,漢朝既立,至武帝時期,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時儒家學派佔據了統治地位,法家逐漸退居幕後。

所以,儒家也好,法家也罷,地位平等,不存在誰好誰壞的問題,只是隨時代的不同而應運而生的,同樣也不存在唱讚歌的問題。

此外,儒法兩家在思想上出現了兩次合流。第一次,荀子提出,以禮法管制天下,他是儒家第三位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以及他的弟子韓非、李斯,卻是法家的推廣者。第二次,漢武帝奉行儒表法裡,霸王道雜之的管理理念。

孫皓暉先生的《大秦帝國》只是盡力還原當時法家如何順應潮流,救國以強大的,從而解開多年來我們對法家的“誤讀”。

2.嚴重扭曲史實的問題

這一點,我不能苟同。《大秦帝國》作為小說,自然不可能與歷史完全一致,否則如何區分小說與正史的區別呢?但孫皓暉先生是一個嚴謹的學者,為寫此書歷經了十餘年的時間,幾乎遍閱了有關先秦歷史的所有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撰寫的。單從寫作態度來說,絕不是為求利益、流量,胡亂撰寫之徒。

《大秦帝國》的整體歷史脈絡清晰,基本與《史記》《竹書紀年》等正史所記載的內容一致。對一些經典戰役做到儘量還原當時戰爭情況,比如長平之戰等。對當時的各國所奉行的制度,幾乎如數家珍。

然而,小說除了遵照史實之外,還會注入寫作者的情感。或因對秦國的偏愛,部分描寫會偏向於秦國,比如其中過分美化了商鞅之法。

商鞅之法對於當時來說無疑是先進的,尤其是法治的治國理念。但商鞅所提出的法治思想,雖對貴族、平民力求平等,卻不能管控君王,不能與西方的君主立憲相提並論。在小說中所表現的,或因過分強調法治,而有所潛在傾向,此為美中不足之處。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是這部小說的粉絲,但回答此問題時儘量站在客觀的立場上進行回答。


萬里公子


《大秦帝國》電視劇我從頭到尾看過,有的地方看了多遍。總的感覺其對法家在秦國崛起中所起作用的肯定是恰如其份的。

一是商鞅變法為秦國底層百姓打開了上升通道。商鞅新法獎勵耕戰,社會最底層的老百姓可以憑戰功和耕種得到爵位、受到獎勵,這樣一方面使社會最底層的老百姓有了盼頭,有利於國內老百姓穩定,另一方面也為秦國國家利益與最廣大的底層老百姓切身利益找到了聚合點,所以秦國人上戰場的都會拼命去殺敵,上不了戰場的都想著種好莊稼,這兩個方面是秦國國家利益所在,也是秦國老百姓實現自己利益所需。與此同時,山東六國社會階層固化問題很突出,貴族始終是貴族,平民永遠是平民,社會缺少活力、國家缺乏凝聚力、當兵的殺敵立功也沒有動力。

二是商鞅變法為秦國吸納人力資源奠定了基礎。一方面,由於限制了貴族們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用人唯出身論的藩籬,秦國各階層精英以及山東六國學子、能人都有機會憑本事和作為在秦國得到重用,形成了廣泛吸納、擇優選用的用人機制,而其他諸侯國選拔人才選來選去都只是在貴族圈裡轉,久而久之成了矮子裡面選將軍。其中,魏國最典型,興秦滅魏的主要人才都是魏國人,並且魏國還出現了太子當丞相的奇特景觀,到底是魏國無能人勝任丞相還是太子嫌自己官職太少,耐人尋味。另一方面,新法將秦國的土地賦予平民耕種,吸引了上百萬的山東六國老百姓拖家帶口投奔秦國。這絕對可以算得上大手筆,當時一個大的諸侯國人口也就幾百萬人,以百萬計人口此長彼消對國力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所以後來到了秦昭襄王晚期山東諸國合縱攻秦所能聚合起來的兵力才二十萬,而秦國輕輕鬆鬆就可以出動五十萬大軍。

