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大秦帝国》就是为法家唱赞歌,严重扭曲历史事实,你怎么看?

小修斯4724


关于这个问题,我简单说下看法:完全不赞同。

1.为法家唱赞歌的问题

“唱赞歌”三字显然表明对法家是有着一种敌视色彩的,或者可以简单理解为法家的思想就是不对的或不好的。

但我想说的是,法家属于诸子百家之一,属于战国时期四大显学之一,为许多国君所采用,其地位并不亚于儒家。

众所周知,儒家与法家两派自古以来存在着对立成分,许多法家人士斥责儒生为腐儒,而儒家人士则将法家认为是万恶之源。在儒家眼中看来,世间正因出现了法家,世间才变乱了,人们才废弃周礼,追逐利益的。在法家看来,儒家不合时宜,所提意见只是空言误国。

这无所谓对错,只是观点与立场的问题,只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而归根到底是二者谁占据统治权的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式微,法家崛起,许多诸侯国力行变法以图强,法家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到了后面秦始皇统一天下,法家独领风骚,进而焚书坑儒,霸占了全部的主导权。

而秦灭之后,汉朝既立,至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时儒家学派占据了统治地位,法家逐渐退居幕后。

所以,儒家也好,法家也罢,地位平等,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只是随时代的不同而应运而生的,同样也不存在唱赞歌的问题。

此外,儒法两家在思想上出现了两次合流。第一次,荀子提出,以礼法管制天下,他是儒家第三位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以及他的弟子韩非、李斯,却是法家的推广者。第二次,汉武帝奉行儒表法里,霸王道杂之的管理理念。

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只是尽力还原当时法家如何顺应潮流,救国以强大的,从而解开多年来我们对法家的“误读”。

2.严重扭曲史实的问题

这一点,我不能苟同。《大秦帝国》作为小说,自然不可能与历史完全一致,否则如何区分小说与正史的区别呢?但孙皓晖先生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为写此书历经了十余年的时间,几乎遍阅了有关先秦历史的所有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撰写的。单从写作态度来说,绝不是为求利益、流量,胡乱撰写之徒。

《大秦帝国》的整体历史脉络清晰,基本与《史记》《竹书纪年》等正史所记载的内容一致。对一些经典战役做到尽量还原当时战争情况,比如长平之战等。对当时的各国所奉行的制度,几乎如数家珍。

然而,小说除了遵照史实之外,还会注入写作者的情感。或因对秦国的偏爱,部分描写会偏向于秦国,比如其中过分美化了商鞅之法。

商鞅之法对于当时来说无疑是先进的,尤其是法治的治国理念。但商鞅所提出的法治思想,虽对贵族、平民力求平等,却不能管控君王,不能与西方的君主立宪相提并论。在小说中所表现的,或因过分强调法治,而有所潜在倾向,此为美中不足之处。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是这部小说的粉丝,但回答此问题时尽量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进行回答。


万里公子


《大秦帝国》电视剧我从头到尾看过,有的地方看了多遍。总的感觉其对法家在秦国崛起中所起作用的肯定是恰如其份的。

一是商鞅变法为秦国底层百姓打开了上升通道。商鞅新法奖励耕战,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可以凭战功和耕种得到爵位、受到奖励,这样一方面使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有了盼头,有利于国内老百姓稳定,另一方面也为秦国国家利益与最广大的底层老百姓切身利益找到了聚合点,所以秦国人上战场的都会拼命去杀敌,上不了战场的都想着种好庄稼,这两个方面是秦国国家利益所在,也是秦国老百姓实现自己利益所需。与此同时,山东六国社会阶层固化问题很突出,贵族始终是贵族,平民永远是平民,社会缺少活力、国家缺乏凝聚力、当兵的杀敌立功也没有动力。