三是商鞅變法為秦國發展方向不偏提供了保障。法治強調依法賦予各級各類人員職責,各級各類人員對照法律履職盡責,這就保證了秦國的發展輕易不會出現迷航轉向的問題。《大秦帝國》中有一段秦孝公與衛鞅的對話,衛鞅說到只要不是昏君與大奸臣同時出現,秦國不會出現大的問題,講的就是這個意思。秦孝公和商鞅之後,秦國先後有三任國君執政時間都很短(秦武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但秦國沒有出現大的起伏和挫折,堅定地朝著一統天下的目標邁進。

客觀地看,商鞅在秦國推行的法治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對秦國由弱而強最終攻滅六國有著決定性的意義。所以說,《大秦帝國》對法家的宣揚是客觀公正的,不存在歪曲歷史為法家唱讚歌的問題。當然了,商鞅的法治也是有一定侷限性的,比如其所制約的是貴族階層和平民,對國家最高統治者是沒有太大制約作用的,這一點與近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君主立憲有著較大差距,但這也是由當時的客觀現實所決定的,我們不能強求。


戰漢古玉


孫皓暉的《大秦帝國》一面世,就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他將戰國時代的社會風雲變化用生動而慷慨的基調呈現出來。



從歌頌“抗秦”到歌頌“暴秦”,孫皓暉為我們展現了一段波瀾壯闊的秦國發展史

大秦帝國二世而亡,"暴秦"的形象一直被歷代史學家釘在教科書裡,世世代代成為批判的對象。歷來的文學作品更傾向於歌頌反抗暴秦。孫皓暉的《大秦帝王》扭轉了人們一直以來的觀念,從某種意義上樹立了秦國滅六國是歷史趨勢,大義所在,並開啟了中國千秋萬世天下一統的理念。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作為文學作品難免有渲染、誇大的成分。對於當時時事來說,山東六國的文明發展程度應該是優於秦國,這也是六國卑秦的緣由。



秦國是西部戎狄部落,民風粗俗剽悍,在商鞅變法前,父子兄弟共妻亂倫現象普遍存在,一向講究倫理綱常的孔子,西行不入秦也是可以理解的。

商鞅變法是順應了列強爭霸的歷史發展,還是開啟了秦國“法治暴政”?

以商鞅為代表的法家在秦國實行變法,後世很多人詬病商鞅的“法治暴虐”。

什麼“馭民五術”,什麼國家暴力壓榨、驅逐人民。有資料記載,當時在咸陽隨意倒草木灰是要剁手的。再看刑罰:割鼻子,砍腳、剁手、腰斬、分屍都慘無人道,但是這是時代性暴虐。在世界範圍都同樣存在。



要知道那時的社會生產力不高,絕大部分人沒有接受禮樂教化,粗野、趨利是人的本能,跟他們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因為社會還沒有樹立基本的價值觀,為了維護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嚴刑峻法懲戒是最行之有效。

後世抨擊商鞅變法暴虐,大多是今人站在今日的立場評述歷史,是不客觀的。從歷史發展來說,商鞅變法有歷史侷限性是不可否認。但是商鞅變法是在特定歷史時期的治國方略,它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環境。他的"殘暴"具有時代性



商鞅變法讓“翻身農奴把歌唱”,吸引大量六國民眾入秦,盡情讓天下士子展現才華,秦國可是當時列國民眾“嚮往的地方”

這這今天看來憑本事獲取社會地位不算什麼,可是在當時可是驚天的創舉,那是一個講究貴賤有別,講究尊卑,有森嚴等級的社會環境來說我,商鞅此舉那是逆天了。簡直是顛倒,顛倒乾坤。

要知道先秦時期: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一直是社會奉行的法則。可是商鞅讓貴賤平等,王子與庶民犯法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很可貴的。

因此商鞅變法在當時是社會的進步,極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秦國地域廣、人口稀少,商鞅利用這一政策,吸引六國的民眾來秦,當時列國湧入秦國的人口距就有幾十萬。當時的秦國在列國眼中,就是嚮往的地方。面對人口激增怎麼進行有效管理,秦國有了戶籍登記、住宿登記、犯罪連坐等制度。有些制度擱今天都在用。