二是商鞅变法为秦国吸纳人力资源奠定了基础。一方面,由于限制了贵族们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用人唯出身论的藩篱,秦国各阶层精英以及山东六国学子、能人都有机会凭本事和作为在秦国得到重用,形成了广泛吸纳、择优选用的用人机制,而其他诸侯国选拔人才选来选去都只是在贵族圈里转,久而久之成了矮子里面选将军。其中,魏国最典型,兴秦灭魏的主要人才都是魏国人,并且魏国还出现了太子当丞相的奇特景观,到底是魏国无能人胜任丞相还是太子嫌自己官职太少,耐人寻味。另一方面,新法将秦国的土地赋予平民耕种,吸引了上百万的山东六国老百姓拖家带口投奔秦国。这绝对可以算得上大手笔,当时一个大的诸侯国人口也就几百万人,以百万计人口此长彼消对国力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所以后来到了秦昭襄王晚期山东诸国合纵攻秦所能聚合起来的兵力才二十万,而秦国轻轻松松就可以出动五十万大军。

三是商鞅变法为秦国发展方向不偏提供了保障。法治强调依法赋予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各级各类人员对照法律履职尽责,这就保证了秦国的发展轻易不会出现迷航转向的问题。《大秦帝国》中有一段秦孝公与卫鞅的对话,卫鞅说到只要不是昏君与大奸臣同时出现,秦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讲的就是这个意思。秦孝公和商鞅之后,秦国先后有三任国君执政时间都很短(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但秦国没有出现大的起伏和挫折,坚定地朝着一统天下的目标迈进。

客观地看,商鞅在秦国推行的法治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对秦国由弱而强最终攻灭六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所以说,《大秦帝国》对法家的宣扬是客观公正的,不存在歪曲历史为法家唱赞歌的问题。当然了,商鞅的法治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比如其所制约的是贵族阶层和平民,对国家最高统治者是没有太大制约作用的,这一点与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君主立宪有着较大差距,但这也是由当时的客观现实所决定的,我们不能强求。


战汉古玉


孙皓晖的《大秦帝国》一面世,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他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云变化用生动而慷慨的基调呈现出来。



从歌颂“抗秦”到歌颂“暴秦”,孙皓晖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秦国发展史

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暴秦"的形象一直被历代史学家钉在教科书里,世世代代成为批判的对象。历来的文学作品更倾向于歌颂反抗暴秦。孙皓晖的《大秦帝王》扭转了人们一直以来的观念,从某种意义上树立了秦国灭六国是历史趋势,大义所在,并开启了中国千秋万世天下一统的理念。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作为文学作品难免有渲染、夸大的成分。对于当时时事来说,山东六国的文明发展程度应该是优于秦国,这也是六国卑秦的缘由。



秦国是西部戎狄部落,民风粗俗剽悍,在商鞅变法前,父子兄弟共妻乱伦现象普遍存在,一向讲究伦理纲常的孔子,西行不入秦也是可以理解的。

商鞅变法是顺应了列强争霸的历史发展,还是开启了秦国“法治暴政”?

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在秦国实行变法,后世很多人诟病商鞅的“法治暴虐”。

什么“驭民五术”,什么国家暴力压榨、驱逐人民。有资料记载,当时在咸阳随意倒草木灰是要剁手的。再看刑罚:割鼻子,砍脚、剁手、腰斩、分尸都惨无人道,但是这是时代性暴虐。在世界范围都同样存在。



要知道那时的社会生产力不高,绝大部分人没有接受礼乐教化,粗野、趋利是人的本能,跟他们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因为社会还没有树立基本的价值观,为了维护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严刑峻法惩戒是最行之有效。

后世抨击商鞅变法暴虐,大多是今人站在今日的立场评述历史,是不客观的。从历史发展来说,商鞅变法有历史局限性是不可否认。但是商鞅变法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治国方略,它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他的"残暴"具有时代性



商鞅变法让“翻身农奴把歌唱”,吸引大量六国民众入秦,尽情让天下士子展现才华,秦国可是当时列国民众“向往的地方”