秦國還吸引像範睢、蔡澤、李斯等一大批士子來秦建功立業。那時的秦國是蒸蒸日上的國家,相比六國的沒落、腐朽,它顯得朝氣蓬勃。

《大秦帝國》的確是一本讚歌,但不是扭曲歷史,歌頌法家的讚歌,是中國原生態文明的讚歌,是金戈鐵馬,百家爭鳴,朝為布衣、暮為卿相,力爭上游的民族讚歌。

總而言之,《大秦帝國》作為一部歷史小說是非常成功的,至於是不是為法家唱讚歌,嚴重扭曲事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反正我不這麼認為。

畢竟戰國時期離現在已經兩千多年了 那個歷史只剩下了幹吧的典籍記載,而出土的睡虎地、裡耶等竹簡,從兩千年前傳來的第一手資料證明,秦國法律還是比較符合情理的。


開涮歷史


不請自來

《大秦帝國》我妹子今年17歲,15歲的時候讓我給他在網上買了一整套,她對這段歷史很感興趣,說好看!!然後我自己把電視劇也看完了,首先這裡要吐槽下萬惡的播放器!!!

就電視劇的和小說之間的改動還是有一部分的,但是我覺得我看了以後覺得很震撼,也對這段歷史特別感興趣,最早是對三國曆史很痴迷😄😄

作者寫的是小說不是正史,肯定有一定的戲劇性,但是軌道是明確的,首先我個人的看法是,大家看看我大中華幾千年歷史,春秋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到戰國的禮樂崩塌中間幾百年的時間,最苦最累的就是老百姓,而分封的王侯們依然享受著高貴貴族血統帶來的享受,有幾個人考慮過百姓的感受,從商朝開始到商鞅的出現,1300多年的時間誰真正的把老百姓當人了?只有商鞅的變法,才讓我們平頭百姓看到了希望,戰場悍不畏死的殺敵,上不了現場的在家使勁種地,因為他們相信商鞅,其中有三個片段,一個是成語徙木立信的典故,一個是嬴駟的老師公子虔的黥面,還有嬴駟的下放,所以他們跟打了雞血似的累計功績,為的就是出人頭地,這也是秦國變法的成功。

有人說這是一部頌法抑儒的偏頗作品,那麼我就想呵呵了,什麼叫頌法抑儒?商鞅的出現是歷史的產物,贏渠梁一代明君,難道他身為局中人他不知道其中的利弊?我想問一千多年來誰正真的把百姓的地位當一回事了?商鞅才是真正知道百姓重要性的人好嗎?這部小說沒有偏離歷史的軌跡,法家的出現是時代的產物,因為它講的是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如果變法後依然是貴族我行我素,那麼變法的意義何在?再說所謂的頌法抑儒,當時秦孝公頒佈招賢令,也沒見幾個別的學派的來面試,更沒有像商鞅那樣去秦國各地便衣考察吧?那他們在幹嘛?連孔聖人都不入秦地,你們覺得還有幾個能看的起秦國的?覺得是蠻夷、粗鄙、不能教化之人,真是這樣嗎?我們看歷史的戰國說的很明確,禮樂崩塌,就是什麼倫理道德都變的很薄弱了,至於亂倫、蠻橫、粗鄙……哪個時代沒有?戰國哪個國家的王府不在上演?

說法嚴苛的,法是什麼?法就是用來遵守的,法就是公平,如果不嚴要它何用?幾千年來真正把法做到公平公正的只有商鞅和包拯,那個時代為起步階段,到後來的大一統,這都屬於摸石頭過河,就像毛主席說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事實證明當時的做法是正確的,秦為什麼二世而亡,其實我覺得並不是胡亥趙高之流就能改變的,因為歷史需要,需要他們亡,原因是秦大一統,改變了歷史的格局,從分封到集權制,一千多年來的格局被打破,那種貴族就是貴族的理念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他動了所有貴族、包括秦國內部宗族的蛋糕,把所有貴族變成之前他們眼中的草根,身份地位的極度落差是他們無法忍受的,這也是揭竿而起的最主要原因,而且每個國家幾百年的血統統治不是十幾年時間就能磨滅的,需要一個過渡,這時候劉邦的出現,正真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出現了,從秦一統到劉邦的漢朝,那些王宮貴族被徹底的清洗掉了,這就是歷史發展的必要性,就像我們身體哪個地方被割了一個口子,口子癒合的過程會癢會變得僵硬,慢慢的結疤,最後痊癒,其實歷史的發展也是這樣一個過程,每一個大一統的後面都有一段亂世需要清洗、過渡!只是秦朝因為是一代目需要寫武功秘籍留給後世,所以是最悲慘的也是被黑的最慘的,可以說改變歷史格局動了千百年的格局,只要有文化的都會參與評論,所以這是必然的。