这这今天看来凭本事获取社会地位不算什么,可是在当时可是惊天的创举,那是一个讲究贵贱有别,讲究尊卑,有森严等级的社会环境来说我,商鞅此举那是逆天了。简直是颠倒,颠倒乾坤。

要知道先秦时期: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一直是社会奉行的法则。可是商鞅让贵贱平等,王子与庶民犯法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很可贵的。

因此商鞅变法在当时是社会的进步,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秦国地域广、人口稀少,商鞅利用这一政策,吸引六国的民众来秦,当时列国涌入秦国的人口距就有几十万。当时的秦国在列国眼中,就是向往的地方。面对人口激增怎么进行有效管理,秦国有了户籍登记、住宿登记、犯罪连坐等制度。有些制度搁今天都在用。

秦国还吸引像范睢、蔡泽、李斯等一大批士子来秦建功立业。那时的秦国是蒸蒸日上的国家,相比六国的没落、腐朽,它显得朝气蓬勃。

《大秦帝国》的确是一本赞歌,但不是扭曲历史,歌颂法家的赞歌,是中国原生态文明的赞歌,是金戈铁马,百家争鸣,朝为布衣、暮为卿相,力争上游的民族赞歌。

总而言之,《大秦帝国》作为一部历史小说是非常成功的,至于是不是为法家唱赞歌,严重扭曲事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反正我不这么认为。

毕竟战国时期离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 那个历史只剩下了干吧的典籍记载,而出土的睡虎地、里耶等竹简,从两千年前传来的第一手资料证明,秦国法律还是比较符合情理的。


开涮历史


不请自来

《大秦帝国》我妹子今年17岁,15岁的时候让我给他在网上买了一整套,她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说好看!!然后我自己把电视剧也看完了,首先这里要吐槽下万恶的播放器!!!

就电视剧的和小说之间的改动还是有一部分的,但是我觉得我看了以后觉得很震撼,也对这段历史特别感兴趣,最早是对三国历史很痴迷😄😄

作者写的是小说不是正史,肯定有一定的戏剧性,但是轨道是明确的,首先我个人的看法是,大家看看我大中华几千年历史,春秋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到战国的礼乐崩塌中间几百年的时间,最苦最累的就是老百姓,而分封的王侯们依然享受着高贵贵族血统带来的享受,有几个人考虑过百姓的感受,从商朝开始到商鞅的出现,1300多年的时间谁真正的把老百姓当人了?只有商鞅的变法,才让我们平头百姓看到了希望,战场悍不畏死的杀敌,上不了现场的在家使劲种地,因为他们相信商鞅,其中有三个片段,一个是成语徙木立信的典故,一个是嬴驷的老师公子虔的黥面,还有嬴驷的下放,所以他们跟打了鸡血似的累计功绩,为的就是出人头地,这也是秦国变法的成功。

有人说这是一部颂法抑儒的偏颇作品,那么我就想呵呵了,什么叫颂法抑儒?商鞅的出现是历史的产物,赢渠梁一代明君,难道他身为局中人他不知道其中的利弊?我想问一千多年来谁正真的把百姓的地位当一回事了?商鞅才是真正知道百姓重要性的人好吗?这部小说没有偏离历史的轨迹,法家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因为它讲的是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如果变法后依然是贵族我行我素,那么变法的意义何在?再说所谓的颂法抑儒,当时秦孝公颁布招贤令,也没见几个别的学派的来面试,更没有像商鞅那样去秦国各地便衣考察吧?那他们在干嘛?连孔圣人都不入秦地,你们觉得还有几个能看的起秦国的?觉得是蛮夷、粗鄙、不能教化之人,真是这样吗?我们看历史的战国说的很明确,礼乐崩塌,就是什么伦理道德都变的很薄弱了,至于乱伦、蛮横、粗鄙……哪个时代没有?战国哪个国家的王府不在上演?

说法严苛的,法是什么?法就是用来遵守的,法就是公平,如果不严要它何用?几千年来真正把法做到公平公正的只有商鞅和包拯,那个时代为起步阶段,到后来的大一统,这都属于摸石头过河,就像毛主席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证明当时的做法是正确的,秦为什么二世而亡,其实我觉得并不是胡亥赵高之流就能改变的,因为历史需要,需要他们亡,原因是秦大一统,改变了历史的格局,从分封到集权制,一千多年来的格局被打破,那种贵族就是贵族的理念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他动了所有贵族、包括秦国内部宗族的蛋糕,把所有贵族变成之前他们眼中的草根,身份地位的极度落差是他们无法忍受的,这也是揭竿而起的最主要原因,而且每个国家几百年的血统统治不是十几年时间就能磨灭的,需要一个过渡,这时候刘邦的出现,正真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现了,从秦一统到刘邦的汉朝,那些王宫贵族被彻底的清洗掉了,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要性,就像我们身体哪个地方被割了一个口子,口子愈合的过程会痒会变得僵硬,慢慢的结疤,最后痊愈,其实历史的发展也是这样一个过程,每一个大一统的后面都有一段乱世需要清洗、过渡!只是秦朝因为是一代目需要写武功秘籍留给后世,所以是最悲惨的也是被黑的最惨的,可以说改变历史格局动了千百年的格局,只要有文化的都会参与评论,所以这是必然的。

所以我觉得大秦帝国不存在什么颂法抑儒一说,属于正常范畴吧!!!


词图无笑


有人说《大秦帝国》就是为法家唱赞歌,严重扭曲历史事实!我怎么看?我认为《大秦帝国》真实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将儒家从神坛上拉了下来,揭开了历史的原本真相,狠狠打击了虚伪的儒家,推本朔源的讲述了中华的原生文明。儒家虚伪且狡诈,用不切实际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芸芸众生,蒙蔽幼稚,欺瞒无知,将法家描述成酷吏恶法,真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笔者从不否认儒家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但是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治理国家,则是害人害国。欧洲有一则谚语“地狱的道路是由善良的愿望铺成的”,儒家将人性定为性本善,认为人人都能相亲相爱,没有一点利益相争,就算有利益相争时,也要克已复礼,用礼来克制对欲望的追求。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的进步,是因为人类有欲望,在欲望的驱动下人类社会才会不断的前进。儒家将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当作偶像崇拜,其实就是在扼杀人性,那个少女不怀春,那个少男不风流,人人都如柳下惠那般做了机器人,社会何以进步?

儒家认为治理国家的最高标准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皇帝要有皇帝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进一步讲就是大家要各安天命,人的命运生而定之,不可反抗自己的命运,一定要温良恭俭让,服从自己命运。儒家虽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是不利于国家的进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人都各安天命,社会怎么能进步?

儒家将治世归于明君贤臣,推崇人治,否决法治,认为社会动乱是因为人心沦丧,不考虑物质对社会的作用。人治确实可以快意恩仇,处理事情快速迅捷,但是人非圣贤,岂能无私心?人治之下必然受利的是少部分权贵,广大民众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利益为权贵买单。如果凡事皆有法式,人人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那么何必人人都渴求包青天、海清天呢?法治之下,不辟权贵 ,不辟人众,但依法行事,则每个官员都是包青天,何来冤假错案?因此我认为《大秦帝国》提倡的法治精神值得现代人学习与遵循!


大秦铁鹰剑士


孙皓晖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我没有看过,不过电视剧看过。我看很多人一边倒的骂作者,说他扭曲历史上事实。小说本来就是娱乐大众,为什么非要拿正史与《大秦帝国》来对比呢?其实,《大秦帝国》和《三国演义》一样,都属于小说。但是,没人觉得《三国演义》也扭曲了事实,反而人人追捧。估计大家不会相信,几十年后,孙皓晖的小说《大秦帝国》也会成为经典。至少,目前关于秦国的题材小说,没人能超过孙皓晖的《大秦帝国》。