所以我覺得大秦帝國不存在什麼頌法抑儒一說,屬於正常範疇吧!!!


詞圖無笑


有人說《大秦帝國》就是為法家唱讚歌,嚴重扭曲歷史事實!我怎麼看?我認為《大秦帝國》真實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將儒家從神壇上拉了下來,揭開了歷史的原本真相,狠狠打擊了虛偽的儒家,推本朔源的講述了中華的原生文明。儒家虛偽且狡詐,用不切實際的道德標準來約束芸芸眾生,矇蔽幼稚,欺瞞無知,將法家描述成酷吏惡法,真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筆者從不否認儒家對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但是用儒家的倫理道德來治理國家,則是害人害國。歐洲有一則諺語“地獄的道路是由善良的願望鋪成的”,儒家將人性定為性本善,認為人人都能相親相愛,沒有一點利益相爭,就算有利益相爭時,也要克已復禮,用禮來剋制對慾望的追求。人類社會之所以不斷的進步,是因為人類有慾望,在慾望的驅動下人類社會才會不斷的前進。儒家將坐懷不亂的柳下惠當作偶像崇拜,其實就是在扼殺人性,那個少女不懷春,那個少男不風流,人人都如柳下惠那般做了機器人,社會何以進步?

儒家認為治理國家的最高標準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皇帝要有皇帝的樣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樣子。進一步講就是大家要各安天命,人的命運生而定之,不可反抗自己的命運,一定要溫良恭儉讓,服從自己命運。儒家雖然有利於社會的穩定,但是不利於國家的進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人人都各安天命,社會怎麼能進步?

儒家將治世歸於明君賢臣,推崇人治,否決法治,認為社會動亂是因為人心淪喪,不考慮物質對社會的作用。人治確實可以快意恩仇,處理事情快速迅捷,但是人非聖賢,豈能無私心?人治之下必然受利的是少部分權貴,廣大民眾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利益為權貴買單。如果凡事皆有法式,人人依法辦事,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那麼何必人人都渴求包青天、海清天呢?法治之下,不闢權貴 ,不闢人眾,但依法行事,則每個官員都是包青天,何來冤假錯案?因此我認為《大秦帝國》提倡的法治精神值得現代人學習與遵循!


大秦鐵鷹劍士


孫皓暉的歷史小說《大秦帝國》我沒有看過,不過電視劇看過。我看很多人一邊倒的罵作者,說他扭曲歷史上事實。小說本來就是娛樂大眾,為什麼非要拿正史與《大秦帝國》來對比呢?其實,《大秦帝國》和《三國演義》一樣,都屬於小說。但是,沒人覺得《三國演義》也扭曲了事實,反而人人追捧。估計大家不會相信,幾十年後,孫皓暉的小說《大秦帝國》也會成為經典。至少,目前關於秦國的題材小說,沒人能超過孫皓暉的《大秦帝國》。

秦國的歷史我也瞭解過,雖然只是略懂皮毛。但是,秦國若沒有商鞅變法,要想統一六國,簡直痴人說夢話。如果,沒有商鞅變法,比如楚國後來能出現一個明君,六國的天下,還不知道是誰的。但是,商鞅變法以後,秦國與其他六國就不同了。主要凸顯在兩個方面,其實《大秦帝國》裡面也說了。商鞅深入秦國平民當中,結合現狀進行了改革,尤其在經濟方面和軍事方面,秦國幾乎完全實現了商鞅的政治藍圖。