秦国的历史我也了解过,虽然只是略懂皮毛。但是,秦国若没有商鞅变法,要想统一六国,简直痴人说梦话。如果,没有商鞅变法,比如楚国后来能出现一个明君,六国的天下,还不知道是谁的。但是,商鞅变法以后,秦国与其他六国就不同了。主要凸显在两个方面,其实《大秦帝国》里面也说了。商鞅深入秦国平民当中,结合现状进行了改革,尤其在经济方面和军事方面,秦国几乎完全实现了商鞅的政治蓝图。

秦国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的改革,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经济上他实行《垦草令》刺激农业生产,削弱贵族和官吏的特权,让贵族也加入到了生产劳动当中,这就带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实,《垦草令》最大的变革在于把贵族的特权也取消了,人人都要劳动,你不再是大爷。而在军事上,商鞅废除了世卿世禄制,颁布了二十等爵制度。贵族不能世袭,要想升官发财,必须要做出贡献。秦国不再拿粮食养老爷兵,所以即便是普通士兵,如果努力战斗,也可以做大将军。这种破天荒的政策,让秦国最底层士兵看到了希望,至少他们不会白白送命。一旦作战英勇就会加官进爵,所以秦国士兵都很卖命,个个争先杀敌。秦国在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刺激力度,比战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彻底,这正是秦国突飞猛进的主要原因。

《大秦帝国》的确偏向了法家,但是历史上的商鞅,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生命的代价,就是要推行他的法家主张。他甚至提出:“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所以,害死商鞅的不是统治阶级,而是他自己。而作者,并没有偏离历史的轨道,且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虚构了故事情节,我觉得很合理。比如嬴驷犯法被驱逐以后,流落民间。可能在历史上没有这种情况,因为被废为庶人,不可能再次做上国君。作者用这种手法,主要是表现嬴驷懂得民间疾苦,并没有让嬴渠梁失望,他做了秦王以后,也没有把商鞅的付出给否定,这正是嬴驷的高明之处。

我敢肯定,嬴驷在被惩罚以后,将商鞅恨之入骨,绝对不会给他谈感情。不过在《史记》当中,秦孝公死后,商鞅逃跑了,先逃到魏国被拒绝,后来回到自己的封地,起兵向郑国突围,秦国发兵将其剿杀在郑国,尸体被运回秦国车裂了。这一段历史被作者感情化了,让人觉得有点遗憾。此外,商鞅最终被车裂,在作者眼中是否与嬴驷毫无相干。这一点让很多读者估计难以接受,不过小说就是小说。剧情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还是可以接受的。不足之处,可以看正史去弥补。作者并没有改变历史的原貌,改变只是某个细微之处,大方向和历史相差无几。如果,作者让商鞅活下来,那才是大笑话。

从商鞅变法,到秦王统一六国,秦国离不开商鞅。不过秦国的法律的确很死板,看似不讲人情。尤其是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再次修改了秦法,让秦国的法律变得更加严苛。所以,造成农民反叛。其实,从出土的秦律来看,秦国的法律并没有那么严苛。只是,秦二世修改了以后,才变了味。秦始皇在位期间,的秦律是很宽松。服役耽误时间,是不用死罪的。秦国的灭亡,都是秦二世在赵高的怂恿下,走向灭亡的。其实,与秦国的法律关系不大。


谋士说


对于这个问题,我倒是想反过来问一问:

  • 战国法家凭啥就不能值得一赞?

  • 赞颂法家究竟严重扭曲了哪门子历史事实?

下面分别来谈一谈。

在那个“求变图存”的时代,战国法家自觉卷入了历史大潮,既强烈地追求着自我价值的最大实现,又自觉地肩负起了天下兴亡的重担,他们义无反顾、他们敢于牺牲,宁变法而死,也不愿为腐朽将亡之邦殉葬。车裂商君的刑场,尸骨横飞;浑身插满箭镞的吴起,倒在血泊灵堂;形容枯槁的赵武灵王,正疯子一般撕裂吞咽着掏来的幼鸟,嘴角还流淌一缕鲜红的血......以战国法家之明锐洞察,是不可能认识不到变法运动的酷烈性,事实上他们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这种酷烈性的根本原因——社会利益结构的深刻冲突,也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一旦变法进入深水区,当道守旧势力必然会强力反弹,留给法家志士的结局只可能是两种——不死于公法,必死于私剑!终归是必须走上祭坛,充当牺牲。但是,法家变法志士死不旋踵,代有人出。

法家志士的这种血气、这种为变法赴难的勇气和精神,不值得一赞么?试问当今,这种血气还有多少?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对于各种社会乱象,不作为,不担当,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如今,无论是我国的依法治国,还是西方的民主法治、三权分立,法治在治理国家、规范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战国时代法家主张的法治思想,以今人的视野来看,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历史缺陷,但是,在那久远的时代,有这么一群人,有着自觉的法治意识,并且提出了一整套思想,而且很多思想理念在当今仍然是适用的,比如“法以爱民”、“使法必行”、“反对滥仁”、“刑无等级”等等,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战国的法家们在那个时代无疑也是极具超前意识的一群人。即或是当代的我们,以道德绑架法律,法治意识淡薄也是大有人在。由此观之,那个时代的法家们难道不值得称赞么?

至于说严重扭曲历史事实,也不知道是严重扭曲了啥?我们看到的历史事实是,七大战国先后推行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等,这些法家志士推行的变法,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无一都使得当时的国家变得强大,即使很弱的韩国,也一时获得了“劲韩”的名声。更不用说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的法治根基,再经过历代秦王坚定不移的推行,使秦国走向了稳步强大的道路,最终统一了天下。而陷于人治腐败的山东六大战国则日渐沉沦,最终一一被历史洪流所吞没。

说严重扭曲历史事实,无非还是那一套陈词滥调——秦法严苛,秦法暴虐,从而进一步延伸出法家没那么好。《大秦帝国》说法家的好,就是严重扭曲历史事实。我还是认可一种观点——法治的良恶,不在轻刑重刑,而在是否体现了公平正义原则。正如《商君书.赏刑》中所说:“杀人不为暴,赏人不为仁。”意思是说依法杀人不算残暴,违法赏赐不算仁慈,关键在于“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没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而是“举国一法,法外无刑。”这一唯法是从、法外无情的原则,对于习惯以绝对道德式理念来评判是非的民众来说,自然是冷酷而深彻的,并且也是难以理解的。但是相对于人治而言,这种冷酷却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根基,而当时的秦国的法治体系确实做到了相对的公平性——对权贵阶层同样的执法原则,同样的执法力度。大家熟知的秦孝公太子犯法,刑治太子的老师,这个在《史记》中是有明确记载的。事实上,反而是在这种绝对道德式理念下,后世的很多是非曲直却被严重扭曲了,法家及其推行的法治也被妖魔化了。

不管怎么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战国法家或者秦帝国法治有着其历史缺陷性,《大秦帝国》对法家的推崇,无非也是基于当时历史条件对战国法家大体客观评判,即或有所偏向,但也不至于到严重扭曲历史事实的地步。


积翠古亭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法道儒三家交替制衡的历史。

法家主人治,道家倡无为,儒家引意识。

在这三家之中又以法儒结合为中国历史统治根基之常态。

道家思想只在特定历史时期才出彩,比如汉武帝之前的汉朝就已道家无为而治做治国之策。

这三家之思想其实早就深入中国人心之中,而在大秦帝国中为何作者孙皓晖要将法家的地位至于最高,并不断歌功颂德。

其实究其根源不过是因为历史观而已,何为历史观,不过是在通读历史并不断思考后,站在更高的视角去体验历史,而不仅仅是以书本来复述历史。

也正因为这历史观的出现,他才真正看懂历史的脉络,并在书中为暴政之秦国证明。

秦之暴政有目共睹,秦国之强大也有目共睹,那么为何一个持续推行暴政的国家,却能如此强大?这难道不是一个悖论吗?