秦國在經濟上和軍事上的改革,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經濟上他實行《墾草令》刺激農業生產,削弱貴族和官吏的特權,讓貴族也加入到了生產勞動當中,這就帶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其實,《墾草令》最大的變革在於把貴族的特權也取消了,人人都要勞動,你不再是大爺。而在軍事上,商鞅廢除了世卿世祿制,頒佈了二十等爵制度。貴族不能世襲,要想升官發財,必須要做出貢獻。秦國不再拿糧食養老爺兵,所以即便是普通士兵,如果努力戰鬥,也可以做大將軍。這種破天荒的政策,讓秦國最底層士兵看到了希望,至少他們不會白白送命。一旦作戰英勇就會加官進爵,所以秦國士兵都很賣命,個個爭先殺敵。秦國在軍事上和經濟上的刺激力度,比戰國曆史上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徹底,這正是秦國突飛猛進的主要原因。

《大秦帝國》的確偏向了法家,但是歷史上的商鞅,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生命的代價,就是要推行他的法家主張。他甚至提出:“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所以,害死商鞅的不是統治階級,而是他自己。而作者,並沒有偏離歷史的軌道,且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虛構了故事情節,我覺得很合理。比如嬴駟犯法被驅逐以後,流落民間。可能在歷史上沒有這種情況,因為被廢為庶人,不可能再次做上國君。作者用這種手法,主要是表現嬴駟懂得民間疾苦,並沒有讓嬴渠梁失望,他做了秦王以後,也沒有把商鞅的付出給否定,這正是嬴駟的高明之處。

我敢肯定,嬴駟在被懲罰以後,將商鞅恨之入骨,絕對不會給他談感情。不過在《史記》當中,秦孝公死後,商鞅逃跑了,先逃到魏國被拒絕,後來回到自己的封地,起兵向鄭國突圍,秦國發兵將其剿殺在鄭國,屍體被運回秦國車裂了。這一段歷史被作者感情化了,讓人覺得有點遺憾。此外,商鞅最終被車裂,在作者眼中是否與嬴駟毫無相干。這一點讓很多讀者估計難以接受,不過小說就是小說。劇情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還是可以接受的。不足之處,可以看正史去彌補。作者並沒有改變歷史的原貌,改變只是某個細微之處,大方向和歷史相差無幾。如果,作者讓商鞅活下來,那才是大笑話。

從商鞅變法,到秦王統一六國,秦國離不開商鞅。不過秦國的法律的確很死板,看似不講人情。尤其是秦始皇死後,秦二世再次修改了秦法,讓秦國的法律變得更加嚴苛。所以,造成農民反叛。其實,從出土的秦律來看,秦國的法律並沒有那麼嚴苛。只是,秦二世修改了以後,才變了味。秦始皇在位期間,的秦律是很寬鬆。服役耽誤時間,是不用死罪的。秦國的滅亡,都是秦二世在趙高的慫恿下,走向滅亡的。其實,與秦國的法律關係不大。


謀士說


對於這個問題,我倒是想反過來問一問:

  • 戰國法家憑啥就不能值得一讚?

  • 讚頌法家究竟嚴重扭曲了哪門子歷史事實?

下面分別來談一談。

在那個“求變圖存”的時代,戰國法家自覺捲入了歷史大潮,既強烈地追求著自我價值的最大實現,又自覺地肩負起了天下興亡的重擔,他們義無反顧、他們敢於犧牲,寧變法而死,也不願為腐朽將亡之邦殉葬。車裂商君的刑場,屍骨橫飛;渾身插滿箭鏃的吳起,倒在血泊靈堂;形容枯槁的趙武靈王,正瘋子一般撕裂吞嚥著掏來的幼鳥,嘴角還流淌一縷鮮紅的血......以戰國法家之明銳洞察,是不可能認識不到變法運動的酷烈性,事實上他們非常清醒地認識到這種酷烈性的根本原因——社會利益結構的深刻衝突,也非常清醒地認識到,一旦變法進入深水區,當道守舊勢力必然會強力反彈,留給法家志士的結局只可能是兩種——不死於公法,必死於私劍!終歸是必須走上祭壇,充當犧牲。但是,法家變法志士死不旋踵,代有人出。