所以还原历史的真相就是这本书要表达的意思。

而要批判的不过是,长久思维定势里面,那无数读史却不思考的人们,对秦的固有印象。秦国确实法律严苛,确实不近人情,确实让现代人望而生畏。可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他却是秦国强大崛起进而吞并天下的根基。

这所谓的严苛不近人情望而生畏不过是现代人的看法!

而在当时的秦国,这却是善政。

军功授爵给予无数底层崛起的希望。

严苛律法让无数人令行禁止。

耕战为基,让国家蒸蒸日上。

脱离历史时期的看问题,就看不懂这些问题,反而会用腐儒之言去看秦国。

儒家真有用吗?

经历千年早有论断,一个正面“天地君亲师,背地里不过也是一群只为自己私利的集团而已。”

作者对法家的偏爱之心对纵横家的欣赏对儒学的批判其实我内心身处很欣赏。

儒家士子们,为了打压法家,打压一切不对盘的思想,编造了无数的谎言。

焚书坑儒,就是明证。

这“焚书坑儒”之说源自西汉儒家成为正统之后,其实真相是什么?

坑杀的就不是儒生啊,而是术士,那么为何要吧这事情的后果给秦国承担,并不断放大影响,让儒家成为受害者?

不过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而已。

而儒家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于统治阶级而论不过是那句著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就是维稳需要的产物,在无数儒家士子的不断宣传之下,成为统治者合法性统治的根基。

于个人修养而言不过是那句著名的“存天理,去人欲”而已,这其实也是维稳的需要,都不要人欲的人都是顺民,请问顺民会造反吗?

于社会追求而言不过是那句著名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个宋朝皇帝的劝学篇,让无数读书人走上四书五经的道路,成了皇室的拥护者。

这样三层意思迭起之后的儒家,早就不是一个思想意识形态而是统治者需要的工具,于工具而论他们成功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构筑了儒家对于上位者的推崇,存天理,灭人欲,引发了思想禁锢的风气,而四书五经的科举取士则让中国无数精英成了读书的机器。

一群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人充斥中华,他们成功了!可是他们也失败了。

成功的将中国思想禁锢千年以上。

写道这里,在看儒家和法家,在看大秦的强国之路,还不明白吗?

儒家的思想道德修养也好, 价值观也好,不过嘴上说说而已,最后强大国家还是要靠法律。

这才是作者最要表达的核心价值观。

只不过这法家的法,依然是以人治法,不是依法执法。

这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无解。

最后,儒家自由可取之处,没有儒家,中国的大一统也不可能实现,不过用来修身就够了,用来做治国理念,只能出产腐儒和顺民。


阿斗不傻


历史,动不动引经举典。说的好像自己生活在那个年代一样。熟不知历史也是人写的。说商鞅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你看见了。真如此,秦国何以强大、何以一统,又为何不改新法。再说,七国并立,朝秦暮楚。真如此,不做秦人就好,也太小看劳动人民的智慧了不是。为法家唱赞歌怎么了?咬人了?全世界都在依法治国,没有法律怎么得了。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好,还是杀人偿命不好。商鞅立法,法条或有疏漏、弊病。就立法这件事说,功在千秋。执法如山、令出必行、守法、护法错了吗?在刑不上大夫的年代,执法不避权贵,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商鞅做到了。历史事实是什么?是秦能一统,是法治贯穿了秦以后的历朝历代。《大秦帝国》又怎么了,是拍的不好,还是演的不好?你行,你来。别人写什么就信什么,读书不带脑子,人家说牛在天上飞,是因为地上有人吹,你就真跑牛圈去吹了。











独角豸


算了吧,就那些傻逼儒生的言论,能信?傻逼儒生误了多少人?法家不好?它就比儒家好,历史上有哪一个国家是因为儒家而强盛,无一不是法家(外儒内法,实际上是为法家),儒家倒施逆流,若有机会回到几千年前,我直接弄死孔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