法家志士的這種血氣、這種為變法赴難的勇氣和精神,不值得一讚麼?試問當今,這種血氣還有多少?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對於各種社會亂象,不作為,不擔當,明哲保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如今,無論是我國的依法治國,還是西方的民主法治、三權分立,法治在治理國家、規範人們的社會生活當中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戰國時代法家主張的法治思想,以今人的視野來看,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歷史缺陷,但是,在那久遠的時代,有這麼一群人,有著自覺的法治意識,並且提出了一整套思想,而且很多思想理念在當今仍然是適用的,比如“法以愛民”、“使法必行”、“反對濫仁”、“刑無等級”等等,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歷史進步,戰國的法家們在那個時代無疑也是極具超前意識的一群人。即或是當代的我們,以道德綁架法律,法治意識淡薄也是大有人在。由此觀之,那個時代的法家們難道不值得稱讚麼?

至於說嚴重扭曲歷史事實,也不知道是嚴重扭曲了啥?我們看到的歷史事實是,七大戰國先後推行變法,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等等,這些法家志士推行的變法,雖然有成功,也有失敗,但無一都使得當時的國家變得強大,即使很弱的韓國,也一時獲得了“勁韓”的名聲。更不用說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國的法治根基,再經過歷代秦王堅定不移的推行,使秦國走向了穩步強大的道路,最終統一了天下。而陷於人治腐敗的山東六大戰國則日漸沉淪,最終一一被歷史洪流所吞沒。

說嚴重扭曲歷史事實,無非還是那一套陳詞濫調——秦法嚴苛,秦法暴虐,從而進一步延伸出法家沒那麼好。《大秦帝國》說法家的好,就是嚴重扭曲歷史事實。我還是認可一種觀點——法治的良惡,不在輕刑重刑,而在是否體現了公平正義原則。正如《商君書.賞刑》中所說:“殺人不為暴,賞人不為仁。”意思是說依法殺人不算殘暴,違法賞賜不算仁慈,關鍵在於“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也沒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而是“舉國一法,法外無刑。”這一唯法是從、法外無情的原則,對於習慣以絕對道德式理念來評判是非的民眾來說,自然是冷酷而深徹的,並且也是難以理解的。但是相對於人治而言,這種冷酷卻是維護公平正義的根基,而當時的秦國的法治體系確實做到了相對的公平性——對權貴階層同樣的執法原則,同樣的執法力度。大家熟知的秦孝公太子犯法,刑治太子的老師,這個在《史記》中是有明確記載的。事實上,反而是在這種絕對道德式理念下,後世的很多是非曲直卻被嚴重扭曲了,法家及其推行的法治也被妖魔化了。

不管怎麼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戰國法家或者秦帝國法治有著其歷史缺陷性,《大秦帝國》對法家的推崇,無非也是基於當時歷史條件對戰國法家大體客觀評判,即或有所偏向,但也不至於到嚴重扭曲歷史事實的地步。


積翠古亭


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法道儒三家交替制衡的歷史。

法家主人治,道家倡無為,儒家引意識。

在這三家之中又以法儒結合為中國歷史統治根基之常態。

道家思想只在特定歷史時期才出彩,比如漢武帝之前的漢朝就已道家無為而治做治國之策。

這三家之思想其實早就深入中國人心之中,而在大秦帝國中為何作者孫皓暉要將法家的地位至於最高,並不斷歌功頌德。

其實究其根源不過是因為歷史觀而已,何為歷史觀,不過是在通讀歷史並不斷思考後,站在更高的視角去體驗歷史,而不僅僅是以書本來複述歷史。

也正因為這歷史觀的出現,他才真正看懂歷史的脈絡,並在書中為暴政之秦國證明。

秦之暴政有目共睹,秦國之強大也有目共睹,那麼為何一個持續推行暴政的國家,卻能如此強大?這難道不是一個悖論嗎?

所以還原歷史的真相就是這本書要表達的意思。

而要批判的不過是,長久思維定勢裡面,那無數讀史卻不思考的人們,對秦的固有印象。秦國確實法律嚴苛,確實不近人情,確實讓現代人望而生畏。可是在特定歷史時期,他卻是秦國強大崛起進而吞併天下的根基。

這所謂的嚴苛不近人情望而生畏不過是現代人的看法!

而在當時的秦國,這卻是善政。

軍功授爵給予無數底層崛起的希望。

嚴苛律法讓無數人令行禁止。

耕戰為基,讓國家蒸蒸日上。

脫離歷史時期的看問題,就看不懂這些問題,反而會用腐儒之言去看秦國。

儒家真有用嗎?

經歷千年早有論斷,一個正面“天地君親師,背地裡不過也是一群只為自己私利的集團而已。”

作者對法家的偏愛之心對縱橫家的欣賞對儒學的批判其實我內心身處很欣賞。

儒家士子們,為了打壓法家,打壓一切不對盤的思想,編造了無數的謊言。

焚書坑儒,就是明證。

這“焚書坑儒”之說源自西漢儒家成為正統之後,其實真相是什麼?

坑殺的就不是儒生啊,而是術士,那麼為何要吧這事情的後果給秦國承擔,並不斷放大影響,讓儒家成為受害者?

不過是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而已。

而儒家的核心精神是什麼?

於統治階級而論不過是那句著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就是維穩需要的產物,在無數儒家士子的不斷宣傳之下,成為統治者合法性統治的根基。

於個人修養而言不過是那句著名的“存天理,去人慾”而已,這其實也是維穩的需要,都不要人慾的人都是順民,請問順民會造反嗎?

於社會追求而言不過是那句著名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個宋朝皇帝的勸學篇,讓無數讀書人走上四書五經的道路,成了皇室的擁護者。

這樣三層意思迭起之後的儒家,早就不是一個思想意識形態而是統治者需要的工具,於工具而論他們成功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構築了儒家對於上位者的推崇,存天理,滅人慾,引發了思想禁錮的風氣,而四書五經的科舉取士則讓中國無數精英成了讀書的機器。

一群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人充斥中華,他們成功了!可是他們也失敗了。

成功的將中國思想禁錮千年以上。

寫道這裡,在看儒家和法家,在看大秦的強國之路,還不明白嗎?

儒家的思想道德修養也好, 價值觀也好,不過嘴上說說而已,最後強大國家還是要靠法律。

這才是作者最要表達的核心價值觀。

只不過這法家的法,依然是以人治法,不是依法執法。

這個問題,在中國社會無解。

最後,儒家自由可取之處,沒有儒家,中國的大一統也不可能實現,不過用來修身就夠了,用來做治國理念,只能出產腐儒和順民。


阿斗不傻


歷史,動不動引經舉典。說的好像自己生活在那個年代一樣。熟不知歷史也是人寫的。說商鞅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你看見了。真如此,秦國何以強大、何以一統,又為何不改新法。再說,七國並立,朝秦暮楚。真如此,不做秦人就好,也太小看勞動人民的智慧了不是。為法家唱讚歌怎麼了?咬人了?全世界都在依法治國,沒有法律怎麼得了。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好,還是殺人償命不好。商鞅立法,法條或有疏漏、弊病。就立法這件事說,功在千秋。執法如山、令出必行、守法、護法錯了嗎?在刑不上大夫的年代,執法不避權貴,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商鞅做到了。歷史事實是什麼?是秦能一統,是法治貫穿了秦以後的歷朝歷代。《大秦帝國》又怎麼了,是拍的不好,還是演的不好?你行,你來。別人寫什麼就信什麼,讀書不帶腦子,人家說牛在天上飛,是因為地上有人吹,你就真跑牛圈去吹了。











獨角豸


算了吧,就那些傻逼儒生的言論,能信?傻逼儒生誤了多少人?法家不好?它就比儒家好,歷史上有哪一個國家是因為儒家而強盛,無一不是法家(外儒內法,實際上是為法家),儒家倒施逆流,若有機會回到幾千年前,我直接弄死孔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